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被领导的艺术
13235900000004

第4章 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

中国人有意见不会直接表达

很多年轻人念了书以后,并未变得聪明,只是好像知识比别人多一点而已。因为在学校里念的书,什么理论观点都写得清清楚楚,他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时间长了,脑袋就僵化了,失去了判断分析的能力。一旦进入社会,他就发现,没有人会清楚地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很容易一下子就混乱了。于是对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产生误解,以至于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令人哭笑不得。

年轻人刚进入公司时,都是被领导者的角色,他要处处跟领导者打交道,如果不能明白领导者的心思,简直没法开展工作。因为中国人有意见,并不会直接表达,经常会拐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当领导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时,若不能领会领导的话中真意,只会处处碰壁。很多年轻人没法适应这种情况,只怪领导不把话讲清楚。可是中国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中国人不会直来直往。这一点怪不得领导者,年轻人应该自己学会适应。如果被领导者不了解为什么领导者言不由衷,或者不明白自己如何建言献策,只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年轻人细细领悟,领悟到了,你才是合格的被领导者。

第一,领导者经常是言不由衷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太复杂,被领导者需要揣摩。有一句话尤其让我们害怕,叫“隔墙有耳”。“隔墙有耳”真的会随时出现在我们身边,以前还会说:“哪里有这个墙啊?那儿没有人啊!”现在有针孔摄像机,放在哪里,你怎么知道?所以,以前的老话在当今社会尤其管用。

以前我们都把“千里眼”和“顺风耳”当笑话,现在却天天生活在“隔墙有耳”的恐慌里。现在爱用手机的人最容易泄密,很多人在洗手间里面打电话,洗手间来来往往多少人啊,你怎么知道谁在里面,谁在外面?你如何知道前后左右有些什么人?

所以,领导者在和被领导者说话时,经常言不由衷。并不是对被领导者不信任,而是真的难以知无不言。被领导者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揣摩领导的言外之意,而不能追问他到底想说什么。迫使领导把话讲清楚,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因为你若逼他,他会想,我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了,你还要问,我只能随便说一些假话了。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很多被领导者到最后会感觉上当受骗,其实哪里有骗局,是你不懂得揣摩而已。

第二,有些话由于条件的限制,领导者不方便讲,被领导者要替他讲出来。其实身为领导者,越是位高权重,越不方便随便讲话,不管对外对内都是如此。比如,对外谈判的时候就是如此。现在大家都在学西方的那套谈判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中国是要吃大亏的,而且是吃闷亏的。西方人的个性是:我充分准备,你也充分准备;我实实在在,你也实实在在;我对你诚恳,你也对我诚恳;一切准备结束,我们开始谈。而中国人会说:“那有什么好谈的,不要谈了。公事公办嘛!”中国人一开始不会完全坦白,因为对方会杀价,于是我们会这样想:如果一开始就说实价,你一杀,我如果一毛钱都不能让,你会觉得没有面子,但是如果给你让价,我就吃亏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我们现在学西方的“定价模式”,是不是很好的经商方式?其实不是,但却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被大企业牵着鼻子走,这是最可怜的。所以,我一直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少理那些大企业。大企业要学西方,让它们去学,与我们无关。

最适合中国人的谈判方式是,领导者不说话,由被领导者出面当恶人。这个原则运用得好,会为公司带来很大利益。比如,当对方把价格杀得很低时,被领导者要拿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当面反驳,然后再由领导者来打圆场。这样一明一暗,才能收到奇效。

中国人有很多时候是需要“丑话说在前头”的,但有些“丑话”若是由领导者说出来,杀伤力就太大了。而由被领导者说,即便伤害了对方的感情,领导者也可以用一句“年轻人不懂事,不要和他计较”来挽回局面,并且适当调整“丑话”的内容,做到不伤和气。

第三,中国人不是不喜欢说话,而是中国话多半不容易表达得很清楚。有些话本身已经相当暧昧,听的人又相当敏感,于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好话变坏话,无意成恶意,招来洗不清、挥不掉的烦恼,何苦来哉?所以中国人对闲聊很有兴趣,见面不谈正经话,专说一些没有用的,就怕先开口,泄露自己的心意,让对方有机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闲聊,表面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其实目的是让对方先开口,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形势。中国人明知“形势比人强”,时时不忘“造势”,说一些废话,正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有利的形势,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言多必失,废话说多了,对方难免会说漏嘴,透露一些有用信息,这样就可以明白对方到底是怎样想的,然后采取相应的应付手段。

年轻人应该懂得谨言慎行,何况初入社会,还处于人微言轻的状况,与其多开口,不如保持沉默,多听听人家都说什么。特别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你不开口,大家还不认为你不懂,你一开口就说错,大家表面不说什么,心里也会轻视你。要是说了不合时宜的话,惹怒领导,更是得不偿失。

当领导者询问意见的时候,有些年轻人为了表现得积极点,往往想着一鸣惊人,抢先说出自己的看法,唯恐被人抢了风头。可是等你说完,往往发现,不管自己说的多么有道理,后说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场,说出另一番道理。而且后说的人可以针对你的观点,有的放矢,处处占上风,甚至会把你的观点批得一无是处,弄得你相当没有面子。

你先发言,就等于让自己站在亮处,人家把你的底细摸得很清楚,而且在你说的过程中,人家可以组织语言,若是存心挑毛病,保证把你驳得体无完肤。你先说,说来说去顶多能说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总有一部分被遗漏掉,何况你资历浅时,很多情况都不了解;后说的人,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失来大做文章,表现得很内行。

先说先死不一定只针对被领导者,只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说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被领导者先说,说错了就会受到领导者的批评,从被领导者的角度说,自己被批评很正常。但是万一领导者说错了,被领导者指出其毛病,那领导者就会很尴尬:发火,显得自己没度量;不发火,面子实在不好看。

因此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逃不掉先说先死的困境,年轻人不要以为既然这样,索性就抱有“大不了一死”的决心,反正都是个“死”,不如说个痛快。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领导者会怕你,但内心对你十分恼怒。但如果你可以做到怎么说都不会“死”,大可以先开口。若是只能做到“说得好领导认为是应该的,说得不好就会死”,那还是少开口或者后开口为妙。

但是,现代的年轻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领悟“先说先死”之前,便勇敢地“有话直说”,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却依然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也从不检讨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或者已经惹祸上身却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以为得计。年轻人要谨防一种人,他们鼓励你先说,然后不同意你的话,就大肆抨击,抓住你话中的漏洞,添油加醋来陷害,若同意你的观点,也可能把你的话改头换面,作为自己的真知灼见。

最好的做法是,说话含含糊糊,让对方不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并不是你表达能力差,而是明哲保身的一种体现。说话“点到为止”,自己说一部分,让别人猜一部分,大家都有面子,同时也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

不知道“先说先死”的人,常常死得不明不白;只知道“先说先死”的人,会落得难以沟通的评价,对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孔子也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先说当然也可能不死,因为中国人的道理一向是相对的。“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有话直说”也可能得到许多好处。能够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来有话直说,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

年轻人在接受“先说先死”的教训之后,也要体会“不说会死”的道理。一味不说,同样死得很惨。中国人具有“占了便宜还卖乖”的心理,所以领导者很矛盾。当他问你的意见,你畅所欲言,他却有可能骂人;如果你不说话,他更会不高兴。

年轻人若平日总是沉默寡言,问你几句话,常常只能得到简短的答复,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大家不了解你,有时会构成升迁的障碍,不可不慎。哪个领导者会对他不了解的人委以重任呢。特别是当领导者需要你说话的时候,你装聋作哑,领导者更会觉得你不堪大用。比如领导者需要你解围的时候,你却装迷糊,使得他颜面扫地,他能不火冒三丈吗?

因此,我们应把说与不说合在一起,不要将它们分开。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

不能够由于害怕“先说先死”而不说,而应该顾虑“不说也死”的不良后果,慎重思量怎样说才不致一开口就闯祸。说与不说,多说与少说,都应该谨慎,甚至多说与少说比说与不说更应该慎重。平日少说话,忽然话多起来,或者一向多话,突然不说了,这两种情况都会被领导者认为你心理不平衡。

一个“说”字就包含了这么多学问,这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所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年轻人必须认真学习。

巧妙探询领导心中真实想法

很多时候领导者不会很快地将自己的意图说出来,而会透过其他各种花样来暗示你,这是给你面子,不是耍人。一般人搞不懂,会认为这是耍花招,没有诚意,其实不对。

为什么大家都很认真地办一件事,但是效果却不好?其实就是因为默契建立不起来。什么是默契?就是我会去猜测、料想你不方便说的部分。中国的社会上有太多事情是不方便说的。所以一个好的被领导者,不要强迫领导者有话实说、有话直说甚至要说得很清楚明白,那是自讨苦吃。

中国人讲究的是心意相通,年轻人只有设身处地站在领导者的立场来考虑,才能真正达成默契。我们必须养成揣摩上司心思的习惯,这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件坏事情。每一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因人、因事地去度量上司的心思,只要不生坏念头就行。

当年轻人接到上司交代的任务时,揣摩领导授多大的权给你,揣摩领导到底相信你到什么地步,揣摩领导希望你什么时候向他汇报……这些事情,领导者都不会很明确地告诉你,全要靠你自己去揣摩。比如,领导交代你,这个客人难得来一次,午餐搞丰盛一点,其真实的意思却很可能是要你想办法不要请客人吃饭。有时候领导让你把报告拿回去再基本斟酌一下,其真实的意思则可能是说已经没有必要讨论了。你揣摩得越正确,两个人就越有默契。

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讲的话,常常跟他想让被领导者做的事情是相反的,所以被领导者要了解领导者的看法,这非常重要。很多人是心口不一的,当他讲“无”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有”;讲“有”的时候,想的是“无”;讲“不要”的时候,就含有“要”的意思;讲“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不要”的。年轻人若是听见领导说“没意见”的时候,千万别当真,他的意思可能是:我有意见,只不过我尊重你,不方便公开指出,你真的要听,我们可以私底下交流。如果你不及时问清领导的意见,出了问题,就会唯你是问。当然,你也绝不能逼着领导公开说出意见,你让领导坦白交代,你的下场就是死得很快。聪明的人要对领导的意图心知肚明,等到散会以后再去问领导,私下里去征求老板的意见,询问具体应该怎么做。如果你不去找他,领导就会想:“我怎么可能没意见,你当我是死的吗?”

只有了解了领导的真正想法,你才不会吃亏。《三国演义》中刘备当初让诸葛亮离开荆州帮他攻打西川之时,并没有指明让谁接替他守卫荆州,只是让诸葛亮量才委用。但他派关羽之子关平送信,诸葛亮就明白刘备的意思了:“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这才是聪明人。有的年轻人不太了解老板的心理,比如领导提出一个关于时下流行的高科技产品的问题,他为了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给领导解答得很详细,最后可能只换来领导冷冷地回答:“行了,我知道了,你出去吧。”他还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你问了,我才说的,说完你却不高兴”。年轻人不明白的是,领导问他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领导不了解这款产品,想跟他了解一下,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低,另一种是领导很了解这款产品,想炫耀一下自己。结果他把答案都说了,抢了领导的风头,不成为眼中钉才怪。

我们要体谅领导常常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有很难表达的心意。这个就叫默契。一般人对于“揣摩上意”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他们认为你去揣摩上意,多半意图不良,觉得你是去猜领导的心思,然后投其所好,希望他对你有好感,特别照顾你,将来能够升官发财,这是不对的。在中国社会,想升官经常升不了,想发财也经常发不了,我们和西方不一样。

西方人认为,你有企图心,你有强烈的意愿,那我就给你机会。中国人绝对不会这样,在中国,只要你表现出强烈的上升欲望,一定会有人压着你。中国人喜欢把一些东西给那些不想要的人,你越想要,他越不给你,他有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当了副总之后,肯定不敢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我的计划是两年之内要升到总经理的位置上。

很多人到国外之后,看到了西方文化的表面,回到中国之后觉得西方的那一套很灵光,其实那是不知道整个背景的迥异。西方人很奇怪,如果你跟老板有特别的关系,其他人反而不敢帮你的忙;而在中国,你跟老板没有关系,其他人多半不会帮你忙,刚好与西方相反。我并没有断定孰对孰错,你在美国,就应该照着美国的那一套做,你面对中国人,就应该用中国人熟知的方法做,这样才会有效。

美国人的内心是很孤单的,他们的上下级之间没有什么真正的感情,双方合作将绩效做出来就好,那就叫唯利是图。中国人不是,中国人是不言利而利自来,即不说利润,但是利润源源不断地来,这才是最高明的。很多人误解了孟子,认为孟子不言利,不重视利,其实不然。孟子真正的思想是说:大家都谈利,利益是出不来的;不谈利,好好去做,彼此交心,利自然会来。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标榜自己是美式管理,看起来,它的老板似乎和美国人一样。我却不认为那是真的。我接触过很多老板,标榜美式是为了好听,那是讲给别人听的,平时的管理根本不是这样。

中国人说话都是模棱两可的,被领导者如若不揣摩领导者的心思,则可能在不经意中得罪领导者而不自知,更别提在公司中继续发展了,能否继续留下都是问题。

比如,当领导对你表现得很客气时,年轻人不能暗自欣喜,以为领导器重你,而是必须提高警觉,想想自己最近的行为、态度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自动调整,以求合情合理。

有时候,你认为相当合理的,而领导却不以为然,这时候,他会客气地提醒你,希望用点到为止的方式来促使你自行调整。中国人说“没有关系”的时候,多半含有“有关系”的意思。当你做错了,而领导却客气地说“没有关系”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没有关系,而应该赶快改正过来,对方才能够以“没有关系”开始,也愉快地以“没有关系”来收场。

若是听到“没有关系”这一类的客气话,便以为自己真的十分有福气,碰到一位宽大的领导,那就是不够自觉,错将客气当福气。结果呢,以没有关系开始,却以有关系结束,你的职业生涯肯定不愉快。领导的道理相当明显:“你犯了错,我还对你这么客气,你却不知道悔改。像你这种不自觉的人,真不知道应该怎么样用你。”

以“没有关系”开始,以“没有关系”来收场,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要想做到这一点,年轻人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与领导建立默契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注意凡事适可而止,了解领导者不能逾越最后的界线。过分了解领导者,就会惹其不满。

被领导者对领导者要心知肚明,心里要想着领会领导的意思,但千万不要显得自己完全了解领导,即使了解也要装成不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你的领导说:“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你千万不能说:“这个笑话你讲过了。”领导心里想:“我就会这么一个笑话,你都不让我讲,那你来讲好了。”聪明的被领导者,就算听了一百遍,照样会大笑,就算他心里在耻笑领导只会讲一个笑话,也要表现出听得很开心的样子。这是顾及领导的情面,不是欺骗,而是装,装成很好笑的样子。

凡是聪明的人,看到自己穿的西装和老板一样,就会赶快换掉。如果跑过去说:“老板,我穿的跟你一样,你花多少钱买的?”就等于自杀,老板早晚会把这种人开除。

探询领导的想法,是每个被领导者都要学会的。做不到这一点,只会多做多错。但是探询领导的想法,也要适度,领导的一举一动,被领导者都知道,只会招来祸端。年轻人一定要警惕,既不能傻到不知道领导在想什么,又不能傻到完全知道领导在想什么。

学会站在领导的立场想问题

被领导者要站在领导者的立场想一想:领导者最喜欢的是什么,最讨厌的是什么?你不能投机取巧,但一定要了解。

领导者最讨厌准时下班的人,因为他自己没有准时下班。我们在下班时间要找老板,经常拿起电话就打,老板一般都在办公室。我还没看过一个老板准时下班,因为老板知道客户从来都没有上下班时间。但是被领导者也不能学着老板不准时下班,那会让所有人都怀疑你是不是要干别的事,甚至觉得你准备偷公司的东西。

所以,难就难在这里,这样做也不对,那样做也不对,怎么办?

这要慢慢来。公司里凡是有前途的人,下班后都是往老板的方向走。当然,你不能说:“那明天开始,我下班就不回家,也往老板那儿走。”不可能,那些人是核心团队,他们才有资格走到老板那儿。你还没有这个资格,那应该怎么办?

第一步,可以在下班的时候,去找自己的顶头上司,把今天还没有做好的工作向他汇报,问问明天怎么做比较合适。这是你的顶头上司最紧迫的事情,因为他要到上级那里去,总会有话要讲。你的工作,就是领导最好的题材,他需要向上级报告事情的进展、明天应该怎么做……这样老板晚上才能睡好觉。

不要一下子直插到最高的领导那儿去,那离你太遥远了。为什么中国人老讲,不怕官只怕管?意思就是:你跟官离得那么远,不要也用不着替他想,你也想不通;你要跟你的顶头上司处好,他跟你的距离最近,你要供应他最需要的信息,就是今天到什么地步,明天有什么发展,后天有什么结果。这些东西,就算他没有机会讲,老板随时问,他能够答得出来,那他就跟老板又靠近一步了。只要你的顶头上司越来越靠近老板,你跟他的希望就越来越大,因为中国人是一串一串的,一个人上去,他一定提拔他下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你要想跟他串联好,你就必须站在他的立场,提供他所需要的资讯,直到有一天,你能够做到有机会替领导分忧分劳,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老板一有什么事情,你不能替他做,但是你会出主意,他觉得这样很好。

为什么刘备对孔明那么尊敬?他们也没有什么亲戚关系,诸葛亮也不是有什么家产的人,更没有留学,只是他每次出的点子,刘备都觉得太好了。就这么一件事情而已,但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

这要不断地积累,然后在适当的时间提供可行的方法,那老板自然要你分劳分忧,他就会特别照顾你,因为他生怕你跑掉,生怕你身体不好。这时候你变成“领导”了,以被领导者的身份而能够享受领导者的待遇,这个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