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非常手段
13295700000012

第12章 靠胆略谋划大事,用细心筹划大局(1)

俗话说得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言外之意是告诉人们:胆量是成大事的非常手段之一。当然,仅有胆量还不够,还要具备细腻的心思。胆大妄为、一味蛮干难以成事,只有将胆量与细心结合起来,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1、心态好、能力足、胆量大

常言说:“两强相遇勇者胜。”这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至理名言,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是胆小怕事之辈。胆量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成大事靠的是能力,但是光靠能力还不够,还要有胆量。那么人们的胆量又是从什么地方来呢?只要你以正常心态,平常心态去面对一切,你就什么都不怕了。

吴士宏曾是IBM(中国)公司的总经理。吴士宏现在已经成功了,但她原先只是一个护士,那她又是怎样进IBM公司的呢?

在多年以前,吴士宏还是一个护士。1985年,她决定要到IBM去应聘。当时,IBM的招聘地点在长城饭店,这是一个五星级的饭店——那个时候的五星级饭店可不像今天这样没有“地位”,因为现在的五星级饭店多了。试想,当年的吴士宏,一个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护士,来到长城饭店这样豪华的饭店门口,心情会是怎么样呢?

她回忆说,在长城店门口,自己足足徘徊了五分钟,呆呆地看着那些各种肤色的人如何从容地迈上台阶,如何一点也不生疏地走进门去,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进入另一个世界。她之所以徘徊了五分钟不敢进去,就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无法丈量自己与这道门之间距离。

经过一番思考,她最后当然进去了,否则就没有今天的吴士宏了。她是怎样突破这个障碍的呢?她就是凭着一台收音机,花一年半时间学完了别人要三年的英语课程,就是凭着这个经历,自己也应该进去,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她鼓足了勇气,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过威严的旋转门,走进了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IBM公司的北京办事处:她的确是个人才,顺利地通过了两轮笔试和一轮口试,最后到了主考官面前,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现在已经见到了阎王,她好像什么也不怕了。

主考官没有提什么难的问题,只是随口问:“你会不会打字?”她本来不会打字但是本能告诉她,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不会呢?

她点点头,只说了一个字:“会!”“一分钟可以打多少个字?”“您的要求是多少?”“每分钟120字。”她不经意的环视了一下四周,考场里没有发现一台打字机,马上就回答:“没问题!”主考官说:“好,下次录取时再加试打字!”她就这样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地通过了主考官的眼睛。实际上,吴士宏从来没有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她飞快地跑去找一个朋友借170元钱买了一台打字机,就这样没日没夜地练习一个星期,居然达到专业打字员的水平。她被录取了,IBM公司“忘记”考她的打字水平了,可是这170元钱,她好几个月才还清。她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可是她扮演的不是白领,而是一位卑微的角色,主要工作是泡茶倒水,打扫卫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完全是脑袋以下的肢体劳动”。她为此感到很自卑,她把可以触摸传真机作为一种奢望,她所感到的安慰就是自己能够在一个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又安全的地方做事。可是作为一位服务人员,这种心理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

一天,吴士宏推着平板车买办公用品回来,门卫把她拦在大门口,故意要检查外企工作证。她没有外企工作证,于是在大门口僵持了起来,进进出出的人就像看大街上耍猴的那样,个个都投来一种异样的目光:作为一位女性,她的内心充满了屈辱,充满了无奈,可是她知道这份工作得到不容易,没有发泄出来,可是她咬着牙齿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下去!”这是第一件事情。还有一件事情在她的内心深处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个女职员,香港的,资格很老,动不动就喜欢指使人给她办事,吴士宏就是她的主要指使对象。一天,这位女士叫着吴士宏的英语名字说:“Juliet,如果你想喝咖啡就请告诉我!”吴士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这位自以为是的女人说什么。这位女人说:“如果你喝我的咖啡,每次都请你把杯子的盖子盖好!”吴士宏本来是一个很会忍气吞声的人,这次女性的温柔全都不见了,因为她认为那女人把自己当成偷喝咖啡的小毛贼,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她顿时浑身颤栗,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把埋在内心的满腔怒火全部发泄了出来……

吴士宏想:有朝一日,我要去管公司里的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甘愿自卑,就只能沉沦下去,不肯自卑,就会产生无穷的推动力;吴士宏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寻找着自己的最佳出路。最终,与她一起进IBM的,她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她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她成为第一批赴美国本部进行战略研究的人;她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地区总经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南天王”……大概这些都没有多大意思,吴士宏还登上了IBM(中国)公司总经理的宝座。

吴士宏为什么成功,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她从来没有真正害怕过什么东西,即使不会的东西也是这样。人就是应该有这样的精神——不会的事情,难道你不会学不成?我们现在想说这样一段话:俗话说,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一个人只要肯花时间,少的不说,经过十年的努力,一个智力平平的人可以精通一门学问;一个毫无知识的文盲,可以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文化人。只要你用平常心态,去拼搏,去努力,没有理由不成功。

2、打破常规,就是创造机会

要成大事,就要养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就是学会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盼盼集团的前身是营口市金属制品厂,是韩召善背着86万元债务,带领十几名工人创办起来的。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奋斗,他们终于将一个只做些零件的小工厂发展成为有自己品牌且小有名气的企业。当时他们生产的“宫灯牌”档案柜十分畅销。90年代初,工厂已有八百多人,年生产产值1700万元,实现利税三百多万元,这对镇办小厂来说已是相当可观了,但韩召善却感到铁皮柜市场基本饱和,不会有大作为,商场如同战场,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研制开发出新的、好的拳头产品。这一年,适逢中国刮起旧城市改造之风,建筑业十分火热,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韩召善发现防盗门市场前景不错,便提出转产防盗门。但是立刻遭到了大多数的成员反对。他们认为眼下维持好铁皮柜的生产就可以了,怕再折腾个鸡飞蛋打一场空,弄不好,还把这几年积攒下来的老本儿都得搭上。

企业兴衰成败关键要看企业领导人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韩召善经过自己长期的观察后发现:乡镇企业在走过初期繁荣的一段后,便进入漫长的低谷期,要么衰落,要么勉强维持现状,如不尽快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很快就会满足不了市场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韩召善对员工们说:“继续坐在老产品上,不思进取,不思开拓,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段时间以后,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了,韩召善终于力排众议,新产品如期上马。

韩召善同时也十分重视广告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做广告就像搞储蓄,到头来总会有效益的,投入1元钱会得到3元钱的回报。盼盼集团每年都要拿出的销售额的6%~8%做广告,从1992年到1997年,广告费共支出4700万元,仅1997年一年的广告费就达到2600万元。他们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媒体为“盼盼”投入大量广告费,果然,广告给集团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与合作。随着广告力度的加大,经济效益也随之大增,就“盼盼”防盗门的专业生产看,正是以每年产值、利润翻一番的速度递增,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20%,库存量为零。他们的目标是占据防盗门市场份额25%以上,实现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盼盼集团将过去过于杂乱的CI设计统一起来,很快就被市场接受。与国际流行设计接轨,并将集团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进行计算机管理。不久,盼盼集团在同行业中率先推出了品牌形象。这主要是为了树立一种名牌意识。一个知名企业不应光盯着眼前这一点。名牌意识往往要在几代人的身上体现。比如可口可乐,现在无论大人、小孩都对它非常熟悉。因此,盼盼希望自己的品牌也能够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

售后服务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手段,是商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质量再怎么好,也总不会绝对地满足客户的需要。防盗门最重要功能就是保障安全,给“盼盼”上保险会彻底消除消费者的顾虑,盼盼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协议,给每个防盗门交纳有关保险费,在保险期内,因产品质量原因被撬,或者有明显盗窃痕迹,致使用户遭受家财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3000元限额内按实际损失负责赔偿。投保后的“盼盼”胸戴PICC标志,身携“产品质量保险卡”,销量大增。

正是由于韩召善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盼盼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盼盼”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韩召善不拘于一点的散射式思维帮了大忙。假如当初只固守铁皮柜市场,不迅速转入防盗门市场,也许今日的“盼盼”还是乡镇小厂,或许早就跨掉了。

青年人既要认识到这一点,也要养成思考创新的习惯,同时更要从成功者的身上学习他们的优良之处,以为我所用。

成功创业者,一定要有从全局观察,有从大处着眼的气度与能力,绝不能拘于小范围或局部。

三星财团是韩国十大财团之一,该企业创建之勋李秉哲,经过近五十年奋斗,使企业闻名遐迩,称雄世界,他发展企业的原则和经营策略,更为人们所信服。他的生平业绩和经营思想,1986年被日本著名的“讲谈出版社”编辑成书,极为畅销。他的成就不仅是整个韩国的骄傲,在世界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979年美国巴比森大学授予他最高经营奖,1982年4月3日美国波士顿学院授予他名誉博士称号。他逝世后,韩国当局还追授他一枚一级国民勋章。

李秉哲的前半生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这期间他虽然也创办了企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展。1954年韩国光复后,他在苦难生涯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确立了“事业报国”的办企方向,但动荡的国内局势,朝鲜战争的爆发又使他的事业惨遭失败,但李秉哲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从失败中总结创建事业的四大原则:第一、必须敏锐地把握市场的动向;第二、必须抑制贪心,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去经营企业;第三、必须绝对避免投机心理;第四、办企业要有上、中、下策多种准备,当上策受挫或失败时,就要果断放弃上策,依次采取中策和下策,做到有备无患。这一准则在他的整个事业建立发展过程中是始终都被遵循的,使三星集团逐步发展壮大,为韩国经济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秉哲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始终本着不断进取,无终点创业的精神。他说过这样话:“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满足于即得之功,安于现状,就是衰退,就是走自我毁灭之路。”李秉哲通过经营实践观察到:特定商品在事业达到顶点时,就应该开辟其他商品和领域,他把这种经营策略叫“企业变身”,他曾经这样教导过他的部下们:“必须具有事先了解企业寿命的智慧,以便在其寿命结束之前做好转向其他商品或事业。”遵照这一原则,他不断开拓自己的经营领域,三星财团首先是从制糖业开始的,以后又延伸到轻工业、重工业、电子工业、尖端技术,甚至文化艺术业等,这些举措都鲜明地体现出他“无终点创业”的观念。

李秉哲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企业经营者在抓住可变经营手段的同时,还应注意抓住经营哲学中的不变规则,这就是技术革新的经营合理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李秉哲把这一经营思想高度概括为“尖端技术、尖端经营”。他认为在国际竞争中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地使企业经营合理化,只有不断采用高新技术,降低成本,才能得到客户的青睐。因此,必须不断开发新技术。

此外,他还十分注重提高员工们的素质,提倡发扬创新的精神。他认为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钥匙,他时时搜集新信息,不断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技术加以引进,并确定明确的引进原则,为此他组建了“三星综合技术院”,云集一批科技人才,专门负责新技术信息的搜集、引进、消化、开发和利用,并亲自负责组织和管理,该院主要承担着这样几份任务:第一、在全财团范围开发所有有前途的尖端产品;第二、开发高技术或或在若干会社共同利用的核心技术;第三、开发周期长且波及效果大的材料和产品;第四、属于会社之间重点开发或属大型项目是全财团共同开发的任务。他多凭自己着眼于未来的眼光来制定中长期目标。这项工作的落实为其它几项基础产业如半导体、电子计算机、汽车等尖端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1982年至1986年,三星集团用于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投资总额达460亿韩元,占全社当年销售额4%。三星不仅注意开发本企业应用技术,还瞄准宇航、情报通信、新材料等尖端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因此三星技术不仅在韩国而且在世界上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起到很大作用。

扩展思维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活力,对于个人来说,是转败为胜,化不利为有利,走向成功的动力与方向。

3、果断决策,敢于出击

许多人一直思索着成大事者是怎样从事业的开始走上事业巅峰的,如果看到他们处理各种问题时的手段与劲头,人们就会明白。成大事者敢于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一旦下定决心就毫不退却,直到取得成功为止。

或许在成功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成大事者毫不畏惧,始终向更艰巨的困难发起挑战,直到取得成功为止。

王永庆就是做事果断的人,只要他认准了的事情,就要为此付出行动,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都要试一试,这就是成大事者特有的本色——大胆。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

王永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像吃了豹子胆似的,竟决定投资塑胶业,因而招来了人们的非议:“何义都不做的事情,一定难做”、“不懂行情”、“不识时务”,王永庆面对非议并没退缩。

何义是谁,他是当时化学工业方面的“大哥”——“永丰”的老板,何义很早就去国外考察过,看到国际市场塑胶业技术先进,竞争激烈,自己难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

可是王永庆顶住了压力,在1954年他筹措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