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花木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13283500000016

第16章 花木的主要病害(8)

病原与发病规律:菊花黑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的菊针孢菌侵染引起的。菊花黑斑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的病叶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器于降雨后吸水溢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植株后20~30天开始发病。潜育期的长短与菊花品种及温度有关,高温时潜育期较短。本病在菊花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但以秋菊发病最重。秋雨连绵、种植过密或盆花摆放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连作或老根留种及多年栽培的菊花发病比较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期间交替喷洒下列药物: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施保功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等,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多次。

62.什么是菊花叶枯线虫病?

菊花叶枯线虫病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的上海、南京、合肥、广州、长沙、昆明、杭州等地均有发生。寄主包括菊花、翠菊、金光菊、大丽菊、百日草等多种菊科植物,以及珠兰、百合、蒲包花、飞燕草、夹竹桃等花卉。

症状:该线虫主要危害叶片,同时也能侵染花芽和花。一般植株下部叶片最先受害。受线虫侵染的叶片,侵入处很快变褐。以后褐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最后,叶片卷缩,凋萎下垂,造成大量落叶。花器受侵染后,花不发育,即使开花,也长得细小畸形。花芽、花蕾干枯或退化,有的花芽膨大而不能成蕾。发病严重植株,开花前即枯死。

病原与发生规律:病原为菊花叶线虫,属滑刃线虫属。病原线虫在病株、病残体和野生寄主苣荬菜、繁缕、飞燕草等植株上越冬。一般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只要温、湿度适宜,线虫全年都可繁殖。

防治方法:①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作为繁殖材料。叶枯线虫有不侵害茎部顶芽的特性,可用顶芽做繁殖材料。②种苗处理。扦插之前,用50℃温水浸泡10分钟。③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10%力满库(克线磷)颗粒剂,每平方米2~4克,进行穴施、沟施或撒施于根际土壤,或直接施药后覆土再浇水,有较好的疗效。

63.菊花叶片黄化、花叶皱缩是病害吗?

症状:菊花如果出现黄化或皱缩症状,则可能是发生了病毒病。该病害全株发病,危害较重。常见症状有:病株心叶黄化或花叶,叶脉绿色,叶片自下而上枯死;病株幼苗叶片畸形,心叶上有灰绿色略隆起的线状条纹,排列不规则,后期症状逐渐消失;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斑块,边缘界限明显;叶片暗绿色,小而厚,叶缘或叶背呈紫红色,发病植株易染霜霉病和褐斑病致叶片早枯。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包括菊花B病毒、番茄不孕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南芥菜花叶病毒、烟草环斑病毒等。病毒在留种菊花母株内越冬,靠分根、扦插繁殖传毒。此外,菊花B病毒和番茄不孕病毒还可由桃蚜、菊蚜、萝卜蚜等传毒;番茄斑萎病毒则由叶蝉、蓟马传毒。在田间蚜虫发生早、发生量大的地区或年份易发病。气温24℃,利于症状表现。

防治方法:①染病菊花是带毒体,引种时要严格检疫,防止人为传播到无病区。②防治传毒蚜虫。③从无病株上采条作繁殖材料。有条件的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带毒的盆栽菊可置于36℃条件下处理21~28天,能脱毒。生产上经过热处理的菊花,病毒已被钝化,可用来做繁殖材料。④必要时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700~800倍液,或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64.什么是菊花青枯病?如何防治?

症状:菊花青枯病整株染病,地上部叶片打蔫,持续3~5日后,底叶变黄,近地面的茎节外观呈褐色,块根肉质部腐烂,表皮、肉质根也变褐,后呈铅白色。横剖病茎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或经保湿溢出污白色菌脓,病块根也可从裂缝流出菌脓。该病的病程短,从发病到枯死仅几天的时间,别于病程长的枯萎病。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细菌。病菌在病部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有机肥里越冬。翌春遇有适合时机,就常从根颈部伤口侵入,主要破坏输导组织,使其变褐腐烂,致地上部枯死或凋萎。该菌主要靠带病株传播,此外也可借土壤、灌溉水、农具传播。高温多雨季节,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地势低洼、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精心养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③药剂防治。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还可在发病初期喷洒或灌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65.什么是菊花白粉病?如何防治?

症状:初期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后渐扩大,病叶上布满白色粉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情严重的叶片扭曲变形或枯黄脱落,病株发育不良,矮化。

病原与发病规律:菊科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土表越冬,翌年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田间发病后,病部菌丝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棚室,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有时孢子萌发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在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菌丝体多匍匐在寄主表面,多处长出附着器,晚秋形成闭囊壳或以菌丝在寄主上越冬。春、秋冷凉,湿度大易发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喷施,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病情严重的可选用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喷施。

瓜叶菊病害

66.什么是瓜叶菊白粉病?

症状:瓜叶菊叶面上产生白色粉霉层,一般是由白粉菌类的真菌引起的,称为白粉病。这种病害多在苗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后期花也可感染。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白色粉斑,近圆形,较小,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汇合成片,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瓜叶菊叶片感病后,发育不良,植株矮小,苗期发生严重时甚至造成死苗。

病原与发病规律:白粉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叶上越冬。苗期在11月,成株期在3~4月为发病高峰期。一般温度低于10℃时即停止活动,温度高、通风不良时易于感病。

防治方法:①越冬环境,夜间温度不低于5℃,日间温度不超过20℃,并注意通风透光。②在发病初期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粉锈宁乳油4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喷雾。但不宜使用石硫合剂,以免产生药害。

67.如何防治瓜叶菊病毒病?

症状:瓜叶菊病毒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叶片小,产生浓淡不匀的花叶斑驳或皱缩畸形,有时在叶脉附近产生褐色斑,幼叶反卷,病株明显矮缩、花期延迟、花少且小。花叶与条斑复合侵染时,病株矮化更加明显,常提早死亡。3~5月发生较多。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包括菊花B病毒、番茄斑萎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菊花B病毒通过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毒,番茄斑萎病毒则由叶蝉和蓟马传毒。当田间出现有利于蚜虫和蓟马繁殖及活动的环境条件,对病毒发生有利,生产上蚜虫、蓟马大发生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染病菊花是带毒体,引种时要严格检疫,防止人为传播到无病区。②防治传毒蚜虫。③从无病株上采条作繁殖材料。有条件的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带毒的盆栽瓜叶菊可置于36℃条件下处理21~28天,能脱毒。生产上经过热处理的瓜叶菊,病毒已被钝化,可用来做繁殖材料。④必要时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700~800倍液,或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鸢尾病害

68.怎样识别和防治鸢尾锈病?

症状:危害叶片,开始为黄色小斑点,不久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褐色到黄褐色的脓疱状小点,不规则散生,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是病菌的夏孢子。秋后病部出现黑褐色绒状冬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是病菌的冬孢子。被侵染的叶片,一般提早枯黄,严重的植株提早衰退死亡。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鸢尾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有刺;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双细胞,柄褐色,不脱落。

病菌属于转主寄生,转主寄主有缬草和荨麻属植物。病菌可以侵染鸢尾属中的多种植物。据南京观察,4月上旬开始发病,5~6月普遍发病,7~8月因高温,病害发展缓慢。连作、氮肥过多、排水不良、植株过密等情况会使病害加重。不同品种的鸢尾抗病特性有一定差异,如素地安、苗色曼等品种及野生鸢尾抗病力弱;矮化紫鸢尾、溪苏刚毛鸢尾等品种抗病力较强。

防治方法:①选用矮化紫鸢尾、刚毛鸢尾等抗锈病品种。②发病初期喷施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6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隔15天左右喷1次,或选用代森锌、代森锰锌500~700倍液喷洒病株。为了防止产生抗性,要交替使用上述药剂。③加强栽培管理,不宜多施氮肥,应适当施用磷、钾肥,以增强抗病力。

69.鸢尾为什么萎蔫?

症状:鸢尾发生了萎蔫,可能是感染了腐霉根腐病。该病害多发生在幼株或开花期成株上,主要危害根颈部或茎基部,前期染病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根系短,根上生有湿腐状小黑点,病株生长缓慢,严重时植株萎蔫或干枯。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腐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雨后或湿度大,菌量迅速增加,土温低、高湿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适合切花的新品种。如德国鸢尾、荷兰鸢尾。②选高燥地块栽植鸢尾。③选用无病新土育苗;用旧园土的,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拌4~5千克干细土,播种时取1/3药土垫底,2/3药土覆盖。④发病重的地区,前茬带菌量大可喷淋66.5%普力克水剂500倍液或30%恶霉灵水剂600~700倍液。⑤发病初期喷洒80%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仙人掌、仙人球类病害

70.什么是仙人掌细菌性软腐病?如何防治?

症状:仙人掌细菌性软腐病主要发生在盆栽仙人掌上,危害肉质茎。初期病斑为不规则形水渍状褪绿斑,后逐渐扩展,变为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呈黑褐色腐烂状,散发出臭味。该病扩展很快,致整株死亡。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该病在南方温暖地区无明显越冬期,周而复始,辗转传播蔓延。病菌从植株的伤口侵入,侵入条件适宜病菌大量繁殖,造成植株或幼苗腐烂。盆土过湿持续时间长或有渍水存在,常造成根部缺氧。此外,通风不畅,光照过强,环境温度偏高,或地下害虫危害均易诱发该病。

防治方法:①精心养护,改善栽培场地,要求通风,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培养土中不要混入未腐熟有机肥,浇水不宜过多,宁干勿湿,发现盆土渍水,要马上扣盆,把根系吹干,根系正常时,再上盆。如果根系已变褐腐烂,则要把病根剪除,晾干后再用医用硫酸链霉素2000倍液,或20%龙克菌,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泡1小时,有一定防治作用。②植株扁茎局部出现黄褐色软腐点时,应马上挖除,最好连四周组织也挖除一部分,然后涂硫磺粉或木炭粉,使伤口晾干。如未见继续扩展,即进行正常管理。③发病严重时可用上述杀菌剂喷洒盆土。

71.什么是金琥干腐病?如何防治?

症状:茎节顶端或侧面生褐色小圆斑,后扩展成直径2.5~5厘米的大斑。病部初呈灰褐色干腐状,当病部愈伤层形成后,病斑扩展受抑后.病部的细胞崩溃凹陷呈干腐状,其上可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仙人掌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在寄主上越季,无明显越冬期。每年雨季湿度大时进入发病期。病菌借雨水或淋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①发现病斑及时挖除,并在伤口涂抹50%多菌灵100倍液或医用达克宁软膏有效。②发病初期喷洒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2.什么是仙人球茎腐病?如何防治?

茎腐病是仙人掌类观赏植物普遍而严重的病害。我国厦门、福州、汕头、济南、天津、乌鲁木齐等城市均有发生,个别城市危害较为严重。茎腐病是仙人掌、仙人球、霸王鞭、麒麟掌、量天尺等多种植物的常见病害,常引起茎部腐烂,最后导致全株死亡。

症状:该病害多发生在茎基部,可向上逐渐蔓延,也能发生在上部茎节处。初期产生水渍状暗灰色或黄褐色病斑,并逐渐软腐,后期茎肉组织腐烂失水,剩下一层干缩的外皮,或病部组织腐烂后仅残留一个髓部,最后全株死亡。病组织上出现灰白色或深红色霉状物,或黑色粒状物,即为病菌的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