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非常手段
13295700000010

第10章 以利激人不长久,以德服人情更深(2)

成吉思汗对王汗却是另一番情形。王汗与成吉思汗奋战三天三夜,最后精疲力竭,准备投降。投降前,王汗对成吉思汗说:“请您让我的部下走得远些,这样的话,您让我死,我便死,赐我活,我就为您效劳。”成吉思汗说:“不肯背弃主人,而教部下逃命跑得远远的,一个人同我厮杀,这难道不是大丈夫作为吗?这样的人可以做我的助手。”其实成吉思汗不过是借其二人显忠劝义罢了。以“信义”争取民心,这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天下之际,更是如此。另有西门豹治邺时,将粮食储藏在民间,说好战争一旦爆发,以鼓为号,立即将粮食集中起来。魏文候不相信,西门豹于是登上城楼,下令击鼓。第一遍鼓响之后,百姓们有用肩背的,有用车装的,迅速把粮食集中起来。魏文候说:“算了,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在老百姓中建立信义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一旦欺骗了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取信于民了。现在燕国侵占了我国的八个城市,我请求让我率军向北反击,以收复被侵占的城池。”于是,举兵讨伐燕军,收复失地后,凯旋而归。(《淮南子》卷十八)

司马光曾经说过:“信义,是君王的最大法宝。国家靠人民保护,人民靠信义保护。不讲信义,就无法使唤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之人;称霸天下的人,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臣民;善于持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亲人。不善于称王称霸,治国持家的人正好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于连自己的兄弟父子也要欺骗。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也不相信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失败。这岂不是太可悲了吗?”司马氏之言,确有一番道理可寻。

人际交往中诚信的建立非常重要,首先示人以诚,各种策略才能有效实行;若失信于人,任你再高明的计谋也无法实现,任何事业也很难做成。”古人云: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行则必果。这是做人的学问,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起自己威信的方法。

4、一诺千金,说一不二

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同时也能更好地驾驭众人。所以,你必须重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成功总是眷顾那些一诺千金的人。

食言是最不好的习惯。如果这样,你就无法取信于人,更无法管理、威慑众人。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用自己的行动来说服别人的异议,让他们看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这样,就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接下来你的工作就顺利多了。

历史上著名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设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新法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大部分赶集的人,都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的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人们就这样议论着,看着,没有肯上前来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很快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杆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有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以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是条汉子!”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周易》中说:“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由此可知,一诺千金的行为可以追朔至殷商时代。孔子曾就此问题问过他的学生子贡:“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哪个更重要。”子贡想了想,却反问孔子,去二留一怎么办。孔子想了想说:“去兵,去食,唯民信不可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足。”当然我们不排除这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但值得肯定的是这却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5、“清白传家”做真君子

“清白传家”、“饿死不为盗”是一种特殊的活法。它不是“沽名钓誉”而是为了使自己出人头地而行使的有效手段。

在杨姓人之中,有一支这样的家族,他们自称是“清白传家”,问起来历,他们是这样讲的:

东汉时候有个人叫杨震,是个有名的人物。他这个人很有学问,是一个教书的先生,道德修养很好,教出来很多做官的学生,可是自己还是一个穷教书匠。有一年,又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家的锅有几天揭不开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出去走走。来到大路上,平时的景色也一点引不起他的兴趣,肚子里只有一个字“饿”。当时正好是玉米成熟时期,所以,在他经过农田时,一股清香窜进了他的鼻孔里。

他本能地走过去,伸手摸着那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玉米。不知怎么,他只说了一句“饿死不为盗”,又回到了大路上。如此的动作重复了三次,最后他还是拖着沉重的脚步走了。

幸好他没有去“偷”别人的玉米,因为那玉米地的深处正好有人。

这件事流传开了,他有一个做了大官的学生对此十分感叹,便来拜访杨震了。可是他知道杨震正直,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哪怕是自己的学生。于是就把杨震请到一座小楼上,令人搬走楼梯。然后拿出一尊小小的金佛送给杨震,说:“我这座小金佛是我这些年为官的俸禄所得,是清白的。现在我送给先生,完全是出于对先生人格的尊重,这事没有人知道,还望先生不要推辞……”

还没等他的学生说完,杨震正色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件事情现在就有四个人知道!”他的学生不解,忙说:“这里不是只有两个人吗?不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吗?”

“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么只有我们两人呢?”

学生无言以对。

由于品质高尚,后来杨震在朝廷当了大官。有些姓杨的人一说到这里,常常有一种自豪感。至于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是他的子孙就很难说了,除非进行DNA检测。曾记得鲁迅说过:最近有些人喜欢编写家谱,其祖宗不是名人就是名士,但是都是附庸风雅的。

杨震之所以被这些人奉为祖宗,实际是由于他的品质、精神和气节;杨震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因为他“饿死不为盗”的做人的“特殊手段”。

6、诚实不欺,赢得尊重

德者,道德、品德。古人说“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道德、品德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做人的根本,所以说一个人的道德人品几乎可以决定事业的成败。

现在用人讲究“德才兼备”。目光短浅者,常盯着才,而目光长远的管理者,则更注重“德”。

小王到一个公司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小王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小王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在小王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时老人一把抓住小王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女儿可能早就没命了。”

“怎么回事呢?”小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次,在友谊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儿从湖里救上来的!”

老人肯定地说道。小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把小王错当成他女儿的救命恩人了:“老伯,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女儿!”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小王面对这个感谢不已的老人只能做些无谓的解释:“老伯,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去过呢!”

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小王:“难道我认错人了?”

小王安慰老伯:“老伯,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您女儿的恩人!”

后来,小王在这个公司上班了。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小王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他:“您女儿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小王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司机师傅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司机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女儿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女儿!”

“噢?”小王大惑不解,那位司机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才,才是可塑之才!”

透过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这位成大事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明之处。事实上,“德”确实是一个人最应具备的“才”。

当道义与功利目的一致时,在为社会尽道义责任的前提下,不放弃合作的功利,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当道义与功利的目的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利而取义。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有一句名言,即“舍生而取义”,他认为,生命固然重要,而人格更为可贵,如果二者不能两全,应当“舍生而取义”。

很多现代工商界人士只知道名震海内外的“宁波帮”,但极少知道它的奠基者严厚信,更不知道他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银行、第一个商会、第一批机械化工厂的创办者。这里,给人们揭示他在当时的工商界信誉卓著、成就令人瞩目的奥秘。

严厚信原籍慈溪市,少年时,因为家里贫困,只上过几年私塾,辍学后在宁波垣业钱庄当学徒。由于他食量超过一般人一倍以上,没多少时间就被老板借故“炒了鱿鱼”。之后,他经同乡介绍在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当学徒。在此期间,他手脚勤快、头脑灵光,很快掌握了将金银熔化的技术,并掌握了打铸钗、髻、镯、戒指和项圈等各种首饰的技巧。同时,业余时间他酷爱读书,尤其酷爱书法和绘画。他常常临摹古今名家的作品,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后来,严厚信在生意中结识了“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次,胡雪岩在宝成银楼定做一批首饰,严厚信亲自动手,做好后又亲自送去。胡雪岩给他一包银子,要他点一下,他说:“我相信胡老爷,不用点。”但是,拿到店里数一下,按数少了2两银子,他不声不响,将自己的辛苦工钱暗暗地凑在里面,交给了老板。又一次,胡雪岩要宝成银楼的首饰,严厚信送去之后,又数也不数拿了一包银子回来。可是,一数,吓了一跳,多出了10两银子。10两银子,当时相当于一个小伙计的几年辛苦工钱。然而,他想起家里大人的教诲,绝不能要昧心钱。

于是,次日一早,马上送还给了胡。其实,同前一次一样,这是胡雪岩试他的品行。自然,他得到了胡的好感。继而,他以自画的芦雁团扇赠给胡雪岩,深得胡的赏识,称赞他“品德高雅、厚信笃实,非市侩可比。”于是,推荐给权臣李鸿章。他得到了在上海转运饷械、在天津帮办盐务等美差,逐渐积累了一些金钱。尔后,在天津开了一家物华楼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