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
13359600000015

第15章 忠告四投资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3)

在巴菲特的投资活动中,很少有短线操作,基本上都贯彻了他长期投资的原则。无疑,这也是他多年投资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他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长线投资——购买一只股票就像邂逅一位姑娘,随着双方交往,对她的了解也不断深入,这种深刻的感情就会牢牢地印在心里,若在这时抛弃她而去另寻新欢,显然是很不妥当的。

在投资时,巴菲特一旦看准那些极具潜力和升值空间、发展前景良好的优秀企业,就矢志不渝。吉列和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就是巴菲特在其企业低迷时买入的,并且坚持长期持有。而且,在巴菲特购入麦当劳的股票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麦当劳都业绩平平。但是,巴非特却看到了麦当劳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利益——15个美国人中就至少有1人的第一份工作是麦当劳提供的,而且96%的孩子都在麦当劳用餐。不仅如此,该公司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各地市场的消费潜力还没有深层挖掘,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有待扩张。这一切都让巴菲特坚信:麦当劳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因此,他坚持一直持有其股票。到1997年,巴菲特所持有的麦当劳股票总价值达到7亿5000万美元,最初购买的100股经历麦当劳的11次拆股后变成了27180股。对于这种处于成长期的股票,巴菲特一向抱着长期投资的理念,耐心地等待着财富的积累。巴菲特的“专情”,正是由于他认为投资市场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股票市场上的短线投机行为无疑会对发展中的企业造成巨大的伤害——投资者在短期内将股票买空卖空,无疑对企业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即使持有的股票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下滑,巴非特也不会匆忙将其卖出。他投资股票并非只看眼前利益,所以不论市场股价如何动荡也不能动摇他坚持持有优质股票的决心,而持有时间的长短则成为巴菲特衡量自己投资成败的重要依据。

在大多数人看来,一个“专情、恋旧”的人是不适合投身于变幻无常的股票市场的。但是巴菲特这个性格里带着与生俱来的“恋旧”基因的人,却在投资中尽显其个性和魅力。

伯克希尔公司是巴菲特王国的第一块疆土。在他逐渐建立起庞大的金融帝国之后,人们纷纷劝他另外换一套新的投资组合。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以前的公司和外部环境都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巴菲特却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坚持,甚至是固执。直到登上华尔街金融领袖的宝座,成为名扬四海的“股神”,巴菲特都没有对自己原有的一切萌生过丝毫改变的念头——他就是一个如此“专情”的人。

与那些最多看到股票在未来一两年内的收益的投资者迥然不同,巴非特看重的是在更长的时间内甚至终生的利益。显然,这一点是很多投资者都无法做到的。因为这些投资者缺乏耐性,总是频繁地操作股票。巴菲特则截然不同,很多时候,他在购买股票的同时实际上也肩负起了拯救企业的义务。比如,由于他及时出手购买股票,使得濒临倒闭的美国捷运公司起死回生。即使是连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都未能挽救的伯克希尔公司、喜斯、政府雇员保险(GELCO)等企业,都因他的投资与支持而再度崛起。由于他在股市中重在“投资”而非“投机”,所以备受市场青睐,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对他心存感激,并将他视为挚友。

巴菲特在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时,还曾经引起该公司股东的恐慌。人们纷纷猜疑他的动机,害怕他的投资实际上是短线投机,甚至别有所图。只有《华盛顿邮报》的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一个人对他抱有信任。事实证明,巴菲特兑现了他的承诺——几十年来一直持有该公司的股票,甚至宣称死后还将继续持有。这种长线投资的行为在金融投资领域是极其罕见的。巴菲特能以如此“专情”的方式与自己投资的企业兴衰与共,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大师的风范。而该报的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女士,也由此成为他一生最亲密的朋友。

当可口可乐公司处于低谷时,巴菲特对其投资10亿美元的消息一出,立即使其公司员工、市场广大消费者、投资者信心倍增,极大地改善了其公司内外环境。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基奥也因此被巴菲特赤诚的心打动,成为他最好的朋友。

由此可见,巴菲特是股票市场上真正的投资家,他会与自己投资的企业共历生死患难,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企业的未来,以坚定的信心等待着自己的投资对象逐渐发展成为行业的领袖,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永恒的效益。可以说,巴菲特的长期投资是为了实现自己和企业都能获利的“双赢”局面。这种大智大勇,是任何一个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者都难以达到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个投资家的超凡意识和卓绝能力。巴菲特在自己的长期投资活动中所体会到的快乐,并非只是他一个人的快乐。因此,巴菲特得到企业家的钟爱也是合乎情理的。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金融市场走向真正的繁荣昌盛的人,必然是像巴菲特那样具有战略性眼光的长期投资者。

由此而言,正是巴菲特的“专情”,让他收获了投资市场和人生中的累累硕果。

巴菲特的忠告

股票市场错综复杂,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况的万能理论。必须谨记,他人的理论永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单纯地模仿。而目光长远的投资者往往比只看眼前利益的投资者更容易抓住商机。

6.长期现金流是最好的估值方法

一只能数到十的马是只了不起的马,却不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同样,一家能够合理运用资金的纺织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纺织公司,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企业。

——巴菲特

每当女儿苏茜问及巴菲特有关长期现金流的问题时,巴菲特都会耐心地对其解释道:“孩子,所谓长期现金流,就是企业年度报告收益加上折旧等非现金费用以及让企业长期维持良好运营发展状态所必需的各种资本支出的盈余。”

在伯克希尔公司1986年的年报中,巴菲特提出了所有者收益的正确计算方法。在这里,他所说的所有者收益,实际上就是在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前提下能够向股东自由分配的长期现金流。

以斯考特·费泽公司的收购为例,巴菲特详细说明了为什么真实的所有者收益不能通过GAAP计算的净利润来衡量。根据计算方法,所有者收益等于年报收益A加上折旧、摊派及其他费用B,再减去企业为维持其运营与发展所消耗的资本性支出C。然而,对于资本性支出C的具体数额,巴菲特认为其必定只能是一个猜测,甚至还极有可能是一个很难作出的猜测。因此,他认为所有者收益的计算公式不会产生出GAAP数值那样具有欺骗性的准确度。但是,对于广大股票投资者来说,与投资价值评估密切相关的正是所有者收益,而并非GAAP数据。对此,巴菲特的说法是:“我宁可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在这一观点上,巴菲特与凯恩斯可谓不谋而合。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企业目前的业绩和竞争地位,经营中所需要投入的资本性支出C所占的比重往往会超过所消耗的费用B。无疑,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因为如果这种增加资本性投入的必要性确实存在,也就是说C的数额超过了B,那么CAAP的收益数值就会虚高于实际的所有者收益。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目前的石油行业表现得尤为显著——如果大部分石油业企业每年仅支出B部分的费用而并不增加C部分的资本性投入,那么其业绩和竞争力必定会出现大幅度的萎缩。

因此,巴菲特在年报中写道:“华尔街的股票销售手册中通常出现的‘现金流’数据都是无稽之谈。因为这些数据仅仅是例行公事地将年报收益A加上年总费用支出B,而并没有扣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本性投入C。在这些华丽的数据的包装下,上市企业就是一座永恒的金字塔,永远具备最先进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从不需要任何的更新、改善或调整。然而,事实上,如果全美国的上市公司销售手册上的数据的确属实的话,那么美国政府每年用于更新设备与厂房的支出预算就能缩减90%。”

不过,巴菲特也特别指出,对于从事房地产开发、长期能源开采、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初始投资巨大而后续支出很小的企业而言,“现金流”也不失为一种反映收益能力的有效数据。然而,对于制造、零售、服务以及公共事业等行业来讲,“现金流”的数值不具备丝毫的实质性意义。因为对这些行业的企业来讲,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性投入C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在短期的一两年之内,这些企业或许能够延迟其资本支出,但是在5年或10年的长期规划中,资本支出必不可少,否则将无法维持其正常的运营。

因此,巴菲特提醒投资者,在对投资对象的偿债能力和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估时,切勿只将收益A与费用B相加而忽略了减去资本性支出C,否则一定会引起价值评估的重大偏差而导致投资策略的失误。

然而,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性支出C,却是一个很难估计的数字。对此,巴菲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年报中写道:“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运营费用B,在数额上相当接近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支出C,特别是在其他收购价格与摊销费用排除在外的前提下。因此,我们的报告中企业的收益不是GAAP数值,而是更加接近于所有者收益的数据。”

财务数据历来被众多投资专家称为“企业的语言”,因为它们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或者追踪其发展情况。尽管这些数据也确实是基于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出发点而存在的,然而巴菲特却拒绝迷信这些会计数据。在他看来,财务数据统计的作用仅限于帮助经营思考,而不能取代经营思考。事实上,他一贯坚持着这样的看法:会计师的工作只是如实地记录一些数据,而不是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对企业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估是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工作。

巴菲特的忠告

数据虽然很直观,但仅仅是作为工作的参考,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相比之下,长期的现金流绝对是评估价值最可靠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借助这一方法,往往能在投资时做到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