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记
意外埃及
贾布/文
历史书上的埃及是关于古老文明、关于不朽与来世的埃及。人类文明史的叙述总是以古埃及作为起点,遥远年代的法老们在大地上留下言之凿凿的金字塔和神庙,以及语焉不详的传说和故事。出发之前,我读了三遍埃及史,翻烂了一本导游书。
旅行者描述的埃及是一个恶人遍地的埃及。先行者对埃及人的描述几乎都是反面的:骗钱、说谎、对外国女游客图谋不轨。看完携程网上所有的埃及游记,我已经做好每天与人斗智斗勇的心理准备。
无论准备多么充分,永远都是不够的,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意外的埃及。我惊诧于金字塔竟真是那样的高,意外于尼罗河水竟是那样的蓝。但埃及人在狡猾和求婚狂之外所表现出的热情、友善和好客,却是我收获到的最大的意外。
司机
埃及当地的公共交通有两种,一种是大的公交车,另一种是小巴。大公交车可能是由国家经营,比较正规,有售票员,但好像只在开罗、亚历山大这样的大城市才有。在沙姆沙伊赫和埃及人一起乘大公交车,他们的车票是一埃镑,而要我一镑五。外国人的价格高,这是发展中国家通用的发展手段。
另一种是小巴,遍布埃及各地。上车之后,直接把钱给司机。没有售票员,自然也没有车票。多数城市里,小巴的价格是四分之一镑——25皮亚特(相当于0.35元人民币),有些物价高的地方会贵些,最多也就一埃镑。
在小城市里乘坐这种小巴非常方便,因为整个城市也没几条路。上车之前把地图上我要去的地方指给司机看,点头就上车,摇头就拜拜。
和一个韩国姑娘到哈鲁卡达时已是深夜,我们上了小巴,小巴司机说“二十五”,我想当然地认为是“25皮亚特”,就上了车。下车时车上只有司机和我们两个东方女子,我递给司机5镑等他找钱,司机却说:这是出租车,每人25镑!我们一下就怒了,和司机吵起来。吵架的时候,大概就是比谁的嗓门大、气势凶,我用最恶毒的声音喋喋不休地威胁司机说要去找旅游警察,韩国姑娘更夸张,她用力击打前排椅背,大声咆哮:“还我钱!还我钱!”经过3分钟的对峙,埃及司机被两个东方女子吓住了。我们每人付了一埃镑下车,
埃及的出租车没有计价器,都是议价,即使和出租车司机谈好价钱,他们也常常会要求一些额外的小费,或者拼命想拉着你去购物以拿回扣。
去吉萨、孟菲斯和萨卡拉三个金字塔区需要一天时间,我包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大叔一路都不消停,一会儿建议我参观地毯厂,一会儿建议我买纸草,一会儿又说附近有他的朋友开的商店,可以给我打个大折扣。到了吉萨,司机又强调里面非常非常大,一定得租个骆驼和请导游。司机的这类尝试不下十次,他的建议每次被我拒绝之后,都会说一句“up to you”(随便你),然后又在嘴里嘟囔一句阿拉伯语,虽然我听不懂他说什么,但我敢肯定那句话的意思是“傻B”。
旅游警察
只要有旅游者的地方,总是布满旅游警察,这似乎也是埃及的一道特产。他们穿着不甚整洁的白色制服,背着枪,大多数时候,这些警察看起来都是懒洋洋的,其仪容实在不敢恭维。
到埃及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开罗的埃及历史博物馆,几十米外就看见一大片警察。广泛分布的警力对于旅行者而言代表着安全的保障,但第一眼看到他们时我感到的却是危险,显然,大批带枪警察的出现首先意味着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最有趣的是吉萨金字塔区的旅游警察,简直可以和金字塔一起构成参观的风景。我找不到进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就跑去问旅游警察,两个警察正围着两个搔首弄姿准备拍照的洋妞想要跟人家聊天,我叫了他们三次都顾不上理我。
总的来说,至少在形式上,埃及的安全检查是非常频繁和严格的。所有旅游点、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门口都有安检门,只是在很多时候似乎并不工作,我每次走过那门的时候报警器都呜呜乱响,但也从来没人管,保安和旅游警察懒洋洋地坐在边上冲我微笑。
任何交通工具,无论出租车、长途汽车,还是旅游巴士,都会遇到无数道关卡检查登记车号、乘客的护照,有时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就会遇到三四次。我很好奇,埃及得建多少档案馆才能放下这浩如烟海的登记材料。
从红海边的宰哈卜到开罗的长途汽车,10小时的路程中,被四次检查护照,三次检查车票。经过苏伊士运河隧道时,还要求车上的所有乘客下车,把行李从行李仓里拿出来在地上摆成一排,然后有军人拉着警犭闻了一遍。但奇怪的是,在这个我所经历过的最严格的检查程序中,外国游客的包却是免检的。
军人
如果按照职业来分类,埃及人中给我留下最好印象的是军人。第一次到开罗的拉美西斯火车站,不知该在哪里买票,问了好几个火车站里的工作人员,都不会讲英语。后来求助于两个身穿白色制服的男孩——两个小海军,制服合身又干净,腰挺得笔直。
一个小海军委托他的同伴帮忙看着行李,然后带着我穿过三个站台,四个不同的售票大厅——拉美西斯火车站的结构非常复杂,不同的汽车运输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售票处,分散在火车站各处。如果没人帮忙,估计得花上半小时才能找到我所要找的售票窗口。等我买好票,准备要对他千恩万谢时,他像个军官一样轻轻点点头,脸上露出一点腼腆的笑,说句You are welcome,然后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这个小海军贵族般的举止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我在埃及碰到的第一个有礼有节的年轻人。他还导致我对埃及军人怀有超好的印象和无限的信任。
后来数次经过开罗的拉美西斯火车站,我发现那里是个帅哥集散地。原因也很简单,总是有大批的年轻空军和海军走来走去,像是要集体出行。男人算不算帅,一小半在长相,一大半在气质。埃及人多话痨,只要你站在大街上,必定有人会上来和你聊天。而军人走路时目不斜视,会显示出一种少见的矜持。骄傲和矜持,自然是吸引人的气质。
求婚狂
埃及人和外国人说话,基本都是用以下三条开场,顺序都不会倒:
1.Where are you from?
2.What’s your name?
3.Are you marride?
我坚信这第三个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外国女游客的一块心病,婚姻、年龄这种“国际惯例”中的禁忌话题在埃及人那里似乎根本就无所谓。这些问题通常还会有一串:结婚了吗?结婚几年了?你老公是干什么的?有小孩吗?男孩还是女孩?小孩多大了?
在去埃及之前,我已从无数先行者那里得到警告,未婚女性——无论年纪大小,都很容易在埃及遭到求婚。所以,还没离开上海我就把戒指转移到无名指上,并且早早准备好一大套:结婚7年,有个儿子,3岁了,我是记者,我家老公也是记者。
在卢克索和一个会讲阿拉伯语的以色列女孩同游,她帮我找到长途汽车站去打听第二天的发车时间,在汽车站和一个超级老、超级胖的老头气氛友好地聊了足足5分钟,回头我问她都说些什么,她的翻译让我大惊失色。
老头问她:有没有结婚?
没有。
你是一个人来埃及的吗?
是的。
你住在哪家旅馆呀?
我忘记名字了。
你是一个人住吗?
我和那个中国女孩一起住。
你如果一个人的话可以和我一起住呀!
我实在佩服以色列女孩的镇定,这样的谈话,我可能撒腿就跑,她居然始终神态自若。
在亚历山大和一群非常和善的老爷爷聊天,他们基本上不会说成句的英语,只能蹦几个单词,再加上手比画,居然也能交流,没聊上几句,老爷爷们就开始集体讨论我的婚姻问题。
他用手指在嘴唇上面比画一下,又在胸前比画一下,再做一个提问的表情。因为被问过太多次,他们一张嘴我就猜到要问什么,所以对他们这些手语毫无困难地就嘎白了——这是在问我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不想在自己胸前比画,就在嘴唇上面比画。
老爷爷又用手指比画完嘴唇,说:Name?这是在问我儿子叫什么名字!
这样高难度的问题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事先没有准备好答案,一下子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儿子叫啥。吭哧了半天,居然报出前男友的名字。在异国他乡把那个男人认作我儿子,就算是对他抛弃我的报复吧!
直到离开埃及的前一天我才突然想起来,这一路上都坚持已婚已育,在这个求婚大国没有被人求过婚,实在是个损失。但悲惨的是,最后一天,就再也没有人来打听我的婚姻问题了。
五花八门的各国军粮
唐干/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口粮是维系军队战斗力的最低标准。各国军事后勤部门为让士兵能“迅速而愉快地填饱肚子”,挖空心思推出了各色花样的口粮,让大兵们“吃饱”更要“吃好”。
美国军粮:先保证分量,后保证质量
美军最新的野战食品当属1981年发布的“个人即食口粮”(MRE)。MRE军粮每隔几年就改良一次口味和菜单,从当初12种菜单发展到24种。MRE食品大多采用“湿裹法”制作,用聚酯、铝箔、聚丙烯三层复合薄膜包装,它可在无须冷藏的情况下保存5年之久。食用时也无须加热,食物本身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每份热量高达3000卡路里。如果谁经常吃这玩意儿,恐怕会长出一身肥膘来。军粮的包装具有防摔防弹功能,适合在降落伞的状态下空投,士兵需用刺刀才能打开。
美军对军粮的设计原则是,首先保证士兵吃饱。1777年,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连续4天只能吃由粗面粉做的面团,结果死于因营养不良导致疾病的士兵人数是战死士兵的两倍。
“一战”前,美国制定了基本战地军粮规格,即C、K、D和E 4种口粮。C口粮是基层部队的主要口粮,其目的是给士兵提供“一天中三顿足量、满意的饮食”。K口粮则提供给深入敌后作战的游骑,以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食物为主,其重量和体积都比C口粮小。D口粮是应急战斗口粮,人手一份,供一餐食用。最豪华的当属1950年开始出现在朝鲜战场上的E口粮,由7个罐头、1个附件包和20支香烟组成。这些标准听起来很不错,但士兵吃起肉来觉得像嚼锯末,面条、土豆吃起来则像糨糊。美军曾用E口粮赈济韩国难民,结果却被韩国老百姓拿来喂猪,因为这玩意儿太难吃了。
俄罗斯军粮:总少不了茶和香烟
俄军平时的基本口粮标准有6种,战时有10种,还有5种补充口粮,3种干口粮标准。俄军条例中对这些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每个军兵种每日食品的供应量都有据可查。这些规定非常详细,除了空军、潜艇兵、特种兵伙食标准不同外,一般部队的巡逻队伍、哨兵和执勤分队的标准也不相同。同时,对面包的面粉等级、肉制品原料来自动物的什么部位也有严格要求,营养价值较低的制品就要增加供应数量。俄军的菜谱也十分丰富,包括鱼、肉、蛋、奶、糖、茶、黄油、可可粉、巧克力等,对蔬菜的规定更是严格,土豆、甜菜、洋葱、胡萝卜、新鲜的卷心菜或酸菜等蔬菜每天一样都不能少,并且分量也都有要求。此外,每天都吃的干果和新鲜水果也有明文规定。
许多人不会想到,原产于中国的茶叶早在100多年前就成为俄军的军用食品。1877~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俄军在进军巴尔干的途中遭遇寒流,许多士兵被冻伤,不过凡是喜欢喝茶的士兵冻伤和患病的机会就很少。俄军高层对此很奇怪,经过多次试验分析,他们得知,原来茶叶具有改善水质、解毒止渴、清心醒脑、提高肌力等功效。不仅如此,在蔬菜、水果缺少的情况下,它还可以补充人体每天必需的维生素。于是从1886年开始,俄军正式把茶叶列为军用食品,定量供给士兵,战时每人每天可达6克。到了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尽管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茶叶仍被作为红军战士每天必需的军需供应。后经不断改进,俄军把过去饮用的普通茶叶改制成由牛奶、黄油、食盐、糖与茶叶合成的茶砖,这种茶砖送到士兵手中时,已经被磨成粉末,冲上水,相当于蒙古族的奶茶。直到今天,这一饮食传统仍在不少独联体国家军队中流行。
俄军口粮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不论何时都对军人供应香烟,这在世界各国军队中还是不多见的。所供应的香烟,军官自费选购,士兵则为免费供应。不吸烟的军人可不领香烟,改为每月领取300克糖。供应标准为:士兵每人每天20克(12支)七等烟丝或七等香烟,军官每人每天25克(20支)五等烟丝或五等香烟。士兵每月7本卷烟纸,3盒火柴;军官是10本卷烟纸,5盒火柴。
法国军粮:风味罐头搭配葡萄酒
秉承“美食王国”的传统,法国Ration系列军粮因风味多样、营养齐全被冠以“最可口的军人食品”。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驻扎在沙特阿拉伯的多国部队曾私下存在“黑市”,法军的Ration军粮就比美军的MRE军粮受欢迎得多,基本行情是三箱MRE军粮才能换到一箱Ration军粮。战后,美国军事记者甚至将Ration军粮列为“打败萨达姆的十佳武器”之一,因为它“有效鼓舞了联军将士的肚皮”。
Ration系列口粮分为两种:供一周内食用的任务口粮和脱水口粮(即压缩饼干类食物)。以最受欢迎的Ration任务口粮为例,它有早餐、正餐、正餐加早餐以及单日份餐(两份正餐加早餐)四种。单日份餐的基本含量是8包硬饼干(巧克力味和咸味各一半)、两个350克主菜罐头以及饮料包、净水药丸等,士兵可以此为基础,任意选择如意大利式烘馅饼、熏牛肉香肠、油煎鱼、迷你比萨饼等熟食作为搭配,甚至少不了一罐易拉罐装的地中海庄园葡萄酒。主菜罐头是Ration口粮中的极品,它多达30种口味,不管士兵是素食主义者,或者是穆斯林,总有一款适合他们。据法国军备局对21万名陆军士兵调查的结果显示,鸡肉或鸭肝酱罐头是最受欢迎的品种。
除了填饱肚子,萨吉姆公司还给法国军粮增加新的功能。他们开发出代号为“FAD2005”的新式军粮,士兵食用后,军粮中的特殊成分就会从士兵皮肤的毛细孔或随着呼吸散发出来,如果被位于战场上空拥有特殊器材的无人机或卫星侦知,地面部队就会呈现鲜艳的颜色,且颜色还会不断变化,如此即可避免部队官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时,发生遭到友军误杀的意外。当然,萨吉姆公司保证这种成分不会对士兵造成身体伤害。
英国军粮:加热食物不用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