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俗称水仙鳞茎基腐病、漏底病、烂根病。分布于福建、上海、合肥及浙江舟山等地。水仙鳞茎腐烂病多发生于鳞茎基部和根部。叶片上初起为小而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后即扩大,病斑干燥,后期病部表面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鳞茎发病,起初为根盘部位出现褐色斑,并向上迅速穿越鳞茎向内部蔓延,但也可横向扩展,腐烂呈条状,腐烂组织为深褐色或紫褐色,鳞片中间出现白色或粉红色的菌丝体。后期病球肉质鳞片呈干腐海绵状剥落。田间鳞茎发病时,随病害发展,叶片由叶尖向下失绿变黄,直至全株枯萎。贮藏期间,球茎根部开始变褐、腐败,末期肉质部分干腐海绵状剥落;病轻的鳞茎再次种植时,长出的植株矮化,叶短或浅黄绿色,很少或无根生长,不久枯死。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水仙尖镰孢。病菌的无性孢子有大型镰刀形的分生孢子、小型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和圆形的厚垣孢子。以三种孢子进行侵染传播。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带病鳞茎、病残体、病根或土壤中越冬,度过不良环境。从昆虫咬伤和机械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健康根系。降雨的地表径流、灌溉水流等可使病菌在田间传播。鳞茎的挖掘、清洗和分级等操作过程,若将病、健鳞茎混在一起,将大大增加感染的机会,水仙挖掘时损伤多则容易发病。土壤偏酸,多雨潮湿,黏重积水,氮肥过多,都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与蔓延。5月上旬至收获期是病害发展盛期。贮藏场所通风不好容易感病;种植有病鳞茎时发病重;连作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轮作,避免连作。②田间和贮藏期发现病株、病种球及早剔除。③保证贮藏地通风、阴凉,避免闷热和过湿,贮藏温度保持在15℃左右。④收获贮藏时尽量使球茎少受伤,减少病菌侵染机会。⑤种植和贮藏前进行种球消毒。可用43%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3.5小时,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
54.水仙鳞茎的曲霉病和青霉病应如何防治?
症状:水仙鳞茎的曲霉病和青霉病是引起水仙鳞茎霉烂的主要病害,在病部上的青绿色霉层为青霉菌,针头状黑褐色霉层为曲霉菌。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黑曲霉、青霉。两种真菌孢子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和各种容器中,当鳞茎在采收或贮藏过程中受到创伤,便从伤口侵入鳞茎。雨天挖掘,又未能迅速干燥,贮藏库温度、湿度偏高,通风不良时均易发生此病。鳞茎在贮藏和运输过程堆积过厚,时间过久会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①采收鳞茎时细心挖掘,避免损伤,鳞茎应迅速干燥。鳞茎在放置时最好用竹帘,在上面薄薄地摆一层;贮藏场地要干燥、通风;有条件时,贮藏室温度最好保持在4℃左右,及时除去病鳞片,集中销毁。②鳞茎用0.5%福尔马林液处理30分钟,用水洗尽后,阴晾干燥贮藏。
55.如何识别和防治水仙茎线虫病?
症状:水仙茎线虫主要侵染花茎和鳞茎,水仙受害后,植株萎缩,鳞茎腐烂。感病的鳞茎在鳞片间常常产生一圈或多圈褐色环斑,在夏季贮藏中尤其严重,可使鳞茎部分或全部腐烂,在茎基衰老鳞片中有时可见大量线虫。线虫感染的鳞茎,种植后长出的叶片生长受阻,扭曲变形,肿大、皱缩,基部增厚,有时开裂,出现淡黄或黄褐色的疱状斑点,叶片中间的疱状斑要比边缘的大,而边缘的疱斑通常中心凹陷。花茎的症状与叶片相似。患病鳞茎长出的叶和花均小,严重感染的鳞茎很少能长出叶片和花朵。
病原与发病规律:水仙茎线虫病是由线虫纲、垫刃目、垫刃科、茎线虫属的绒草茎线虫侵染引起的,是危害水仙鳞茎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寄主广泛。除危害水仙外,还可危害郁金香和唐菖蒲等花卉。水仙茎线虫在鳞茎残体或土壤中可存在3~4年,在干旱条件下可存活20年。线虫从叶片和花茎的气孔侵入,向鳞茎扩展,有的线虫也可从鳞片进入,在此迅速发育。若纵切鳞茎,可见线虫蔓延踪迹。适宜的温度条件,一头线虫完整的生活周期为19~25天,在水仙上一个生长季节的增殖,能使整个鳞茎迅速毁坏。水流、园艺操作、工具的污染、带病鳞茎均可传病。
防治方法:①清除感染的植株和鳞茎,挑选无病鳞茎作种球。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去除下部鳞茎,可更换穴内土壤或用药剂处理土壤。在贮藏过程定期检拾销毁病残体。②对感病轻的鳞茎或可疑鳞茎可用温水或药剂处理。种球在43℃温水中浸泡3~4小时,在温水中若加入0.5%甲醛液则既有助于杀灭线虫又可防治侵染鳞茎的真菌。或在43℃温水中加0.5%福尔马林浸泡3~4小时。也可将鳞茎放入46%嗪线磷乳油200倍液中浸泡30分钟。处理后的鳞茎应即用清水冲洗、冷却,干燥或者立即种植。③土壤、工具应进行消毒。④对病区土壤,可用80%二溴氯丙烷熏蒸(5~8毫升/平方米),或在根部施用10%克线磷颗粒剂,每平方米2~10克。
香石竹病害
56.如何识别和防治香石竹枯萎病?
症状:香石竹枯萎病在苗期、成株均可染病。初发病时下部的一侧叶片轻微失绿,新枝发育迟缓,嫩枝向一侧歪扭或卷曲,后失绿叶片继续增多,逐渐变黄,茎变软,易折倒;严重时全株失绿、萎蔫乃至枯死。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组织变褐或在维管束中现淡褐色细斑点,有的延伸到根部。此外由数种镰刀菌引起的茎腐病,症状是茎基部干腐、开裂,整个茎横切面红褐色;病株由下向上缓慢萎蔫,病株经较长时间后才枯死。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镰刀孢属。病菌存活于病残体或土中,由繁殖材料或带菌土壤、水流传播,自植株根尖或根茎部伤口侵入。病菌代谢产物毒化寄主维管束组织,输导机能受阻,引起地上部症状。田间发病为点片状分布。植地连作、使用旧盆土、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株偏施氮肥、长势细弱、土壤偏酸、积水或盆土过湿或地下害虫多皆易诱发此病。高温高湿病情发展迅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①注意寻找和培育抗病品种,建立无病母本园,做到栽植无病苗。②地栽忌连作,盆栽宜用新盆土,提倡用充分腐熟有机肥。③苗床土或名贵品种栽培基质扦插或栽植前宜用高压锅消毒或喷洒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绿亨1号3000倍液消毒,可喷洒基质或盆土,以不流出药液为度,拌匀,加薄膜封闷3天。④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并及时喷药控病。药剂可选择高锰酸钾600倍液、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隔7~15天1次,2~3次或更多,前密后疏。
57.如何识别和防治香石竹立枯病?
症状:本病又称茎腐病、基腐病。开始时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生暗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后产生黏滑性湿腐或软腐,叶片逐渐变成灰白色,当病部形成环状腐烂时,全株突然萎蔫,引起扦插苗大批死亡。湿度大时,病部或根颈处土表出现丝状菌丝或褐色小菌核。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瓜亡革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其无性态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且可以在土壤中腐生2~3年,病菌通过水流、农具传播后直接侵入寄主。播种过深、温度较高、土壤过湿易诱发本病,露地栽培时也易发病。尤其在温暖多雨季节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苗床或育苗盆消毒见“香石竹枯萎病”。②扦插深度以10厘米为宜,扦插介质应通透性好,扦插后保持适宜的土壤温湿度,轻浇水,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苗迅速生长,以减轻发病。③采用避雨栽培法。④发病后立即喷淋20%甲基立枯灵乳油1200倍液或95%的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58.如何识别和防治香石竹叶枯病?
症状:本病又称香石竹黑斑病、枝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常造成严重损失。主要危害叶部,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尤其老叶更易发病。初在叶上出现浅绿色水渍状小点,不易发现,但对光检查可以看到病斑扩展后出现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半圆形斑,中央变为灰白色,有的品种边缘有紫色环纹。湿度适宜时斑面上产生粉状黑色霉层,干燥条件下,病部扭曲,病情进一步扩展常造成整个叶片枯萎下垂,但不脱落。从发病到整叶干枯需10~40天。茎染病后多从分枝处及采摘产生的伤口处发生灰褐色不规则形条斑,上生黑色霉点,当病斑绕茎一周时,病部以上枝叶枯死。花梗染病,造成花蕾枯死。花蕾染病,与叶片上病程近似,产生浅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霉点,花不开放或一侧开放扭曲为畸形花,产生裂苞。该病病部两面均产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香石竹链格孢。分生孢子梗丛生,淡褐色,分生孢子手榴弹状或倒棍棒形,具纵横隔膜,褐色。该菌主要在病株和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以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气孔和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雨季注意排水,露地栽培应搭棚架,使通风透光,勿淋雨,减少发病。温室内避免从植株上方浇水,变喷灌为浇灌或滴灌。②田间发病初期或摘芽、切花后应立即选喷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波尔多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15天1次,连喷2~3次。③插条消毒。香石竹扦插前用10%401的1000倍液浸泡1小时或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泡10分钟,再用水冲洗后栽植。
59.如何防治香石竹病毒病?
症状:香石竹斑驳病毒病症状表现为新叶褪色,形成斑驳,老叶卷曲,花呈杂色,病叶多呈卷状。香石竹潜隐病毒病在香石竹上产生轻微症状或呈隐症。当与脉斑驳病毒复合侵染,其子叶上产生严重花叶。香石竹蚀环病毒病染病后叶部产生环状或轮纹状或宽条状的坏死斑,严重的坏死斑融合成大型块状病斑。香石竹坏死斑点病毒病染病株中部叶片出现灰白色至浅黄色坏死斑驳或不规则条斑或条点,下部叶片多呈紫红色斑点和条斑。香石竹脉斑驳病毒病染病后幼叶的叶脉上生深浅不均匀的斑驳或坏死斑,有的出现不规则褪绿斑。
病原与发病规律:香石竹病毒病已发现香石竹斑驳病毒病、香石竹潜隐病毒病、香石竹蚀环病毒病、香石竹坏死斑点病毒病和香石竹脉斑驳病毒病五种。香石竹斑驳病毒病由汁液摩擦传播,香石竹潜隐病毒病、香石竹蚀环病毒病、香石竹坏死斑点病毒病和香石竹脉斑驳病毒病除经汁液摩擦传播外,还可由桃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病毒病与真菌病、细菌病不同,它可通过寄主植物的胞间连丝、筛管转移,因此侵入后不久,茎、叶、花、根部都有病毒存在,给防治带来困难。
防治方法:①防治香石竹病毒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种植无毒种苗,消灭侵染毒源,切断传播途径。目前生产上多用营养器官的扦插方式或组织培养进行繁殖,但这些繁殖材料必须采自健株,或进行茎尖培养获得无毒种苗,经此培养的植株,不仅无病症出现,而且生长良好,从而达到防治目的。②对于经汁液传播的病毒,可用3%磷酸三钠溶液洗手,然后再操作。③对蚜虫传播的病毒可进行防虫治病。④热处理受害株,将染病株控制在30℃,大约5天,使植株逐渐适应,后把温度提高到38℃,2个月,可使植株体内病毒量减少。⑤必要时喷洒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1000倍液。
60.如何防治香石竹灰霉病?
症状:主要危害花器、枝条和叶片。花蕾和花瓣染病初在边缘产生水渍状褐斑,后花瓣腐烂粘附在一起,湿度大时,病部布满灰色霉层,干燥时花瓣变褐干枯。采下来的切花如带菌,只要条件适宜,贮运中该病仍继续扩展。叶片染病多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褐色水渍状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湿度高时也生灰霉。枝条染病出现水渍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条形斑,出现茎腐,病部以上枝叶枯死。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称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及分生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翌春菌核萌发直接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3%且持续时间较长,花芽及花器很易染病。春季连阴天多或阴雨连绵、田间和棚室内湿度高,放风力度不够,湿度降不下来或湿气滞留易发病或流行成灾。此外贮运过程中,温度不稳定,引起湿度增大,并在花上结露时灰霉病发生也十分严重。
防治方法:①春、秋两季温差较大,清晨棚室内湿度高,易结露,利于植株表面的病菌孢子萌发,因此,当外界气温上升到20℃左右时,应及时对大棚进行通风,以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使相对湿度低于93%,创造适于香石竹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小气候。②发病初期及时将病花、病枝剪下放在塑料袋中携出田外,集中烧毁。③露地栽培的香石竹发病后,及时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甲霉灵(硫菌霉威、万霉灵1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多霉威、万霉灵2号)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40%嘧霉胺悬浮剂1200倍液,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或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棚室香石竹发生灰霉病时,提倡采用粉尘法和烟雾法。粉尘法首选6.5%甲霉灵粉尘剂,每亩用药1千克,于傍晚喷粉。烟雾法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00~250克,傍晚关闭门窗后点燃熏一夜,第二天早晨放风,连续或与其他方法交替使用2~3次。上述杀菌剂对灰霉病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发病后用药可适当加大用药量。为防止抗药性产生,提倡药剂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
菊花病害
61.怎样防治菊花黑斑病?
症状:菊花黑斑病又称斑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无论在什么地方栽植菊花,几乎都有可能发生此病。叶片被害初期,出现褪绿色或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大小与颜色和菊花品种有关。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散生不甚明显的小黑点,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但不脱落。严重时,病株仅留上部2~3张青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