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要读心理学:让你快乐、健康又长寿的心灵处方
13345900000029

第29章 健康与养生的心理处方(2)

说到保健,一般人都会想到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体育锻炼等身体保健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精神保健。然而,精神保健已经是一个无处不在又迫在眉睫的问题。根据199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召开的精神卫生研讨会公布的数据,中国有1600多万精神疾病患者,有更多的无以计数的心理问题者,精神障碍所造成的问题已经高居所有疾病的榜首。

健康从来就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直是互相影响的。有个故事说,有两个人同去医院检查身体,一个查出患胃癌,一个查出患胃溃疡。被查出患胃癌者觉得死期将至,因此心如死灰,病情迅速加重,很快一命呜呼。而被查出患胃溃疡者因为觉得身体无大碍,心情顿觉轻松,病情也得到了缓解。一次他去复查,医生惊呼他创造了“癌症治疗的医学奇迹”。他这才知道自己原来得的也是胃癌,上次医生将他的检查结果弄错了。惊愕之后他恍然大悟,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积极治疗和生活,继续创造新的“医学奇迹”。

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总觉得身体到处都是病痛,做了无数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最后转到精神科,诊断为“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通俗地讲,就是心理毛病转化为躯体不适。高血压、冠心病、牛皮癣等许多躯体疾病,其起病和发展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医学上称为“心身疾病”,即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精神保健的首要问题是观念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却不知从何时开始(大概始于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人们意识里对身体健康的片面追求占了主导地位。许多人对身体的不适十分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花钱打针吃药买补品,对心理的问题却不认为是“病”,甚至认为是个人的“丑事”而百般掩饰,讳疾忌医。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因为各种压力而心情忧郁苦闷?长期的精神痛苦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难道不比感冒发烧大?然而又有多少人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

有幅漫画说明了我们的保健观念:中国父亲腰系“神功元气袋”,嘴嚼人参鹿茸,一手拿“三株口服液”,一手牵小孩;而小孩手拿“巨人脑黄金”,嘴含“巨能钙”,父子俩坐在板凳上看老外。老外身着短裤背心精神抖擞地在跑步,身后跟着同样着短裤背心精神抖擞的小孩。漫画入木三分,对中国人的身体保健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们不但在身体保健方面走了偏,而且在精神保健方面也进入了一个误区。可以说我们的精神保健观念甚至还没有建立,我们向世界承诺的“到201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精神保健”的目标,真是任重而道远。

怎么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现在就开始审查自己的保健观念,建立精神保健的意识。我们关注小孩的身体发育,同样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发育;我们关心和体察自己的身体,同样应关心和体察我们的情绪和思想;我们用积极主动的预防性方法(如体育锻炼)进行身体保健,同样应用积极主动的方法(如性格锻炼和心理咨询)进行精神保健。

(第6节)让大脑去“散步”!

人们经常抱怨,自己的脑子总是胡思乱想,尽想一些没用的东西。实际上,就像人的心脏在一刻不停地跳动那样,只要人活着,大脑就会一刻不停地思维。不论所想的内容是否有用,大脑总在不停地想着各种事情,即使睡眠的时候,还会做梦呢!

工作或学习时,大脑所进行的联想是一种有目的的、受意志控制的联想。在意志的控制和支配下,联想可以帮助人解决许多具体问题。当你忙完了一天的事情、躺在床上快要睡着的时候,大脑从一天的紧张工作学习中摆脱出来,这时大脑会暂时失去意志控制而毫无目的地、天南地北地“胡思乱想”,你也就在这“胡思乱想”中渐渐睡去。这种没有意志控制的“胡思乱想”,就是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除了可以在睡前出现外,还可出现在白天。例如,当你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急着要做的时候,可能会暂时闲下来,坐在那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由联想状态。这时你或许会给自己编一段故事,故事中的你变成了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或变成了一位武功高强的大侠,这常被称作“白日梦”。自由联想有时还会出现在上课的时候,如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你听着听着,不知不觉便开始了自由联想,眼前好像真的出现了月光下的莲花,四周静极了,耳边隐约响起了秋虫的呢哝……猛然惊醒,发现自己刚才竟然在听课时“走了神”。

尽管你经常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进行着有意志控制的、有目的性的联想,可只要稍有空闲,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无意志控制的、无目的性的自由联想状态。自由联想占去了你每天相当多的时间。但是,自由联想绝不是在浪费时间,也并非是没有规律的、没有逻辑的“乱想”,它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自由联想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它常常表达了你内心的深层愿望。这些愿望在平时忙起来的时候是不被意识的。所谓没有意义,是人们太急功近利了,只要眼前用不上的,就认为是没意义。而实际上,自由联想的事情常常是你真正关心的事情,是与你的生存现状休戚相关的最重要的事。比如,一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走神,而每次走神时,又总是在想:人为什么要学习,我为什么一定要参加高考,人为什么活着?虽然想这些问题对当时听课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可谁能说想这些问题,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是没有重要意义的“胡思乱想”呢?

表面上看来,自由联想是没有什么用的,上课走神浪费了我们大量的宝贵时间。实际上走神只是一瞬间的事,而感觉起来好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懂这个道理的学生,为了提高听课效果,要求自己不放过老师讲的每一个字,要求自己不能有片刻的走神,时刻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走神!”结果,整节课的时间都用在了控制走神上了,一节课下来,老师所讲的内容竟全然没有听进去,这就更让人着急了。有人说“我小时候从来不走神”,实际上小时候走神比现在还严重,只是当时不知道那就是走神,也不在乎走神,更不刻意控制走神。

如果将有意志控制的、有目的的思维比作奔向某个地方的话,自由联想则如同散步。散步可以让身体得到积极的放松和休息,而自由联想则可以让你绷紧的大脑神经得到积极的休息。大脑在自由联想时可以变得异常活跃,可以从眼前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让自己思考那些比眼前的琐事更重要、更深远的事情,能够让内心的愿望充分展现出来,让自己看到平时所忽略了的内心的真实面貌。你完全可以给自己的心灵划一个“特区”,告诉自己什么都可以想,什么又都可以不想,让自己更加自由地联想。经常进行自由联想会使你的大脑更具有创造力,使你的心情和身体同时得到放松,从而起到心身谐和、心身健康的作用。

那么,如何通过增强自由联想进而提高大脑的创造力及工作效率呢?首先应充分认识自由联想的客观存在性和它的积极意义,对自由联想采取认可与悦纳的态度。然后可以每天至少花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联想练习。练习时让自己坐在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中,这时放弃任何对思维的控制,对思维不提任何功利和实用的要求,彻底放开大脑进行完全的自由联想。此时,你可以怀着一颗好奇之心跟随大脑去散步、去遨游,看大脑能将你带去什么地方。那可以是你从来没有去过的世外桃园,令你激动不已,也可以是阴暗幽深的峡谷,让你感到些许恐惧。当然,你也可以稍有目的的去联想,如给自己编一段爱情故事,让自己构想一篇大侠历险记,也可以想像自己正在跟随太空探险队向火星飞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联想练习,你的大脑就会变得非常活跃,特别富有创造力,思维也变得特别灵活。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做一个测验:在你第一次进行自由联想训练开始前,眼前摆一台录音机,你闭上眼,想到什么立刻就说出来,只用简单的词来说,最后统计,一分钟共说出了多少个单词,以此来检查大脑自由联想的速度和能力。这即是一个简单的自由联想的检测方法,也是一个自由联想的自我训练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联想训练之后,再对大脑的自由联想能力进行测试,你就会发现,每分钟自由联想能够说出的单词数量已有了大幅提高。如果一个人的联想功能增强了,他平时的工作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你想试一下吗?让大脑去“散步”!

(第7节)拿得起,放得下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职或者发财,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或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等等。总之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岁。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忿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处于上述各种状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期间有位从部队调到地方工作的师级干部,因不服“******”横行,而被打成“老****”。当时批判他的大字报辅天盖地。但这位干部也真绝,在大热天居然披着棉大衣去看大字报。别人以为他“发寒热”,他却幽默地说:“这就叫心定自然凉。”有位著名演员在受审查的“牛棚”里,不但说笑如常,而且还自编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还在用此法锻炼身体,年过八旬照样到戏曲沙龙引吭高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多么的放得下啊!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情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养生福份。

(第8节)最美的景色是心情

人人都听过“金钱买不到快乐”这样的说法,但研究结果显示,相信的人并不多。除了相信财富增加也不会有额外乐趣的富人之外,多数的人都说多一两成的钱能使他们更加快活。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这类期望是错误。一旦人们丰衣足食,拥有食物、衣服、房屋之类基本需要,快乐的源泉在于有意义的活动和丰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这大体上都与金钱无关。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重要。“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懂得享受你已经拥有的。”跟金钱一样,年龄、性别、种族和教育都不是快乐的关键。

生活中应该让心情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设法喜欢自己

研究显示,怡然自得的人更能承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斗争。密歇根州立大学对美国人的幸福观所进行的调查,突出了健康的自尊心的重要:对人生的最大满足感,不是对家庭生活、友谊或收入满足,而是对自己满足。

喜欢自己似乎很容易,但如何培养真正健全的自尊心呢?自尊心源自现合乎实际的目标。对多数人来说,愿望和目标之间总是有差距的,这一差距常引起灰心。因此只要使愿望更符合实际,就更能满足。此外,避免与相貌、收入、工作成就、运动技巧等方面比你高出两级的人比较。人比人会气死人,有损自尊心。

对人生充满希望

研究结果指出,认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和对自己满意的人当中,15%感到很快乐。快乐的人充满希望,无论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抱着积极的态度。一般来说,积极的人更健康,更少病痛。乐观的人即使生病,复原也快。

培养外向性格

研究人员发现,快乐的人往往是性格外向的人。伊利诺斯大学在学生毕业四年后进行的调查显示,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结婚的机会多,工作上更有成就。

装成快乐

对着镜子,咧嘴而笑,实验证明,装成快乐,经常有效。你不能只坐在那里,等待快乐的感觉出现,反之,应该站起来,学习快乐的人的动作和谈吐。假装快乐不能在三十天中把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一个开心的外向的人,但却是迈向正确方向的第一步。

考虑换工作

胜任愉快的工作能带来更大的快乐,太花时间或艰难的工作只会引起焦虑和紧张。敬业乐业是快乐的因素之一。适当的工作能产生满足感。

睡眠要足够

据美国改善睡眠理事会说,每五个美国人之中就有一个人睡眠不足。失眠的人不会是快乐的人。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有利健康、提高生产力、减少意外。

重视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