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非常手段
13295700000025

第25章 明方圆之道,懂做事心机(4)

吕蒙知镇守荆州的是大将关羽,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加上他见荆州军马整齐,沿江还有烽火台警戒,根本没有攻下的可能。于是,按兵不动,苦思偷袭之策,正当这时,陆逊来访,见吕蒙一筹莫展,便教他一条诈病之计。陆逊告诉吕蒙说:“关羽自恃是英雄,无人可敌。唯一惧怕的就是将军你了。见你来攻打荆州,定会加强防范,所以你可以利用他的这种心理,假装有病把陆口的职务交与他人,并让接替你职务的人假装畏惧关羽的英勇,这样一来,关羽就会洋洋自得、骄傲轻敌,很可能把自己的兵调去攻打樊城。将军就可以借关羽轻敌之机偷袭荆州,如此不需太多兵力便可以打下荆州。”

吕蒙果然采纳了陆逊计策,后来真的称病辞去将军职务,举荐陆逊守陆口。关羽听到此消息非常高兴,想吕蒙不在还有何惧?遂起轻敌之心,几天后,他收到了陆逊送来的礼物,并且还附有一封言辞卑谦、恳切的信函,信中的大致内容是这样:“您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将于禁俘虏过来,水淹七军,远近赞叹,都说将军的功劳足以流芳百世。虽是晋文公大胜楚军的英勇,韩信打败赵兵的谋略,也不及您老人家。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到也很高兴。但是,曹操很狡猾,不会甘心失败,恐怕会增调援兵,以求一逞野心。虽说曹军师老,还是很强悍的。况且战胜之后,一般都会出现轻敌的观念。所以古人用兵,胜利之后就应更加警觉。希望将军您多方面考虑计划,以获全胜。我只是一介书生,没有能力担任现职,幸好有您老人家这样强大的邻居,愿意把想到的贡献给将军做参考,希望将军能多加指教!”

关羽读此信后,更觉无后顾之忧,一介书生有何惧也?遂仰面大笑,心中有了主意。不久,便将防守荆州的军队陆续调往樊城前线。与此同时,曹操派使来到孙权处,意在同吴共同灭掉关羽。早有吞荆州之意的孙权当然表示同意。

因此,三国便形成新的局面,即由孙、刘联盟迅速改为曹、孙联盟,形势急转直下。关羽大军将面临着一场生死决战。

果不其然,孙权很快拜吕蒙为大都督,统率江东各路兵马,突袭关羽的后方。不明所以的关羽根本没有防范,吕蒙军到浔阳,命将士们扮作商人,偷偷潜入烽火台,迅速攻下荆州。关羽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中了吕蒙的计,羞愧不已。关羽为了挽回败局,便重整旗鼓,准备南下收复江陵。但是,吕蒙、陆逊的大军已经将他的军队逐步分化瓦解,关羽的兵力越来越少,想到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于是命廖化前往上庸搬取救兵,十万火急的军务,刘封本该迅速出兵,哪知刘封和孟达却按兵不动,拒不出兵相救。原来,刘备收刘封做义子时,关羽很不高兴,认为刘备已有刘禅,何必收义子,刘备并没听关羽的,还是坚持收刘封为义子,至此,关羽本该对刘封以侄儿相待,但是关羽却不把刘封当一回事。刘封自然怨恨,加之孟达的挑唆,最终拒绝出兵……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关羽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的地方: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时,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总是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

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至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现实生活中,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人,也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们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出了名,就认为那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想尽办法诋毁贬损别人;他们见到别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热讽,借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人。

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意气用事,我行我素,主观武断。像这样的人,干事业、搞工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

关羽因为自视清高,不得善终,虽然令人感叹,但更为后人敲响了警钟。无论自己多么显赫,还是要谨慎、低调,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过于张扬,为自己留条后路,狡兔尚且三窟,何况人乎?

10、低调能聚人气,张扬必遭人嫉

许多年轻人都喜欢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能够这样做是何等的洒脱?但是,许多人误把任性和张扬当做洒脱,他们不知道这种所谓的洒脱会在无形中招来很多麻烦,其实做人是一种艺术,能够把个性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中,是一门高境界的低调处世艺术,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艺术,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游刃有余。

当今社会,许多图书、杂志、电视等媒体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的确,许多名人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个性,像爱因斯坦,生活极其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粗暴至极;画家凡高,缺少理性、充满艺术妄想。这些人因为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突出的成绩,所以媒体开始宣扬他们的怪异行为,误导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认为:怪异行为是天才的标志,成功的秘诀。事实上,这绝对是荒谬的观点。

大科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肩上的缘故”,相信其他名人也有同样的心态,所以他们的个性并不是表现在高人一等的傲气和张扬,而是体现在低调做人的艺术风格上,这样才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现在的年轻人所表现的个性内容和这些名人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年轻气盛的人希望别人崇拜自己,所以表现欲非常强烈,这其中还夹杂了许多情绪,比如,他们不喜欢束缚在条条框框中,渴望淋漓尽致的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些与那些“天才”或大人物所表现的个性张扬是不同的两种做人姿态。

其次,年轻气盛的人都希望完全释放自己的情感,所以表现出极其任性、意气用事的姿态,甚至还会放纵自己的缺陷和陋习,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与那些名人相比更是有太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我们在释放自己情感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低调做人的优势,更不要把张扬个性当成纵容自己虚荣心的借口。时刻谨记,我们来到这个社会上,首先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创造性才华和能力之中,以低调的姿态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然后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会被社会所接受,反之,如果个性仅表现为一种脾气,而没有丝毫的相容性,那么,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宋代大诗人苏轼,可谓一生命运多舛,究其原因何在呢?

北宋神宗在位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而有许多官吏不同意使用新法,这样就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派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派。旧党派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新党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苏轼同这“两党”的代表人物都很要好,所以就个人感情而言毫无偏爱之心。但是他认为王安石要革新破旧的立法理念固然好,但是在改革措施、举荐人才方面,都非常欠妥,所以,他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这样一来,司马光自然高兴,以为苏轼是他的一党,所以对苏轼大加称赞。

在王安石紧锣密鼓的筹办新法的同时,司马光也在紧急搜罗帮手,阻止王安石推行新法。正在这紧要关头,司马光想到苏轼,便来到苏轼的住所,毫不委婉的对苏轼说:“王安石敢自行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胆大妄为,我们应该想对策阻止他的这种行为!”可没想到,苏轼竟然用蔑视的口吻说:“你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封建理念早就过时了,王安石至少知道从大局来看事情,为国为民着想,虽然有祸国殃民的可能,但是也比你的理论更值得赞扬。”此话一出,毫无疑问,司马光勃然大怒,拂袖而去还不忘骂苏轼:“好个介甫(王安石之字)之党!”

苏轼不但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张扬个性,还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于是,在短短的两个月间,他给神宗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两道奏章,全面批评了王安石的新法,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王安石的新党派人士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王安石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派谢景温把苏轼请来,设宴款待苏轼,席间,王安石愤怒地斥责苏轼道:“你同司马光站在一边,竭力反对新法,用心何在?”苏轼听了这样的斥责,忍不住火气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安石说:“仁宗在时,你主张革新立法,打破传统理念,而且其意非常坚决,如今到我王安石推行新法,你却又伙同司马光排斥我,还敢说没有任何目的?”苏轼更怒:“既然话你已经挑明,那我就告诉你,我既反对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泥古不化?又反对你不审时度势,冒然推行新法的草率行为!”说罢拂袖而去……

不久便有人上书诬告苏轼,说他利用官船贩运私盐,虽然官方调查并无此事,但早已厌恶朝廷争斗的苏轼,并没有为自己争辩,任由新党排除异己,被贬杭州任杭州通判。

苏轼虽被贬,但是他仍然为国为民着想,在杭州、徐州辗转期间,兴水利,救水灾,为百姓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几年后,苏轼又从徐州迁到湖州。此时掌握大权的新党派内部钩心斗角,相互倾轧。最终王安石被贬为庶民,李定、舒宣等人独霸了朝权,苏轼看到朝廷发生的这些事,气愤不已,于是在给朝廷上谢表时加了这样的词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份谢表正给小人一个弹劾他的“时机”,李定、舒宣等人惟恐在当时有很大影响的苏轼东山再起,于是,决定借此机会弹劾他,结果弹劾成功,苏轼被神宗勒令拿问。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此后,苏轼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由于功绩显著,连升几次官,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制法、侍读等职。但又因为其直言不讳,意见与朝臣不符,被贬琼州别驾,昌军安置,在琼州,苏轼以他坚韧超脱的态度不仅活了下来,还为海南岛的百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荒凉的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才华卓著的人总是不能被人们所遗忘,苏轼终于在宋徽宗赵佶即位后,为调和新旧两党的关系被诏还朝。

苏轼这一生的波折,追根究底是因为他的张扬个性,如果他说话委婉些、处世低调些,就不会同时激怒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当权派成为众矢之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尽显张扬,低调的处理事情,才能在派系纷争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11、忍住性情,耐住贪欲

许多人爬到一定高位时,不但居功自傲、矜才使气、盛气凌人,而且还不知道满足,过分的贪欲使其还想“爬的更高,飞的更远”。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际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么?更何况每一个人的“功”和“才”都是踩着别人的肩头摘得的。所以,自视清高、贪得无厌,都难成大事。

当面临对方强大的压力,自己却无力回天时,只有三条道可选择,投降、和谈、退却。如果选择投降,那代表已经完全、彻底的失败了;选择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的象征;可是逃跑、退却并不是人们眼中的懦夫所为,也不是失败的表现,而可能是转败为胜的关键。表面看来逃跑、退却不是光明磊落的行为,而实际却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可用性,可使人受益无穷。退一步,海阔天空,留有余地,冷静思考,重整旗鼓,补充实力,以待他日卷土重来,重新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