书城亲子家教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
13359600000002

第2章 忠告一记住!理性压倒感性才能屹立股市不倒(1)

1.要学会以40美分买1美元的东西

投资人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智力而是性格。

——巴菲特

巴菲特的小儿子皮特虽然热爱音乐事业,但他对投资同样抱有很高的热情,在一次郊游中他问父亲:“为什么您总是可以寻找到一些‘超级明星股’呢?”巴菲特微微一笑,回答道:“作为一名出色的投资者,应该要学会以40美分买1美元的东西。”

巴菲特认为,当投资者在决定购买一只股票之前,应仔细地对该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和研究。他忠告投资者:价值投资并不能完全保证投资获利,因为不仅要以合理的价格买进,而且还要保证所选择股票的上市公司未来的业绩与预期的估计相符。因此,投资者在入市之前应该将自己看成企业分析家,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找到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盈利机会。

除此之外,巴菲特还提醒投资者,一定要重视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品质。巴菲特说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买股票的时候只关心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公司当前盈利情况以及未来的预期收益,因而他们都只是将钱投入某个企业,而不知道这个企业的管理者是谁。在巴菲特看来这是对自己极不负责的做法。巴菲特每次在投资之前除了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状况以及销售状况之外,还会特别关注企业领导层的能力。因为巴菲特认为一家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有90%都取决于管理层的决策,只有10%是受软件、硬件设备的影响。但是公司盈利状况良好并不一定是管理层能力强的表现,因为也许换做别的管理者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所以公司经营良好只能说明管理层的能力没有很差,仅此而已。总之,巴菲特在投资之前,一定会对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进行深入地了解。通常,巴菲特对自己准备投资公司管理层的考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者能否很好地运用资金。这个运用资金指的是管理者用钱进行再投资。企业管理者能否很好地利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者说再投资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是巴菲特对管理者进行能力衡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且这也是投资者能否取得高回报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管理者是否足够理智。巴菲特认为公司赚到的钱是有数的,但投资的方向却是无数的,这个时候管理者是否足够理智,能否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十分关键了。而这点也是巴菲特十分关注的,美国《财富》杂志曾评论巴菲特说:“理性是巴菲特管理的贝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大的特点,这也正是其他很多企业管理者所缺少的。”每个公司的发展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巴菲特最看重的只是公司成熟阶段管理者的做法。

当公司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发展速度开始减慢,由于扩大企业规模和维护企业日常经营的花销逐步加大,以往的分配方式已经不起作用,这时候管理者是将利润用于再投资公司现有业务、购买成长型企业还是分配给股东就成了巴菲特考察管理者是否理智的重要依据,而在巴菲特看来在公司已经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只有将利润分配给股东,然后让股东自行选择再投资项目才是最明智的,因为当公司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再投入资金发展现有业务显然是多此一举,而刚刚进入成熟阶段的企业去购买其他企业显然也是不自量力的举动,所以巴菲特认为将利润下放给股东才是最合适的。而能够这样做的管理者自然也会得到巴菲特的赞赏,进而得到巴菲特的投资。

第三,管理者对股东是否足够坦诚。虽然巴菲特没有很多时间和旗下的公司管理人员交流,但是他总能最先掌握公司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在巴菲特的公司有一条硬性规定,那就是公司管理者必须定时向股东发布消息,而巴菲特从这些消息中就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虽然有些公司也会向股东发布一些信息,但往往都是只发布对公司有利的信息,完全封锁对公司不利的消息。这样的公司会被巴菲特第一个淘汰掉,因为巴菲特认为,只有公司管理者敢于真实、全面地向股东公布公司的经营情况,公司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对于隐瞒公司真实业绩,篡改资料报表的企业完全没有投资价值可言,况且自己也不会放心将钱投在这样的企业上。在巴菲特公司的年报中,不仅有一整年的经营业绩,还有目前公司面临的问题,有时候还会有巴菲特的检讨——检讨自己投资的失误。有人认为巴菲特之所以敢将自己的错误公之于众,是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控制局面,但其实巴菲特的出发点是,他认为在公司内部公开这样的信息有利于各个股东及时地掌握公司的发展现状,这不仅能够得到股东的信任,还有利于公司管理人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措施。

第四,企业管理者能否抵制“行业潮流驱使”。所谓的“行业潮流驱使”,就是指管理人员盲目的跟风行为。巴菲特对行业潮流驱使的看法是:当惯例驱使发生作用时,理性是脆弱无力的。他将惯例驱使的力量归纳为以下几点:公司拒绝改变经营方向;总是用光所有可支配的资金;在开展业务时,无论管理人员制定的计划有多少漏洞,工作人员都能很快地做出内容详实的关于利润率、策略等方面的支持报告;盲目模仿、复制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运行模式。这些被惯例驱使的行为很容易使公司管理人员失去判断力,从而导致公司发展停滞、产品失去竞争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公司破产。所以,巴菲特考察管理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他们能否克服惯例力量的驱使。

巴菲特相信只有那些拥有理智、坦诚、独立思考能力管理者的公司,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股东带来稳定且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所以,每次在投资前,巴菲特都会仔细考察公司管理者的能力和品质。

巴菲特一向反对高成本的投资方式,他建议投资者坚持做价格合理的交易,节省一美分等于赚一美元。为了降低投资成本,巴菲特总是等到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时候才开始买进,然后耐心等待股价上涨。他认为自己购买的并不是股票本身,而是持有了该股票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资产。因而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获得最大盈利的基本前提是坚持以40美分买1美元的东西,即坚持低成本投资的原则。此外,他还提醒投资者,所谓的选上市公司就是指选择超级明星经理人。

尽管巴菲特在股市中被赋予了“股神”的称号,但这并不代表他在股市中永远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在瞬息万变的投资市场上,巴菲特也犯过不少错误。但和其他投资者不同的是,巴菲特在犯错之后不会浪费时间自怨自艾,而是会在第一时间总结经验,力争使自己的投资策略越来越成熟。在巴菲特总结的经验中“与自己信任且敬佩的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虽然巴菲特并不认为与优秀的经理人合作就能确保成功,但他明白,只有投资那些由优秀经理人管理的企业,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而他的这个认知也为他带来了持久且丰厚的回报。很多巴菲特投资的企业都拥有非常优秀的“明星”经理人,这些经理人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力出众、诚实守信,还能始终为股东着想。在巴菲特看来,自己投资那些公司所获得的丰厚回报,和这些公司优秀的经理人是分不开。

巴菲特之所以如此肯定优秀经理人在公司中的重要作用,是因为他在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总结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那就是公司的竞争优势能否长期保持,并不取决于公司的产品,而是取决于经理人的品德和能力。巴菲特还发现与债券等其他有价证券比起来,经理人的素质对股票的票息及价格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债券有一个确定的利息率和到期日,而股票则完全没有期限,票息的多少也完全取决于公司利润的高低,而公司利润的高低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理人的能力,所以是否能够选择一个拥有优秀经理人的企业是投资者能否获利的关键。而巴菲特“经理人影响公司发展”的论点也在随后被证实。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经过14年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企业领导人最重大的难题不是解决‘什么’,而是解决‘谁’。企业能否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最关键的不是战略,而是管理者。”

在巴菲特接触过的所有优秀经理人中,大都会公司的汤姆·墨菲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汤姆·墨菲是第一位令巴菲特感到敬佩的经理人。巴菲特称汤姆·墨菲是自己在投资生涯中遇到的最好的CEO。其实,巴菲特对汤姆·墨菲的敬佩来源于他出众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在巴菲特看来,汤姆·墨菲不仅是一个负责的丈夫、父亲、朋友,而且他还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当个人利益和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时,他总是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巴菲特十分赞赏汤姆·墨菲的这种优秀品质,甚至他还公开宣称:自己将永远保持对大都会的投资仓位,而且在选公司接班人的时候也会将汤姆·墨菲考虑进去。巴菲特对优秀经理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巴菲特的忠告

我对经理人的重视不单是因为优秀的经理人会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还因为一个没有能力的经理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最糟糕的是这些经理人不容易被炒掉,而这也就是说,投资这样的企业会有无止尽的损失等着自己。

2.投资不败的金律:安全第一,赚钱第二

投资规则第一条:永远不要损失;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巴菲特

在一次和家人外出的聚会上,苏茜问父亲巴菲特:“人们都知道投资就会有风险。但是在面对风险和利润时,人们却往往难以衡量,那投资究竟是安全更重要,还是获利更重要呢?”

巴菲特回答说:“孩子,当然是安全第一,赚钱第二。”巴菲特认为,不能保证投资的安全性,获利就无从谈起。因此,投资时把握好安全线尤为重要。

事实上,巴菲特对市场投机持惯有的否定态度,而且即使是在计划长期投资那些信誉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公司时,巴菲特也会设立一个安全线。因为他深知股票价格与公司运营状况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即使是自己的预测也一定有失误的时候。

安全线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是投资者针对股票市场波动、公司发展前景以及投资者自身能力局限采取的投资风险防护措施。只要在安全线以内的空间里,即使在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评估出现一定的偏差或市场形势出现了出乎投资者意料的发展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资本都不会受到致命的伤害。由此可见,投资时在安全线内保留出充足的空间能有效地降低投资者评估失误带来的风险,使投资者在基本能确保其本金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

那么,投资者要如何才能做到在安全线内进行投资呢?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安全线内进行投资的关键在于坚持低价买入的原则,因为购入价格越低投资的利润空间越大,同时面临的风险也越小。事实上,巴菲特在投资中非常关注报社、家具店、饮料公司等低成本运作的公司。因为在日益开放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低成本运作的公司往往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诚然,花费巨资对一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高成本投资,带来的利润远非投资普通企业的回报可以相提并论的,然而高额投资成本也意味着投资者必须承担起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买入行业中那些低成本运作的公司的股票,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而利润空间则相对巨大——只要其运作良好,极具发展潜力,最终肯定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的回报。而且,即使投资这样的公司失败,由于投入的成本是很有限的,因此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毁灭性的经济损害。除此以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信息的快速流通和消费者意识的增强,也为低成本运作的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再者,成本越低的公司其产品价格也越便宜,在市场同类产品竞争中其产品就越占据价格优势,而良好的销售业绩也会为公司的发展积累起更多的资金。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低成本运作的公司必然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投资低成本公司是确保投资在安全线内操作的最重要的方法。

不过,在实际投资中,投资者对于公司股票何时会处于最低价位往往难以把握,此时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在理想的价位买进。

1988年,巴菲特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以高出账面价格5倍的价钱投资一家净盈余报酬不到7%的企业。巴菲特认为,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品牌商业信誉就是其赢利的保障。根据经济学法则,一家企业的真实价值是其市场盈余的15倍,同时是其现金流量的12倍。由此看来,股票的价格和价值之间并非单纯的直接联系,一家企业的股票价值主要由其存续期间的现金流量以当前贴现率折算而来。可口可乐公司在1988年的现金流量约为8亿美元,贴现折算后的公司价值是92亿美元,而巴菲特在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时却付出了超过其市场价值148亿美元的资金。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无法理解的行为,这件事本质上是巴菲特将可口可乐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折算成公司价值的一部分,因而不惜以巨额资金对其进行投资。从1981年到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8%左右,到1988年的时候,其股东盈余已超过8亿美元。因此,巴菲特看到,如果可口可乐公司在未来十年内保持年盈余15%的增长率,那么十年后的1998年,其公司股东盈余将高达33亿美元,再加上贴现折算,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实际上超过了484亿美元。

1988年6月,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约为每股10美元。1989年4月,巴菲特以每股10.96美元的平均价格购入了9340万股可口可乐的股票,总投资额高达10.23亿美元,在伯克希尔公司的持股中占据了35%的份额。这一举动无疑是很有魄力的。而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尤其在1983年以后,更是保持着每年18%的高增长率。巴菲特早已对这支股票非常看好,不过却一直没有遇到适当的购买时机。直到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价格终于出现下滑,市场价格在150亿美元左右,基本上接近了巴菲特心中的理想价位,于是他毅然出手大量购入可口可乐的股票。这就是巴菲特投资经历中在理想价位买进、安全线内操作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