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读者文摘精选全集——夏
13194800000016

第16章 流金岁月(4)

玛加丽达利用爱因斯坦对她的极度迷恋和依傍,在美军向日本广岛投放人类第一颗原子弹之前一周,再三要求爱因斯坦在纽约一个秘密地点与她的克格勃上司——苏联副领事帕威尔·米科哈依洛夫直接会见。爱因斯坦实在拗不过身边爱侣的软磨苦求,终于答应与苏联副领事进行秘密会谈。据说这样的秘密会谈,举行过不止一次。据克格勃高级官员苏多普拉托夫在近期出版的回忆录中介绍,玛加丽达是一位优秀而成功的谍报员。据说,她不仅从爱因斯坦那里获得了苏联急需的原子弹部分情报,还曾促成爱因斯坦给苏联政府写了一封介绍原子弹威力的密函……

又据说,玛加丽达在施展浑身解数诱惑爱因斯坦时,被他的人格魅力和至真爱情感动,终于在一个小镇激情幽会时,向爱因斯坦主动坦白了自己的“燕子”身份,乃至痛哭失声,请求爱因斯坦原谅。谁知,爱因斯坦非但没有责备玛加丽达,反而满脸微笑,大度地说:“我早就想和我的爱侣——一个有知识的俄罗斯女性,谈谈有关原子弹的问题了。原子弹的杀伤力将改变人类的正常思维,也将葬送人类。我和你一起来想个办法吧!”

爱因斯坦通过玛加丽达向苏联透露原子弹的制造秘密,并不仅仅是为了换取玛加丽达迷人的笑靥,而是出于一个极高的和平主义考虑——不愿让美国在“二战”结束时,独家垄断杀伤性极大的原子弹,以保持世界力量均衡;只有力量均衡的核对抗,才能制止可怕的核战争。

而无孔不入的美国中央情报局,虽然早已发现爱因斯坦具有同情共产党的倾向,并多次公然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却从未怀疑以著名雕塑家配偶身份出现的玛加丽达,就是潜伏在爱因斯坦身边的共产党危险分子。曾以世界谍战枭雄著称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胡佛判断,最有可能担任共产党间谍的,是爱因斯坦的私人女秘书海伦·杜卡斯及其侄子,便把所有监控力量死死放在那两人身上,使绝色绝技的俄罗斯“燕子天后”,一想起那些南辕北辙的跟踪好戏,就暗自发笑。

美国中央情报局至今只肯承认,玛加丽达曾成功地安排爱因斯坦与苏联副领事见面,却不承认玛加丽达真正策反了爱因斯坦,危害了美国利益。

其实,爱因斯坦爱上一个苏联女间谍,通过她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并在美国多次发表此类言论,也许是比他透露原子弹制造秘密更为重要的事件。而短短4年后,苏联便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也使人不能不相信,斯大林确实获取了制造原子弹的某些技术快捷方式。

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一般都认为,玛加丽达运用她的超级天后魅力达到了目的。

1945年12月,完成任务的“燕子天后”玛加丽达和丈夫科涅库夫,奉克格勃的命令,迅速离美回苏,以免招惹不必要的外交麻烦。爱因斯坦获知爱侣就要永久离去,难受得如同万箭穿心。他无数遍恳劝哀求,甚至以死威胁,终不能挽留玛加丽达在美居住,只得泪眼相别。

玛加丽达安全返回苏联后,据说获得了一笔巨额奖金和一幢乡间别墅,随即退役并且隐居,终日陪伴雕塑家丈夫绘画、雕塑、弹琴、打猎,日子过得风平浪静。她奉克格勃指示,寄给爱因斯坦一个虚假的收信地址,用异地通信的方式安慰爱因斯坦受伤的心,帮他平稳度过感情危机。然而不久以后,由于苏美新一轮情报大战的保密需要,玛加丽达被迫彻底切断了与爱因斯坦的通信联系。

岂知,爱因斯坦并未由于玛加丽达断绝通信、彻底消隐而减弱对她的眷恋与思念。爱因斯坦不能如常收到玛加丽达回信后,像焦急的初恋情人一样,接连给玛加丽达寄出数封情真意切的情书。这样,便使得玛加丽达与爱因斯坦的情书往来,又恢复了一段不长时期。正是这时,爱因斯坦也许已经意识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外力,正在毁坏他们的爱情,于是写出了人类情爱史上最动人的越洋情书。

爱因斯坦对久未相见、居然连信上的吻也难得给一个的爱侣玛加丽达,深情而悲哀地写道:“最亲爱的玛加丽达,我收不到你的来信,无法了解你的近况。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尽管人们都说我聪明无比,可是我对此却无可奈何。我近日阅读了一本关于魔法和预兆的书籍,它使我确认,冥冥之中有一个看不见的恶魔,正无情地夹在我俩之间,弄丢了我们互递的鱼雁之书,让我们失去联系。此刻,我正蜷缩在沙发里,含着你赠送的烟斗,用你喜欢的铅笔,在如水的夜色中,写下我对你的不尽思念。如果你没有特殊的忙碌事情,就赶快给我来信,让你的爱因斯坦再次吻你。”爱因斯坦在这封情书末尾,照常签上了用他自己姓名第一个字母,与玛加丽达姓名最后一个字母缀成的“情书专用爱称”(这封传世的情书,如今正以90万美元的咋舌价,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

有人说,爱因斯坦那张写有亲笔题词的自画像,也是准备有朝一日重见玛加丽达时,当面赠送给这位爱侣的。然而,爱因斯坦至死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让他销魂蚀骨、令他魂牵梦萦的神秘女郎。那张趣味横生的自画像,至今仍然保存在爱因斯坦纪念馆。自画像上的题词这样写道:“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我不能左右的外部世界,而我只能孤寂地生活着。回想往事,我曾经痛苦万分,也曾甘之如饴……让一切都留在永恒的记忆中吧。”

而从玛加丽达至死保留的爱因斯坦最动人的9封情书来看,这位销声匿迹、日渐老去的“燕子天后”心中,也一直珍藏着对爱因斯坦的那份爱情,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能凭感情行事而已。

爱因斯坦与苏联女间谍玛加丽达的这段旷世之恋,由人类的大分裂——世界大战戏剧般促成,又被人类不断升级的冷战无情隔绝。他们奇特哀婉的爱情故事,留给后人的遐想是无限的……

《福布斯》三代掌门的传奇人生

周有恒

在全球拥有近500万读者的《福布斯》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商业杂志,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财经媒体之一。由《福布斯》每年发布的百名富豪排行榜,是全世界的财富指标。

有趣的是,虽然《福布斯》一直在报道现代美国和世界的商业新闻,其杂志本身却是一个以姓氏冠名的家族企业,并且一直在以十分传统的方式运行。从1917年创刊至今,《福布斯》已在新老三代CEO的领导下走过了90多个春秋。

第一代:筚路蓝缕创基业,白手起家历兴衰

《福布斯》的创始人伯蒂·福布斯1880年出生在苏格兰的阿伯丁郡,在全家10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伯蒂只念了8年书就被迫辍学。尽管读书不多,但他天资聪颖,爱好文学,很早就开始练习写作,并练就了生动流畅的文笔——当然,他当时不会想到,他的笔下功夫会在日后给他带来无尽的财富。

1904年,伯蒂·福布斯决定移民美国。当年9月,这位雄心勃勃的24岁年轻淘金者乘船抵达纽约。

20世纪初的纽约是个充满活力的“竞技场”,成群的创业者、金融家和制造商涌进这座城市。在来到纽约之前就已是记者的伯蒂·福布斯打算从记录其中的成功人物入手,开创自己事业的新天地。

当伯蒂·福布斯到达曼哈顿时,他手头还有一点积蓄。他把几乎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酒店房费和一套西装上。作为一名记者,他想接近当时商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必须先把自己“包装”一番。

伯蒂·福布斯想尽办法周旋于当时的商界名流之间,以超越普通记者的方式接触、了解这些人。他得到了大量独家采访的机会,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报道。经过七八年打拼,他成为当时美国顶尖的财经记者,供职于最有声望的赫斯特报系,并担任《纽约时报》财经版主笔。

随后几年,伯蒂的知名度节节上升。这得“归功”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报纸本身的名气,另一个则是他的才华——当时的商业报道写得都像硬邦邦、干巴巴的骨架,只有伯蒂懂得往里面添加血肉。他采写的报道内容深入、丰富而又具人性化,为财经版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广大读者群,从而在商业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伯蒂·福布斯是一个高产的作者,他写了很多文章,却没法全部发表到他供职的那份报纸上,他想为它们找到一个新的“出口”。1917年9月15日,美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新闻杂志《福布斯》正式出版。杂志问世时,正逢美国经济腾飞,《福布斯》顺势而起,从创刊到1929年,销量和广告量年年上升,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

从创刊伊始,伯蒂就非常重视杂志的风格。他反对当时盛行的堆砌枯燥的商业数字的方法,坚持关注掌控企业的那些人物。他要求记者在写批评报道时,小心求证,击中要害,生动刻画出报道对象的外表和个性特征,再加上一两个其生活中的故事,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清真相。在创刊号上,他亲自写下了一篇严厉批评一个家族企业的文章,名为“败家子掌权:乔治·古德,美国财经企业的悲剧”,文中充满了“目光短浅”“败家子”等尖锐文字。报道面世后,这家企业一蹶不振。这一开端奠定了《福布斯》“挑衅性”的报道风格。在编辑策略上,《福布斯》强调以内容为主,重视报道质量,选题大胆而富有张力,对那些只顾自己发财不顾别人死活的商人穷追猛打。这些优秀特质一直保持至今,这也是《福布斯》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财经报道领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伯蒂的股市资产几乎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他的公司也濒于破产。此后的10年是极为艰难的一段时光,伯蒂·福布斯重新开始为赫斯特的报纸撰写专栏,以维持生计。

为了支撑下去,他发明了被雇员们称做“苏格兰周”的做法:公司每个雇员都保留工作,但每四周中有一周不发薪,而他自己则一分钱薪水也不领。最终,经过10年的艰难度日,伯蒂·福布斯把杂志从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并伴随美国经济的复苏再次焕发出活力。

第二代:个性张扬爱冒险,豪华奢侈善“作秀”

1954年伯蒂去世后,他一手创办的家业由大儿子布鲁斯接管。由于经营有方,《福布斯》杂志继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不幸的是,10年后的1964年6月2日,正值盛年的布鲁斯却因癌症撒手西去,他的弟弟马尔克姆·史蒂文森·福布斯成为杂志的掌门人。就是在这位非同凡响的第二代“掌门人”手中,《福布斯》迎来了突飞猛进的黄金时代。

马尔克姆的长子在回忆其父时,曾说他既善交际,又长于营销。在马尔克姆看来,做成一个出色的产品只是做到了一半,开拓市场是另一半。

马尔克姆最知名的工具之一是一艘叫做“高地人”的豪华游艇。这艘高级游艇常常载着各界名流,从纽约港沿哈得孙河而上,直到西点军校。以奢华和夸张出名的马尔克姆半个世纪之前发明的这个宣传工具,直到今天仍被福布斯家的后代看做杂志最好的移动广告。

经常创造“事件”,也是马尔克姆的“拿手好戏”。1973年,马尔克姆乘热气球横跨美国的壮举,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所乘坐的红绿相间的大气球上写着这样几个字:“福布斯——资本家的利器”。旅行结束时,即便是那些对财经新闻没有兴趣的普通民众,也牢牢记住了福布斯这个名字。

富豪排行榜最能证明马尔克姆拥有惊人的商业头脑,凭借此项创意,他将《福布斯》推向了成功的巅峰。1982年,马尔克姆力排众议,聘请了一位资深编辑,由他牵头编制全美400名富豪排行榜。为什么定为400名?原因在于,19世纪纽约上流社会的代号即为400——当时凡德比夫人家的沙龙刚好能容纳400人。

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福布斯》于当年的9月份推出了该排行榜。马尔克姆以4亿美元排在第400位。富豪榜一炮打响,成为《福布斯》的标志和品牌。据说,有一次,一位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乘飞机出国时忘了带护照,恰巧他的照片刊登在《福布斯》的封面上,情急之下他拿这本杂志当身份证明,居然通过了海关。

在《福布斯》的发展历程中,马尔克姆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这位掌门人一个接一个天才创意的助推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布斯》步入了鼎盛时期,风头盖过了《财富》和《商业周刊》,成为美国浮华资本主义世界名副其实的代言人,也成了每一位经商者的必读刊物。

第三代:继往开来再进取,新闻政治皆涉足

应该说,马尔克姆不仅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业者,还是个颇有远见的领导人。他一直认为,成功CEO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交接的顺利。他事先早已对“接班人”事宜做了周密安排,1990年他去世时,杂志的掌管权顺利移交给了第三代。

承接福布斯家族衣钵的是马尔克姆的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史蒂夫任福布斯集团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及《福布斯》杂志的总编辑。

1990年走马上任后,史蒂夫即开始改革创新、扩展业务。他的“头一炮”就让许多人大吃一惊——这一年,首次发行的ForbesFYI杂志让读者大跌眼镜:桀骜不驯的时尚人物和奢华的生活方式光鲜亮丽地出现在ForbesFYI上。《福布斯》一改板着面孔的传统形象,这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史蒂夫的背叛精神。对此,福布斯王国内曾有强烈的争论,比较老派的一些人反对以时尚形象扩张,认为这和福布斯传统严肃的财经形象难以共存。但是,事实胜于雄辩,《福布斯》后来高速增长的广告收入堵住了反对者的嘴巴。

在史蒂夫的运筹帷幄下,《福布斯》杂志的前瞻性报道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引导投资方向,被誉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在经济效益的指标之一——广告量上亦独领风骚——《福布斯》已成为美国广告量最大的出版物,这一点,史蒂夫的祖父和父亲也自愧不如。《福布斯》是今天美国主要商业杂志中唯一保持10年连续增长的刊物。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史蒂夫说:“每个面包师每天都要拿新鲜出炉的糕点供应大众。”他认为自己领导的《福布斯》也应这样,与时代同步、追求变化、赶超他人,唯此才能打败竞争者,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