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方便,自己方便,做人不要做绝,做事要留后路。如果做人做得太绝,即便是遇到凶险也不会有人怜惜你,他们会认为你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这样无形中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不要说出路了,恐怕连退路也没有了。
1、在其位谋其职,越权惹麻烦
事不出位,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不要卖弄,防止惹火烧身。
李勣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勣,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勣。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高宗李治想废掉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后,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陛下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王皇后并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从天下的望族中挑选,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勣的看法,李勣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勣却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
李勣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含糊其辞的回答,避免了杀身之祸,可谓方圆高手。
工作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越权的行为容易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做人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不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2、反驳别人时别伤人心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礼的纠缠,这确实是一件招人厌烦的事。大多数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用尖酸的话语、轻蔑的态度去反驳别人,这样做恰恰是没有教养、缺乏素质的表现。为了不失风度、涵养,反驳别人的无礼一定要讲究方法。用巧妙的语言化解他人的无理,既回击了对方,又没有伤到对方的心,何乐而不为?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
“用钱买酒,谁都能办到;如果不用花钱就可以买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表现。”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谁都能办到;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是在刁难伙计,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想不花钱就喝酒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伙计不知如何应对老板的刁难,或者遭到老板的严厉斥责,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买酒喝。
在现实生活中,反驳别人的不适当言行可采用这样一些技巧:
(1)比对方更荒谬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
显然,这一提问回答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发出长时间的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的提问显然是认为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来委婉表达的,蒙博托如果发脾气正言厉色地驳斥,既有失风度体统,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于是,蒙博托除了用“长时间的哈哈大笑”这种体态语表示不屑一顾以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虚构数字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2)委婉点拨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十分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现出不快的神色。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过一会,又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这样,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接连好几次……
那位作曲家也注意到了罗西尼这一奇怪的动作,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
“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的原因就在于此。然而,直接的指斥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用体态语引起了那位作曲家的注意,而后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的作品有抄袭之嫌。虽然没有明说,但却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3)针锋相对
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拒绝后一直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这个女作家的才干。
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惊呆的一刹那,已有人偷偷发笑。女作家立即清醒地分析了形势,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一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
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做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做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挑衅地对我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面对这种挑衅性的无稽之谈,我方代表回答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需向他国做什么保证。”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反问道:“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向我们做什么保证吗?”
这针锋相对的反诘,使对方无言以对,讨了个没趣,满脸窘态。
反驳别人的无理可以,但伤害对方的心就显得有些失礼了。人有脸,树有皮,人人都需要别人尊敬,你用不正当的方式反驳了对方的无礼,很有可能触及对方的尊严,伤了他的心,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所以,在反驳对方的无礼时,千万要掌握一个度,做得太绝太伤人是没有必要的。
3、见好就收,满则生祸
贪婪只会迫使人们走上绝路,而见好就收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常识。人生总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与无数次的放弃,在选择与放弃间,必须正确地权衡利害关系,否则只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人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就因为做人做得太绝,蔑视蔺相如,结果呢?最后,还不是要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赔礼道歉。郑庄公因说话太绝,无奈之下只能遂而见母。常言道:“凡事留余地,日后好相逢。”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走向极端,堵自己的退路。特别在权衡得失时,务必要做到见好就收。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任何人都有高潮和低潮。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总摸到好牌,一般情况下,一副好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坏牌,而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
其实,做人如同打牌,与人相交,不论对待什么样的人,同性知己或者是异性朋友,都要凭着适可而止的心态对待。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最好方法。真正的友谊,并不是要走得多么亲密,往往在平淡的交往中才能体现出真感情。越是关系紧密的朋友,双方越容易产生矛盾,就越容易反目成仇。因此说:“思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著名诗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验证了见好就收的道理。
见好就收,凡事留余地,不光可以运用到利与弊的权衡上,还可以用做阐述退却与逃跑的道理。当别人的势力强过自己,而自己尚且没有因此受到太大损失时,逃跑、退却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曰:“全师避敌,左次元咎,未失常也。”译为: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
这一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退却和逃跑。当你面临对方强大的压力自己却无力回天时,只有三条道可选择:投降、和谈、退却。如果你选择投降,那代表你已经完全、彻底地失败了;选择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的象征;可是逃跑、退却并不是人们眼中的懦夫所为,也不是失败的表现,而是转为胜利的关键。
表面看来是逃跑、退却,不是光明磊落的作为,而实际却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可用性,可使人受益无穷。
其实,以上的说法只是为了阐述一条做人的大道理,那就是“随退随进”。所谓随退随进,并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生存的一种大智慧。苏东坡在《与程秀才书》中曾讲道:“我将自己的全部命运,完全交由老天爷决定,听其运转,顺流而行,如果我遇到低洼就停止下来,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在苏东坡这一说法中,强调的是,人应当顺应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好比是大自然的阴晴,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换,天气的冷暖。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生在世能一帆风顺真的很难得。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东坡则言,进退自如。不管是庄子的主张,还是苏东坡的看法,其实都指的是同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说的是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而进退说的是人主观的态度、行动。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凡事留有余地,为自己留条后路。特别是在利弊面前,更应该见好就收,这是做人必须掌握的处事之道。
4、适可而止,别赶尽杀绝
遇事较真儿、穷追不舍,这并不是做人应掌握的正确道理,这么做,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聪明人在争取个人利益时,从不把对手赶尽杀绝,凡事适可而止。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话、做事都喜欢赶尽杀绝,不给别人留余地,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事”,如此一来原本和谐的场面,搞得乌烟瘴气,使对方陷入尴尬中。其实,要想应付这样的人,就要让他亲自感受一下陷入尴尬局面的滋味。一旦他体会到其中的辛辣,再遇事时,也就能做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别人考虑了。
人一旦处于窘困状态,就不仅仅会用气来惩罚别人,也会惩罚自已,他气自己的无能,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一旦这种心理产生,就会将人的情绪打入低谷,萌生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和失落感。如果你曾经体会过这种滋味,就应当用一颗慈悲的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
如果你的能力、财力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对方,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这时,你更应该偃旗息鼓、适可而止。因为,以强欺弱,并不是光彩的行为,即使你把对方赶尽杀绝了,在别人眼中你也不是个胜利者,而是一个无情无意之徒。
如果你根本没有胜对方的把握,还一意孤行想把对方赶尽杀绝,无形中就相当于拿鸡蛋往石头上碰,毫无意义可言。
这时,无论是强的一方,还是弱的一方都应该权衡利弊,适可而止,别再以牙还牙,不然只会使一方遭受打击,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适可而止呢?
(1)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让他忘记你的仇,记住你的恩情。
求人办事难免会有吃亏受气的时候,如果受了气,你不妨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上,而不要停留在与人斗气上。与人斗气,百害而无一利,斗不斗得过对方不说,还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是对解决问题却没有任何好处。
因此,在遇事后,必须改变一下思维模式,另辟蹊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后,你所受的气自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候你还不解气,让那个气你的人陷入尴尬境地,那就显得太不会为人了,何不就此了事,适可而止岂不是更好。
这次人家给你气受,你将对方赶尽杀绝,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又会求到他,如果对方记你的仇,那你不但事情办不成,还会受更大的气。相反,如果你能适当给他一个台阶下,他还会感念你的恩情,下一次求他办事时也会更加为你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