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非常手段
13295700000024

第24章 明方圆之道,懂做事心机(3)

有句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人不要太出众、张扬,应该有所顾忌。如果说话锋芒太露,可能会得罪他人,这样无异于在给自己前进路上设置障碍,自己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如果行动中过于暴露锋芒,就会招致妒忌甚至引来祸端。如果自己的周围都是障碍与阻力,在这种形势之下,就失去了立足点。

社会阅历少的人往往不懂得藏锋敛迹,而是处处狂妄自大,这样做只会为自己树敌。因此,涉世之初,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还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应该与人水乳交融地相处,在语言表达与行为举止上不要锋芒太露,以免招人妒忌。

大多数人都有张扬与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的本性所至。但是这种欲望常常会使人心态失衡,举措失体,并且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使自己陷于被动局面,是自己磨难不断,运途多舛。

苏东坡年轻时,聪明而富有才华,就因为如此,他有时会表现出一副恃才傲物、锋芒逼人的架式。

有一天,王安石与苏东坡在一起讨论王安石的著作《守说》,此书主要是把一个字从字面上解释成一个意思。当讨论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闻言笑道:“如果照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啦。”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兄,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懒‘驷’,天虫写作‘蚕’。古人造字,自有它的含义。”东坡故意说:“‘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对答,但是他不知道苏东坡是在开玩笑,连忙虚心向他请教答案。苏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妈,—共是九个。”王安石一听解释得很妙,心中暗暗欣赏苏东坡的聪明才智,但是他觉得他有些轻狂。

不久,苏东坡遭到贬谪,由翰林学士削级降职,被派往湖州做刺吏;三年期满后,他又回到京城。在回来的路上,苏东坡想起自己当年得罪了王安石这位老太师,不知他现在是否生气。于是,他回去便急匆匆地骑马奔往王丞相府。

到达相府门口后,守门官告诉他说,老爷正在休息,让他稍等片刻。守门官走后,苏东坡四下打量起来。他看到砚下有一叠素笺,上面写着两句没有完成的诗稿,题着《咏菊》。他看了笔迹,知是王安石所写,不禁得意起来:“二年前这老头儿下笔几千言,不用思索;二年后怎么江郎才尽,连两句诗都写不完!”于是,他取过诗稿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念完之后,他连连摇头:“原来这两句诗都是胡说八道。”一年四季的风都各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而这首诗的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应该是说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说的“黄花”正是指菊花,它开于深秋,能够与寒风搏击,即使焦干枯枝,也不会掉落花瓣,显然,诗中“吹落黄花满地金”是错误的。

他为自己发现的这个谬误而得意不已,兴奋之余,不由得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他又觉得有些不妥,心中暗想,如果老太师出门款待,却见自己这样当面抢白他,恐怕脸面上过不去。但是如果把诗藏起来也不妥,老太师出门寻诗不见,可能要责怪他的家人。最后他决定把诗原样放好,然后走出门来,对守门官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现有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再来拜见。”然后告辞离去。

不多时,王安石出堂,看到自己的菊花诗稿后,马上皱起眉头问道:“刚才有谁到过这里?”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认出了苏东坡的笔迹,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轼,遭贬三年仍不改轻薄之性,不看看自己才疏学浅竟敢来讥讽老夫!”但转念一想:“他不曾去过黄州,见不到那里菊花落瓣也难怪他。”于是,他细看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那里单缺一个团练副使。于是,王安石第二天便奏明皇上,将苏东坡派到了黄州。

尽管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他锋芒太盛、过于自负。他知道,自己得意之余改诗,触犯了王安石,无奈之下,只得领命。王安石惜才,只给了他一点小小的惩罚,如果是冒犯其他人,可能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与报复。

也许有人认为,如果藏锋敛迹,就永远没有让人知晓的机会,其实只要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还是应该把握住这个契机,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自然会得到他人的赏识。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有才华的人终究不会被埋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机会来临时,应该把握好展现才华的度,适度的低调会使自己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有一个人“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因此,他自认为自己是一员猛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认为别人都不及他,处处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自己的发展也受到了种种阻碍。在四处碰壁的时候,他终于明白,正是自己的无心之过带来了许多嫌怨,为自己的前途设下的荆棘,使自己屡受挫折。从此以后,为避免再犯无心之过,他就藏锋敛迹,三缄其口,行为低调,一改往日的张扬,结果他的人缘慢慢地好了起来,事业也渐渐地顺利起来。

不懂得适时地藏锋敛迹,害处颇多。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折去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后果将会很严重。一个人的锋芒应该在关键时候、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而不是经常拿出来挥舞一番,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无回旋余地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7、收起锋芒,平和处之

低调做人,就要收起锋芒,面对那些并非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这样做既可以为自己构建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方便,又减少许多麻烦。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忿而疾之,针锋相对。如果两块顽石相撞,只会头破血流。

面对别人的锋芒,低调处理,可以化解许多干戈,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平和待人的人,他脚下的路有千万条,反之,处处锋芒毕露的人只有走独木桥。因此,平时要收起锋芒,不要咄咄逼人,采取平和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也会软化对方的锋芒或者使其收回锋芒。

大文豪萧伯纳的一部新作《武装与人》首次公演,就获得很大成功。新作播完后,萧伯纳走上了剧院的舞台,接受大家的祝贺。正当他准备向观众致意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反对的声音,有人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简直糟糕透了,赶快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闻此声音,大吃一惊,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萧伯纳,大家以为萧伯纳面对如此无礼挑衅,一定会很生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萧伯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可掬地给那个挑衅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彬彬有礼地对他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俩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见一致,可我俩能禁止这场演出吗?”简短的几句话使那个挑衅者无地自容,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剧院。

萧伯纳面对这种无礼取闹,没有与挑衅者反唇相讥,而是用赞赏的方式使其失去锋芒。他的这种方法使自己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置挑衅者于孤立难堪的境地,从而使对方不战而败,这种做法比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恶言相向要高明的多。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当众指责,认为那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的确如此,每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愤怒。若是与锋芒毕露的攻击者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有时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面对尖锐的批评与打击等,不如把自己的锋芒与愤怒化为智慧,用平和的态度解决面临的羞辱或尴尬,使攻击者知难而退,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东汉时期,颍川郡太守寇恂办事周全、懂得顾全大局,对于自己遇到的一些比较尖锐的事情,他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执金吾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亲信依仗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将此人抓来,严加审问后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听到这件事后,认为寇恂故意驳他的面子,气得骂道:“欺人太甚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寇恂这小子,我绝饶不了他!”

后来,当贾复办完事要到颍川郡时,他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教训他。”寇恂知道贾复内心不平,气还没有消,一定要找他的麻烦,于是就决定避开这个锋芒,减少一些麻烦。他手下的一个官员对他说:“难道您还怕贾复吗?如果是这样,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对您不利,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听后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即使是秦王都怕他,但当廉颇要与他一争高下的时候,他却让着廉颇。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贾复毕竟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如果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是没有道理的。寇恂想了想,不能以硬碰硬,针锋相对,他决定用平和的态度来化解贾复的怒气。他立即吩咐手下人备下丰盛的酒饭,当贾复和他的随从来到时,以此安慰贾复一班人马。当贾复的队伍进入颍川郡时,郡里的官员们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献上好酒好饭。

当贾复一行人酒足饭饱时,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对贾复推说有病,便匆忙地离开了。看着寇恂远去的背影,贾复的情绪变化很大,他本想发怒,以解心头不快,但却吃了人家的酒菜,受到热情地招待,实在没有理由大发雷霆,只能将心中的不满咽进肚里去。

寇恂没有任何过错,但他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没有争也没有斗更没有去竭力解释,而是以柔和的态度来迎接别人的怒气与不满,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没有伤和气,其智慧可见一斑。

遇到锋芒毕露的事,不要以怒制怒,以锋芒对锋芒,大打出手,引发事端。如果表现得太拔尖、太露骨势必会遭人妒嫉,此时,就需要将锋芒藏起来,应用柔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可能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8、先当下人,再做主人

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实乃做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如果将自己的锋芒应用不当,就可能会刺伤别人或者刺伤自己,因此,应用锋芒时应该小心谨慎,以免惹来麻烦。聪明的人很会把握好藏露的尺度,不仅善于在恰当的时候露出自己的锋芒,还善于在恰当的时候藏匿锋芒。

巧妙的隐藏是为了更好地释放,适时地暴露,是为了充分地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握好藏露的尺度。

伏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藏自己的笨拙,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他人乘虚而入的机会,同是将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展示出来,给他人形成一种威慑力;另一种是隐藏自己的才学与目的,不要不合时宜地过分显示自己,以防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招来攻击。总之,不要让他人轻易地摸清自己的虚实,应该提前准备好防范措施和对策,待机而动。

提到明朝的严嵩时,人们往往会想起与其对立的清官海瑞,暂且不管严嵩的历史功过以及个人品行如何,就其个人发迹过程而言,却尽显韬光养晦之术,他懂得适时地或藏或露自己的锋芒,从而可以青云直上。

嘉靖中期,夏言写得一手好文章,又为朝廷的重臣,因此,颇受皇帝的器重。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当他打听到夏言是他江西同乡时,就想利用这层关系去接近夏言,几次都没成功。但是严嵩并不死心,他特意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

夏言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他找借口回绝了严嵩,严嵩就跪在堂前,反复地高声朗读自己的请柬。夏言被他感动了,于是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严嵩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宴席上,他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

从此,严嵩受到了夏言的器重,一再得到提拔,官至礼部左侍郎。夏言担任内阁首辅后,又推荐严嵩接任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由此可见夏言对严嵩的器得与信任程度。但是,严嵩极有心计,内心阴狠,他做事小心谨慎,不露一点锋芒。平时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暗中却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跨。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他曾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然后赐给几位宠臣。而夏言一直反对迷信活动,不肯接受香叶冠,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了一层轻纱,以显他对皇上的忠心。皇帝对严嵩大加赞赏,对夏言则表示出了不满。除此之外,夏言撰写的青词使皇帝感到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为迎合皇上的心意,还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得道的“高人”。从此,皇帝逐渐地疏远了夏言,而对严嵩却越来越满意。

以后又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使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一改往日的谦卑与隐忍,在皇帝面前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有一次,严嵩与世宗单独在一起时,世宗与他谈及夏言,并对他们之间的不和略有询问。严嵩见状,突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全身颤抖,匍匐在地,痛哭不己。他的如此举动使世宗产生了恻隐之心,世宗催问他是否有难言之隐。严嵩见世宗已经被打动,反而嚎陶大哭。见他这样伤心,安慰他说:“你有什么委屈,尽管说出来,有朕为你做主,不要害怕。”严嵩见有皇上在撑腰,于是便将平时所搜集到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世宗闻听,非常恼怒,马上下令罢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虽然严嵩藏器于身,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行为不可取,为世人所不齿,但从韬光养晦角度来说,他显露得当,将藏露之术用到了家。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反复强调君子不可锋芒太露,应该隐其锋芒,不要咄咄逼人,这也是对做人处世经验的深切总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锋芒容易招来嫉恨或者陷害。

做人处世中,有时掩饰一些东西,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隐藏着,等待猎物的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待其彻底地暴露出全部底牌,再抓住机会,后发制人。

9、居高自省,低调自察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可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用于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达观透彻的处世艺术,也是成大事的一种境界。有智慧的人应该掌握这门艺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无论处于多高的位置上,都不要被地位所迷惑。

众所周知,一代骁将关羽关云长,素有万夫不当之勇。由于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结怨众多,以至于败走麦城时,无人相救。

魏国和蜀国在樊城作战的时候,吴将吕蒙找孙权商量趁此机会偷袭荆州,这建议和孙权所想不谋而合。孙权把这个重任交与吕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