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16

第16章 民俗礼仪(1)

001 ■ 古代青年男女的成人礼仪式是怎样的?

成人礼是古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种礼仪,现今在很多地方依然保存着这一习俗。成人礼的举行,是青年男女进入成年人的标志,大多在十五岁至二十岁时举行,各地不一。

在古代,汉族男子的成人礼叫做冠礼,它起源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冠礼也称为丁礼,是青年男子可以娶亲的一个标志。冠礼举行后,青年男子便可以参加氏族的各项活动了。冠礼一般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并且还有一定的仪式。

在周代时,按照周朝的制度,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天子诸侯为了早日执掌国政,大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称为笄礼,也是汉民族的传统成人仪礼。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再行笄礼。

女子在举行笄礼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改变幼年的发式,即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另外还要给女孩修额,用细丝线绞除面部汗毛等。主行笄礼者多为约请的多子多孙的老妇。

贵族女子受笄后,表示可以结婚了,然后就要拜祖先和父母,在宗室聆听母亲的教诲。母亲一般会授以女儿“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的规范,说白了也就是教女子在嫁做人妇之后的一些必备品行和道德。古人称这项工作为“教茶”。

其实,古代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的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下面只就古代男子的成人礼仪式,也就是冠礼,具体谈谈各方面的细节。

古代冠礼仪式在寺庙内举行,比较隆重,时间为两个月。在确定要举行冠礼的前十天,受冠者要卜筮吉日,这项工作多由父母代为完成。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也就是下一个十天)的吉日。

吉日选定之后,就要告知亲朋好友。在冠礼前三日,要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

每次冠礼举行完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词。祝词大意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意志,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这项仪式完成后,受冠者去拜见其母,然后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取字完毕,主人会送大宾至庙门外,敬几杯酒表示感谢,同时又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做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拿着礼物去拜见郡首,又执礼贽(野雉等)去拜见乡大夫等。

若受冠者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面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

清中期以后,青年男女的成年礼多移至娶妻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

趣味链接:因笄礼而衍生的名词有哪些?

古语常说“二十而冠,十五而笄”。由笄礼而衍生的名词有如下几个:

笄年: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就要束发插簪。

笄字:古代女子可以出嫁的年龄。字,指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时才可以命字。

及笄:古代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故后世称女子的适婚年龄为及笄。

加笄:古代女子于十五岁时行加笄之礼,以示成年。

弱笄:古代女子于十五岁时即束发加簪,称为“弱笄”,表示成年之意。

002 ■ “三叩九拜”中的“九拜”是连续拜九次吗?

古代的大礼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三叩九拜”,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真是这样子吗?

所谓“九拜”其实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这九种礼拜方式不仅仅是名称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动作要领不同。

“稽首”是拜礼之中最隆重的一种礼仪,一般用在君臣之间。在古装电视中,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对皇帝所行之礼即为此礼。稽首的基本要领是:先跪下,再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也是吉礼之中最为重要的礼仪。

“顿首”是丧事之拜中最重要的礼节。顿首的基本要领如下:即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空首”的动作要领为: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

“振动”的动作要领是:先拜而后踊。踊是丧礼中最哀恸的表现,顿足,跳跃,以示哀之至也。

“吉拜”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手,而后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也是丧礼之拜。

“凶拜”是古人的凶事之礼,其要领是先做“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

“奇拜”之“奇”表示单数,在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

“褒拜”指拜的次数在再拜以上。

“肃拜”是女性常用的礼拜方式,拜而不跪,俯首两手下垂。

因此,“九拜”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它涵盖了古时全部的礼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礼,又包括了凶礼,既包括了男人行礼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礼的方式。很显然,在任何一次仪式之上,都不可能穷尽这九种礼拜方式,因为,“九拜”中包含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礼拜形式。所以,九拜不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仪式上听到“行‘九拜’之礼”。

趣味链接: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同一个动作吗?

在古代礼节中,有“拜”和“揖”两种方式,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载:“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行拜礼是要跪的。因为古人在汉代以前都是席地而坐的,行拜礼是极为方便的,直起身来做“长跪”姿态,就可以行拜礼了。

拜礼中还有一个“空首”礼,所谓“空首”礼,是指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称为“空首”,也称为“拜手”。“空首”礼是当时拜礼中最常用的一种礼节。

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两次空首礼,就称为“再拜”。如《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

而“揖”则不同,“揖”礼也称拱手礼,是不必跪的,有“立而行拱手礼”之说。《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行拱手礼时,两手掌抱成拱形于胸前,身体略向前倾斜,眼睛看着对方,嘴里说着问候或祝福的话,有时手还要摇几下。最常见的形象就是某些孔子画像中,孔子所做的姿势。

由此可以看出,“拜”的礼节比“揖”的礼节要重,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知道,这两种礼节所用的场合也是大不相同的。“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比如臣下对君王行拜礼;而“揖”礼则多用于平辈之间,或是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003 ■ 中国人为什么酷爱红色?

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爱,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关于中国人为什么酷爱红色的问题,历来有很多说法,大多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有人说,古人认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源于太阳的颜色。《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因此古人看到阳光下的万物生机勃勃,就产生了对太阳的依恋和崇拜,自然而然,象征太阳的红色也就备受中国人的青睐了。

另有人说,红色是火,当年燧人氏钻木取得的火种一直燃烧至今,使人类吃上了熟食得以繁衍。火带来了光明,使华夏不再黑暗;火带来了温暖,使华夏不再寒冷,所以国人独崇红色。

可是民俗学家却有另外一种说法,他们认为红色可以避邪,所以国人酷爱。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它力大无比,殃及人类,却又无人能降伏它。后来,有人发现这怪兽怕红色,于是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挂红灯笼贴红纸。果然把“年”吓得无影无踪。从此以后,每逢年到,到处一片红色。从此红色就被人们尊崇起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朝时,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已基本趋于一致,并一直沿袭下来。

但老百姓自己说,红色是一种喜色。每逢喜庆,老百姓都有搓红团分送亲友的习俗,过年时做的年糕上也喜欢点上红点;婴儿满月时则要做红鸡蛋馈赠乡邻亲友,亲朋送的礼物也要包上红纸;老人过寿,不仅寿堂上要挂红寿帐,还要做红寿桃,身穿红衣服。

另外人之降生首先见红;两性初交也要见红;大红的“喜”字是跳动着的生命的火焰,红色无疑是喜庆的象征。就连对人的好恶也要用红色来表示,如果是受爱戴的关公,那他一定要是红脸;如果是奸诈的曹操,那就给他涂上白脸。久而久之,民间这种酷爱红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何为“丹书不祥”?

“丹书不祥”的说法其实与民间的文化忌讳有关,与红色的吉祥含义相去甚远。在古代,“丹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朱笔书写的祥瑞之书,据说大禹治水时洛河神龟背负出水的洛书就是丹书;另一种是指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即“丹书铁券”,据说《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原是前朝后裔,家里就藏有宋太祖所赐的丹书铁券。

而老百姓之所以有“丹书不祥”的心理,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古代衙门多用朱笔记录犯人的罪状,丹书是定罪之书的代名词。另外犯人在被判决斩首时也是用红笔勾写。二是因为,民间传说阎王爷勾画生死簿时也是用红笔,被红笔填写名字的人迟早要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所以人们有丹书不祥的说法。

004 ■ 在中华民族中,黄色象征着什么?

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中,黄色是我国封建统治者最为重视的颜色,被视为封建皇权的象征,比如古代帝王登基之时,就要以黄袍加身;古代的宫殿都是红墙黄瓦。长期以来,黄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老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可是为什么,单单黄色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学者们考证认为,黄色乃中和之色,它介于黑白赤橙之间,是诸种颜色的中央之色。这种中和色与中华民族的性格相吻合,因此而被选为高贵之色。这种只是从非政治的因素进行考虑分析的观点,可信度不高。

另有学者考证指出,中国“古代人民悉为黄种”,又有“黄帝者犹言黄民所奉之帝王耳”的说法,因此,中华民族独选黄色为尊贵之色。但有人很快就提出了反对的观点,说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都处于闭塞的状态,没有与别种肤色相比较的机会,从哪里知道自己的肤色是黄色的呢?因此,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华夏民族世代居住于黄土高原,以种庄稼为生,而土地又是黄色的,因此他们对黄色很熟悉,也有很深的感情。《说文解字》云:“黄,地之色也。”《淮南子·天文训》:“黄色,土地之色。”《考工记·画绘之事》:“地谓之黄。”后世学者党晴梵在《先秦思想论略》中也说黄字“从田,是田土沾于人身之色”。

由以上这些论述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独选黄色为尊贵之色,不无其道理。再说封建社会又有重农抑商的思想,黄色理应成为尊贵之色。

趣味链接:宫殿庙宇为什么多是红墙黄瓦?

古代帝王的宫殿,其建筑大多是红墙黄瓦,在道教建筑中也大多采用这种颜色。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盛行“五行”学说,在这种学说中,黄色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并一直沿袭下来。

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一律不得擅用。至于道教为何采用红墙黄瓦的建筑样式,这跟当时的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有关。

005 ■ 民间为什么盛行儿童穿“百家衣”、男孩穿花衣等习俗?

民间儿童服饰中最为讲究的是儿童穿“百家衣”。在婴儿百日(即“百岁礼”)时,父母要为孩子穿上百家衣。所谓百家衣,是指亲朋好友敛百家之布头,拼缝而成的小孩子衣服。

敛布之时,尽管邻家皆乐助“百家衣”之成,但一般紫色的布头是不肯轻易给人的。因为“紫”、“子”谐音,谁都不愿将“子”送给别人。要讨要紫色布头,一般要到孤寡老人家里去讨要。

很明显, 民间的这种习俗是仿“和尚衣”,即“百衲衣”而来的。古时候,孩子出家当和尚,主要是因为小孩子从小多灾多病,难以养活,父母没有办法,这才忍痛割爱将其交给佛门,让他们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得以生存。

民俗认为,给小孩子穿上“百家衣”,是让鬼神误会孩子出了家,在凡世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让鬼神从此再也不要前来加害小孩子。所以“百家衣”是婴儿的“护身衣”。这也是借佛气保佑孩子顺利长大成人的一种俗信。

男孩穿花衣,将其打扮成女孩子模样,是民间儿童服饰中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俗以为,女孩命贱好养,男孩为家传香火,命贵难养。如果将他们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穿上花衣服,就可以防止被恶鬼攫去。让男孩子留头发、扎耳朵眼、戴耳坠,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只不过只扎左耳,戴一只耳坠罢了。

趣味链接:民间儿童服饰盛行虎头鞋、狗头帽,这是为什么?

在民间的儿童服饰中,最为盛行的就是虎头鞋和狗头帽。这种鞋帽本身就做得很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穿上这种服饰后就变得更加可爱了。

虎头鞋,是民间小儿鞋式样之一。用黄布精心制作而成,鞋头上绣上虎头,虎头上有一“王”字。一般在小儿周岁或生日时,父母给他穿上。民俗认为,老虎为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避邪壮胆,富贵长寿,并且说:“穿上虎头鞋,力大踢死虎。”

而“狗头帽”也是民俗中很有趣的一部分,“狗头帽”因形状像狗头,故而得名。狗头帽上有高高支起的两只耳朵,两只乌黑有神的大眼睛,眼睛还可以随着小孩头部的摇摆而自由转动。小孩戴上狗头帽之后,显得既机敏又可爱。

除此之外,民间的习俗中还有用其他动物的样式做成的鞋帽,比如狮子样式的,小老鼠样式的。之所以要为小孩子做动物头形的鞋帽,是因为古代社会中,长时期以来巫术都比较盛行,做成这种形状就是受了巫术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无论虎头鞋还是狗头帽,都具有保暖的功效。尤其是狗头帽,它像面具一样罩着儿童的头部和脸,正面只留下眼、鼻子和嘴,保暖功效特好。

此外,民间还有说法认为,虎头鞋、狗头帽上都有“眼睛”,这双眼睛可以使邪魔畏惧,或混淆邪魔的视线。可以帮助婴儿逃脱灾病厄运,顺利长大成人。这也是这些动物鞋帽盛行的一个原因。

006 ■ “出门饺子回家面”的习俗有什么寓意?

“出门饺子回家面”,也叫“上马饺子下马面”,这两种都是北方人常有的说法,也是北方民间出行习俗之一。这句话意思是说,出行前一定要吃饺子,回家后第一顿一定要吃面。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在北方民俗中,饺子,也叫扁食、水包子。凡隆重场合基本上都要用饺子。比如用以待客,用以敬天地鬼神,用以祭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