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需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一个成就大业的管理者,必是能够尽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能者,必然是一个胸怀博大、气度恢弘能够任天下之智力的精明者。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与左右在讨论到天下人才时曾经说道:“天下的读书人是最富有知识和智慧的,治理天下最难的不是管理百官,而是如何管理这些读书人,要是能把这些读书人收入我的囊中那就太好了。”后来,到宋太祖时广开科举之门,宋太祖站在宫阙之上,看到天下的读书人向着科举考场鱼贯而入,就兴奋地说:“我把天下的读书人都收入囊中了。”以上两位帝王对于人才的观点在当时都是很进步的,他们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想把他们收为朝廷所用,这既给了人才以出路,又给了他们一条永久的锁链,从而完成了对人才的约束和利用全过程。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对人才充满恐惧而最缺乏办法的是秦始皇,想当初秦始皇也是渴望人才的,所以他才会继位后发布命令吸引各国的人才到秦国来,李斯就是其中之一。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却认为天下的读书人是危险的,是洪水猛兽,不光读书人危险,就连读书都很危险,所以,就发生了“焚书坑儒”的事件,以为这样就天下太平了,但没想到灭亡来得更快,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失去了人才的支持,即使是天下最强大的君王也会走向失败。
秦朝距离东汉不过几百年,秦始皇的教训曹操不会不知道,所以,曹操对于人才是想像宋太祖一样把他们收入囊中的,这符合他的帝王梦想,他也有能力做到。
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数曹操最为高明。孙权作为后生,对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对他来说,保江东是大局,不可能产生如何消灭曹操的念头。刘备是曹操的同辈,在曹操设法团结他时,他想的只是如何钻曹操的空子,捣曹操的鬼,也没有与曹操平起平坐的想法。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人的气度与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曹操能用天下之才,孙权善用东吴一地之才,而刘备只用桃园三兄弟,所以,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乃用人气度不同使然。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曹操北征乌桓回到昌国,设宴招待士大夫。酒喝到半酣时,曹操说:“我这次凯旋而归,驻守邺城的诸君肯定都会前来迎接,今天或者明早,大概就都到了。不能前来的,只有邴祭酒吧?”
谁知话刚说完,邴原却先到了。曹操得到报告,大为惊喜,立即起身,远远出迎。见到邴原后,曹操说:“贤人实在是难以预料啊!我本来估计您是不会来的,谁知您却屈驾远远地赶来了,这实在是满足了我的渴盼之心啊!”
邴原离开曹操后,军中士大夫前去拜访的多达数百人。曹操知道邴原名高望重,从此以后对邴原更加敬重。
曹操对人才的坦诚态度,还表现在他对部属生老病死乃至对其家属子女的关心上。郭嘉病重时,曹操派去探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郎中令袁涣(字曜卿)死后,家无余财,曹操先后下了两道手令,抚恤他的家属。充分表达了自己对部属的那一份特殊的情意。
部属死后,曹操常常为之痛惜,特别是对重要僚属的死亡,曹操更是哀恸不已,往往亲临吊唁,追赠加封,惠及子孙。曹操对郭嘉、荀攸之死所表现的态度,便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说: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我的麾下。
官渡之战,是曹操平定北方的决定性战役。这一战役的胜利,其实也是曹操善于用人的胜利。曹兵与袁兵以一比十处于明显劣势。这场历时九个多月的大战,曹操曾几度陷入困境,但每到关键时刻,总是虚心采纳谋士意见,从而避免了决策失误,转危为安。战斗一开始,袁绍派大将郭图、颜良等东攻白马,自率兵将渡河。曹操想径直去救白马。当时谋士荀攸说:咱们兵少不敌,到延津后如渡兵去抄袁后路,袁必西应,然后出其不备,轻兵袭白马,颜良可擒。“公从之。”袁绍果然上当,曹操初战即胜。随后两军在官渡拉锯,曹兵几战不利,“伤者十二三”,眼看又断了粮草,曹操想退兵,写信与荀彧商量,荀彧说:现在双方主力都在这里,咱们是以弱战强,若这样退兵,必为绍军所乘,那咱们可完了。袁绍不会用人,相持必败。曹操又“从之”。袁绍也有军粮不足问题,第一次运粮千车,曹操“用荀攸计”,派徐晃等将截击大破之。第二次袁绍派兵万人运粮,恰巧这时袁绍的谋臣许攸来降,建议曹操截击,“左右疑之”,荀攸、贾诩认为可行。曹操当即采纳,亲自领兵奇袭,大获全胜。从此袁绍军心大瓦,众叛亲离,惨败而逃。查史书,同是这个战役,曹操对参谋人员的意见是“三从”,而袁绍则是“三拒”,高下判然。
曹操的政治抱负宏大,用人的气度也不凡,因为他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在对待人才上是十分的渴慕,一心想尽揽天下之英才。
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主张杀掉刘备,这时荀彧进来劝谏曹操说:“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不回答,等荀彧出去,郭嘉进来。曹操对他说:“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郭嘉说:“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并认为刘备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企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荀攸等,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惟恐杀一,丢掉一片,这又是多么的高明!
[BT2]5.收买人心的心计
感情投资,一本万利“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投资的结果。有心计的管理者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感情投资一把,对驾驭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韩非子在讲到管理之道时,只说到赏、罚两个方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却很不够,有时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往往比高官厚禄更能打动人。因此,感情投资可谓一本万利,是一种最富心计的管理术。
有许多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
富有人情味的管理者必能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当然,吴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多打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禄自然也就高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啊!
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倒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着说:“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吴起决不是一个通人情、重感情的人,他为了谋取功名,背井离乡,母亲死了,他也不还乡安葬;他本来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为了能当上鲁国统帅,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消除鲁国国君的怀疑。所以史书说他是个残忍之人。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对士兵却关怀备至,像吸脓吮血的事,父子之间都很难做到,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干,难道他真的是独独钟情于士兵,视兵如子吗?自然不是,他这么做的惟一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这倒真应了那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BT2]6.不要做个“软柿子”,树立威信的心计
管理者在不正之风面前低头示弱,自己在公司里的威信将无法树立,大家以后就都会把你当个“软柿子”捏,这可是“管人”之大忌!宽仁是管理者应该有的,但不能只讲宽仁没有刚性。既然你是管人的,必要的时候就要敢于施威!
企业管理者对于下属的缺点和不良倾向不能视而不见,举措不力,姑息迁就,而且这从根本上讲也是害了你的下属本人,不利于他本人的成长进步。同时,如果任其自行自便发展下去形成了气候,企业内部的不良风气就会滋生蔓延,感染影响其他下属。长此以往势必损害你的威信,不利于推动其他下属展开工作。
某厂有个工人盗窃了厂里的木材,数量虽然不很大,但性质肯定是偷盗。因为这人是木工,平时上上下下找他敲敲打打的人很多,都与他有点交情,于是,便都出来求情。
厂长坚持要依法处理,但抵不住很多人的请求,有人说:“少数服从多数嘛。”厂长只好说:“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
时间一长,盗窃厂内财物的事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下不为例”这句话在中国可是一句经典的话,很多管理者在下属违犯纪律、破坏规章时,总是说出这句话,既有对初次犯错的宽恕,又有对其他人的警告,还带有一些人情味儿。其实,这句话有很大的消极作用:规章制度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其他人犯错也会要求“下不为例”,如果不能例外免除责任,当事人就会感到不公平,为什么别人就行,到我这就不行?这使管理者很为难。
作为管理者,跟下属说话时要强调规章的严肃性,让大家明白这些制度绝对不是一纸空文,也不是逗着玩儿的,而是要真正执行的。不仅严格要求下属,而且自己还要起带头作用。如果你身为公司的管理者,视规章如儿戏,则不能想像“群众”会把这规章当个东西;在这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是绝对要不得的。
管理者在下属面前要敢于说话树威信,现代社会讲民主,因此,少数服从多数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有时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重要的是对真理的判断,哪边有真理,哪边就是对的。
某公司的经理对下属女职员非常溺爱,不肯严厉地管束她们。结果惯得她们工作拖拖拉拉、毫无章法。客户打采电话,她们一拿起听筒往往是闷不吭声,等到对方问声“是某公司吗?”才会无精打采地回答。搞得客户对该公司的女职员意见很大。
有位女职员在一篇杂志里看到一则记事,内容大致如下:有一家公司的事务部门购进一台自动饮水机,饮水机旁准备了一些一次性纸杯。来宾如果要喝水可以自己动手,而上司也不例外,一概自己动手,这是很合理的一件事。
中午休息时间,公司的女职员你一句我一句,有人甚至说:“就是嘛!我们又不是来公司端茶的。”最后,她们推出一个女孩子去跟溺爱女职员的经理交涉,请他也添购一台自动饮水机,这位经理面有难色地说:“你们的心情我懂,可是小倩啊……”
这位经理既不叱责,也没有利用此次的机会灌输正确的观念。更糟的是,在公司中竟然用如此亲昵的口吻来称呼女下属。上司如此随和,难怪女下属不听话,从不肯亲自端茶给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