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68

第68章 器物工艺(1)

001 ■ “司母戊”大方鼎是什么样的?

在目前出土的数千件商代青铜器中,“司母戊”大方鼎是最大的,也是世界古代青铜器史上绝无仅有的。

它是从河南安阳武官村殷王陵墓中发掘出来的,它的出现可以证明商朝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比较纯熟的地步,标志着我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峰。它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商王祭祀母亲“戊”时用的祭器。

“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造型雄伟,花纹华丽,结构复杂。大鼎腹部铸有蟠龙纹和饕餮纹,足部刻有蝉纹,使整个鼎的神秘感非常强烈。

趣味链接:“司母戊”大方鼎是如何铸造的?

在几千年前,科学技术还很落后,人们是如何铸造“司母戊”大方鼎的呢?

当时,冶炼青铜用的是陶制的坩埚,其形状和后来倒放着的头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将军盔”。每个坩埚能熔铜12.7公斤。要铸造“司母戊”大方鼎,需要几百人同时操作,七十多个坩埚同时浇铸。

而实际上,古人想出了更好的办法,他们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方法,从部分入手,先分别铸好鼎耳、鼎足、鼎身,然后再把几个部件铸在一起。

002 ■ 九鼎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原始的地图吗?

相传,九鼎是夏禹治水成功后铸成的。当时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治水成功后,夏禹利用九州进贡得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一说仅一鼎,因材料来自九州故称“九鼎”),将勘测时所认识的这些地理状况按九州划分,分别铭刻在九个鼎上,置于宫门之外,象征夏王朝拥有天下。

从此,九鼎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夏、商、周各代帝王将九鼎作为传国之宝,以得九鼎视为受天命得天下,十分珍视。周室衰微,诸侯国渐强。诸侯各国都希望拥有“九鼎”,成为正宗,因此发生了几次兴师求鼎的战争。到了周显王42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没入泗水彭城下。

据说,秦始皇时九鼎又现于泗水。秦始皇大喜,以为这是自己德合三代,理当继承霸业的征兆,于是派数千人潜入水中打捞,结果拴鼎的绳子被“龙齿”咬断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推断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九鼎是在周宗室罹乱时被周宗室自行销毁了。

这几种说法无论孰是孰误,有一点很明确:九鼎是在战国期间就已经失传了。九鼎虽然失传,但是九州图像并没因此完全湮没。由九鼎图像派生出来的《山海经》图流传了下来,成为我国制图学的先声。而且, 九鼎作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原始的地图,比埃及公元前1300年产生的努利亚塔金字塔一带的巴比伦鲁斯地图还早700多年。

趣味链接:成语“一言九鼎”出自哪个典故?

战国时,赵国的都城——邯郸被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在这种大兵压境、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为了保存自己的江山,赵国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君临危受命,他也想力挽狂澜,于是挑选了二十名门客跟他前去楚国,但只选了十九个门客。这时,毛遂自荐前去,平原君一时找不到更好的人选,只好勉强带上了他。

到了楚国后,平原君立即与楚王商谈援赵之事,可半天过去了,商谈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在这种情况下,毛遂就走上前对楚王说:“我们今天请你派援兵救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楚王被毛遂一席话所打动,于是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成语“一言九鼎”。平原君夸赞毛遂“一言九鼎”,原意是形容他能说会道,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一言九鼎”演变到现在,又含有了“信守诺言、以诚相待”的意思。

003 ■ 我国古代的桥梁有哪几种基本体系?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在江河之上、峡谷之间建造了无数的桥梁。这些桥梁,方便了交通,点缀着河山,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着作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我国桥梁开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古文献中记载较早的桥,是西周初周文王为了迎亲,用船在渭水上搭的浮桥。

我国古代建造的桥梁,包括现代桥梁工程中的梁桥、拱桥、索桥三种基本体系, 有不少建筑技术是世界创举。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梁桥形象,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上的梁桥。我国的石梁桥中,陕西西安的灞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和晋江的安平桥最为著名。

除此之外,浙江省绍兴市的“八字桥”也是比较有名的梁桥之一。

在浙江省绍兴市城区东南,有一座跨在三条河汇合处之上的梁式石桥,被称为“八字桥”,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能从四个方向上桥的古代桥梁,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该桥高5米,桥面用条石铺成,微微拱起,净跨45米,宽3.2米。如果站在桥的南、北两侧往北、南方向望,正好见到两岸各有一处落坡,像个“八”字,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八字桥”。

我国很早就有拱桥。据《水经注》记载,公元282年,河南洛阳东六七里有一座用石建的“旅人桥”,“下圆以通水”,这是见于文字记载中最早的石拱桥。

而保留到今天的最古老、最著名的石拱桥是安济桥。

安济桥在河北赵州(今赵县)境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迄今已有l300多年的历史了。桥墩主要设计者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安济桥是世界上著名的石拱桥, 也是建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

安济桥非常雄伟,全长50.8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遵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所体现出来的高超技术水平和不朽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安济桥建成后,对各地桥梁建造影响很大。河北、山西、浙江、贵州等地相继出现不少敞肩拱桥,并在建造技术上有了新发展,如河北赵县永通桥的矢跨比例比安济桥的矢跨比例还小。

在古代单孔石拱桥中,曲线最美的要数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该桥桥面作双向反弯的曲线变化,配上精致的栏板,显得朴实又富丽。

在联拱长石桥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宝带桥。

宝带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南,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16年~819年),相传由唐刺史王仲舒捐宝带资助修建,故名“宝带桥”,是闻名中外的长石桥。它像一道长虹一样横卧在澹台湖和运河间,全长316.8米,以53个桥洞构成一个大连环,是我国桥洞最多的一座桥。

为了方便行船背纤,宝带桥的修建并不具有江南常见的石拱桥陡而高的特点,而是采用了多跨、狭长和平坦的桥型。相传,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七日夜间宝带桥就有“串月”奇观,那夜的月亮照在湖上,每一个桥洞都有一个月影,远远望去好像一串明月,蔚为壮观。

索桥(吊桥)首创于我国。因为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谷深水急,无法筑墩建桥,古代人民就发明了用竹、藤、铁等做索为桥。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新疆地区就有了铁索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西方到16世纪才出现这类桥梁。

索桥又分独索、多索两种。独索桥又叫溜索桥。古书上记载:“溜索桥,两岸立柱,以竹绳捆在身上,扶住木简,溜索而渡。”多索桥是并排几根缆索,上铺木板面,有的两边悬索做栏杆,有的不设栏杆。我国最著名的多索桥是四川灌县的珠浦桥和泸定县的铁索桥。

另外,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说到桥梁,不能不提到我国历史上跨越黄河的第一座桥。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决意要在黄河上建筑一座大桥。根据勘察, 桥址选在兰州城北通济门外的黄河上。他要建筑的是铁索连接浮桥, 先在两岸各打下两根大铁索柱子,用6根130丈长的粗铁链连接两岸的铁栓,在河中并列4艘大船,将船两端牢牢地系在铁链上。船上铺设木板,设立栏杆。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浮桥——“镇远桥”。

趣味链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是拱形木桥吗?

在著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了一座结构新颖的拱形木桥。这座桥横跨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汴水之上。桥拱的主要架构为五根拱骨,用粗绳捆扎起来,互相搭架在横木上。这样的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004 ■ 锯是谁发明的?

锯的发明者是我国古代的巧匠鲁班。

相传鲁班在机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筑等方面有多项发明创造,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两千多年以来,他一直受到后人的崇敬,更被土木工匠们尊为“祖师”。人们把包括锯在内的很多木工工具的发明都归功于鲁班。

关于鲁班发明锯,民间流传着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年,鲁班接受了建筑一座华丽宫殿的任务。为了取得建筑材料,他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可是由于当时锯还没被发明出来,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树木,由于使用工具不当,所以效率非常低。即使他的徒弟们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竭,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

于是,鲁班亲自上山查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他不小心抓了一把山上的一种野草,手一下子被它划破了。一棵小草为什么会这么锋利?这引起了鲁班的注意,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

后来,鲁班又看到一只大蝗虫在啃吃一棵草上的叶子,大蝗虫的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他顺手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其牙齿的结构,发现它的牙齿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

这两件事使鲁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树木的工具做成细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不就更容易了吗?

后来 他真的把砍伐树木的工具做成了细齿状,锯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趣味链接:“鲁班”的原名叫什么?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等。他生于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是当时有名的能工巧匠。因为他是鲁国人,而且“般”与“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后世称他为“鲁班”。

005 ■ 著名的剪刀品牌“张小泉”是如何创立的?

传说,在浙江杭州有一户世世代代都以打铁为生的人家,一个名叫张小泉的人就出生在这户人家里。他继承祖业,也以打铁为生。

一天,他到郊区附近收买废铜烂铁,在返家的路上,遇上两条正在交尾的菊花蛇,他用小铁条在两条蛇的交颈处打了一下,那两条蛇未被打死,而且它们的尾松开后向相反方向卷成两个圈,蛇头还在左右摆动。张小泉边看边琢磨,感悟良多,并从中受到启发。

回到家后,他把两条蛇当时的情景画成了图形,并悟出了一个剪刀的原理。于是便按图形打成一个粗糙的铁器,把“蛇颈”部位锤扁,并安上一颗钉子,把两条“蛇尾”打成两个圈当把手,把两个“蛇头”尖磨得很锋利,用它来剪东西,省力好使,因此备受用户的青睐。“张小泉”品牌由此创立。

后来,张小泉又研制了各种各样的剪刀,并注重提升剪刀的质量。从此,“张小泉”品牌迅速窜红大江南北。

今天,“张小泉”已经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剪刀品牌,是我国剪刀界的一面旗帜,其产品遍及千家万户。

趣味链接:王麻子刀剪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王麻子刀剪铺是享誉国内外的一家老字号店铺。1651年,一家以经营剪刀、火镰为主的店铺出现在北京的菜市口大街。这家店铺的老板姓王,脸上长有麻子,人称“王麻子”。

他专门收购民间打制的剪刀,而且亲自挑选每一把剪刀,严把质量关,坚持仔细察看外观、刃口、剪轴,并亲自试用剪刃,体验手感。只有经过他检验合格的剪刀,才能放在柜台上出售。

因此,他的刀剪铺很快便以出售质量上乘的剪刀而闻名,全国各地的顾客都纷纷慕名前来购买。因为他的绰号叫“王麻子”,人们就称他出售的刀剪为“王麻子刀剪”。相应地,他的店铺也就被人们称为“王麻子刀剪铺”了。

1816年,王麻子的后人在店铺里挂出了“三代王麻子”的照片。他们本来只是经营别人制作的刀剪,后来,为了把事业做大,就自己设炉加工刀剪,并在刀剪上面刻上了“王麻子”字样。从此,王麻子刀剪铺便逐渐闻名天下了。

006 ■ 指南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在发明指南针以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舟覆人亡的事故。正是我国人民发明的指南针,才使得人类的航行不再迷失方向。

所谓的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

现在人们所说的指南针一般指它总的名称。这是因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它有不同的外形和名称,如司南、指南针、指南鱼和指南龟等等。

关于指南针的最初发明者和发明年代现已无可查考。不过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指南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早在战国时期, 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了天然磁石指示南北的现象。人们利用磁石的这种特性,发明了指南工具——司南。

从战国、秦汉、六朝,以至隋唐的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司南的记载。

如《韩非子·有度篇》中就载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其中的“端朝夕”就是正四方的意思。

《鬼谷子·谋篇》里也记载说,郑国的人到远处去采玉时就要带着司南去,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东汉的王充在他的《论衡·是应篇》中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里的“地”,是指汉代筮占的方形“地盘”。

地盘四周刻有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加上四维(干、坤、巽、艮)共二十四向,用来配合司南定向。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经人工用琢玉的办法琢磨成的。我国商周时期琢玉工人的技术已经很精湛,早在春秋时期,他们就已经能把硬度5到7的软玉和硬玉琢制成各种形状的玉器,所以也能够把硬度只有5.5到6.5的天然磁石制成形体比较简单的司南。

由于天然磁石在琢制为司南的过程中,不容易找出准确的极向,并且也容易因受震而失去磁性,因此成品率低;同时也因为这样琢制出来的司南磁性比较弱,而且在和地盘接触的时候转动摩擦阻力比较大,效果不是很好,因此这种司南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比司南更好的指向仪器。

到北宋时期,在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和多次试验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人工磁化的方法,这是一个飞跃。

人工磁化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沈括所说的把钢针放在天然磁体上摩擦,因钢针传磁而有了磁性。

二是把铁片剪成形,放在火里烧红,趁热夹出,顺南北方向放置在地面上,冷却后因受地球磁场的感应而带有了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