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712—1778)
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其政治学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革命党人当作“革命圣经”来指导革命。
在卢梭10岁的那年,家里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件事改变了他的生活:
父亲有一次和一个法国军官打起来,打伤了军官,军官控告了他,生性刚强的父亲为了自己的荣誉,便离开家,远走他乡了。卢梭无人照看,只好去舅舅家住。不久,舅舅把卢梭和自己的儿子一起送到农村,在一个牧师家读书,学习拉丁文和其他功课。清静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使他的精神很愉快,他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心情也变得开朗了。
13岁时,卢梭回到城里参加工作。他去学习作律师书记,可他十分讨厌这项工作,后来又到一个雕刻匠那里当学徒,他因为喜欢绘画,对雕刻也有兴趣,就决心学好这门技术。
可是有一次,他为朋友刻了一些骑士勋章,上面有国徽图样。师傅发现后,怀疑他在学刻假货币,把他打了一顿。从此卢梭变得沉默寡言,后来,他还沾染上了说谎、贪婪,甚至小偷小摸的毛病。
幸亏读书的习惯挽救了他。他在烦闷中,又像儿时那样在书中寻找快乐。附近有个租书店,他经常去租借,什么书都读。有时候连干活时间,他也读书。师傅发现后,气得又打又骂,还有几次抢走或撕了他的书。可卢梭没有屈服,他在书中找到了欢乐,并改掉了不良习惯。由于受不了师傅的责打,16岁的卢梭从邱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让—雅克·卢梭,1712年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其出生几天后就去世了。父亲悉心照料着自己的儿子,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他教小卢梭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使他获得了远超过同龄孩子的丰富知识。
1722年,因父亲与一位法国军官发生冲突而被迫远走他乡,小卢梭不得已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他的细腻敏感和高傲顽强却使他在16岁那年逃离日内瓦,在撒丁王国和法兰西王国过着一种冒险者和罗马天主教的皈依者生活。
后来卢梭在萨伏依省遇到了一个名叫瓦朗男爵夫人的捐助人。她给他提供了家庭庇护并雇用他当管家,她还让他深造,使这位来到她府前时还结结巴巴也从未入学就读过很多书的小厮发展成为一位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瓦朗夫人本人也是一位冒险者——一位皈依天主教的瑞士人,她和园丁的儿子一起逃到萨伏依,并使自己成为一名天主教的传教士,专门从事年轻男性新教徒的皈依转化工作。在此之前,她便剥夺了她的丈夫的钱财。她的道德观使卢梭感到痛苦,甚至在他成为其恋人时也是如此。但是,她是一个颇有情趣、聪慧而又能干的女人,她在卢梭身上培育出了征服巴黎所需要的各种才能。这一时期伏尔泰使激进观念成了巴黎的时尚。卢梭从瓦朗夫人身上汲取了滋生这一信念的灵感。因为,尽管这位不同寻常的女人成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一位联络使者,但是,她依旧保留了(且传染了卢梭)很多对人类纯洁性的乐观主义情感。
不论怎样,人天性为善这一观念,随着卢梭对它的不断发展,终使他与保守派和激进派都分道扬镳。
1741年,卢梭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瓦朗夫人,开始在巴黎漂泊。在巴黎他结识了狄德罗。这个从外省到巴黎来寻找文学上发展的青年,和他一样拥有才智和激情。二人很快便获得极大成功并成了一群知识分子——或“哲学分子”的中心,这群知识分子会聚在强大的法国“百科全书”周围,狄德罗被指定为该书的编辑。《百科全书》是一个重要的激进舆论和反教权舆论机构,其撰稿者大多是哲学家,也是积极变革甚至是抨击传统观念的小册子的作者。在他们当中,卢梭的思想最富独创性,其写作风格也最为雄辩有力,因此很快成为他们中最引人注目的佼佼者。
1749年,37岁的卢梭前去探望狄德罗。当时,狄德罗因其反宗教作品而被监禁在凡塞纳城堡监狱里。在他晚期所写的《忏悔录》一书中,卢梭谈到,那时候他心里掠过一道“可怖的闪光”,使他意识到现代进步并非人的完善,而是人的堕落。由此他发表了《论科学与艺术》。在这本书里,他否认了科学艺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用,得出了“文化危害论”的结论。他的这种态度为与他那些提倡科学、崇尚理性的百科全书派的朋友们的决裂埋下了种子。
1758年卢梭发表了《致达朗贝的信》,批评了达朗贝为《百科全书》所写的文章,论述了自己关于戏剧表演的观点。这封信标志了卢梭与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派的决裂。作为一个道德家,他已经决定与各种尘世的价值决裂,他决定此后致力于文学和哲学。
从1756年开始,卢梭退出了巴黎喧闹的舞台,来到蒙奠朗西森林附近的“退隐庐”蛰居。在这里,他先后创作了《新爱洛依丝》、《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三部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他著名的《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这是他的思想的精华和基本原则。他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主权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君主立宪制度是不可取的。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法律就是公意,君主不能高于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要求消除贫富悬殊,但并不要求消灭私有制。《社会契约论》的中心思想用卢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每个伙伴及其一切权力完全交给整个社会”。这样的话却没有给公民自由和人权留有余地。卢梭自己是一位权势的叛逆者,但是他这本书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后来的极权主义政权提供了辩词。
《社会契约论》问世仅一个月,卢梭的另一本以小说形式表现关于教育的长篇<爱弥儿》也出版了。《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学名著,也是政治和哲学著作,它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服从自然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爱弥尔》的出版给卢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巴黎法院下令焚烧此书,逮捕作者。他匆匆逃往日内瓦和普鲁士,后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到伦敦避难。
由于卢梭与狄德罗及百科全书终于完全决裂,再加上由于他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纠纷,从1762年起,他成了一个不祥的人。周围的人开始疏远他,在这孤独受排斥的氛围里,他患了明显的受迫害妄想症。虽然有些人对他表示友好,但他却采取怀疑和敌视的态度,几乎和每个人都争吵过。
卢梭晚年,病症有所减轻,继续写了许多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1770年11月完成的《忏悔录》。这部世界文学名著不仅以坦率的态度叙述了他的生活史,更重要的是他用美妙的文笔和卓越的才能维护他的学说,回击他的论敌。该书摹仿奥古斯丁的同名著作,并且达到了同样经典的地位。1775年他写了(卢梭,对让雅克的审判》回击了敌人的特别指控。两年后又写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是他的作品中极为感人的一部。在该书中,优雅的抒情和宁静代替了早期作品中的强烈激情。
1778年7月2日,卢梭因大脑浮肿病在吉拉尔丹的埃默农维尔的公园里去世。1794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的骨灰被移人巴黎先贤祠,与伏尔泰的墓并列。
卢梭留下的启示
1.热爱读书,坚持不懈。卢梭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从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一直到当代的启蒙论着,从文学、历史一直到自然科学读物,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不仅如此,卢梭还有着令人敬佩的好学精神,他学习勤奋刻苦,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毅力”。在流浪中,他坚持不懈;疾病缠身时也没有中断;“死亡的通近不但没有削弱我研究学问的兴趣,似乎反而更使我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学问来”。他为获得更多的知识,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他的时间。经过长期的努力,他在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和音乐等各个领域积累了广博的学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化巨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他富有进取精神,学会了音乐基本理论,又进一步尝试作曲,读了伏尔泰的作品,又产生了“要学会用优雅的风格写文章的愿望”;他这样艰苦地攀登,终于达到当时文化的高峰。
2.不幸人生孕育他强烈的平民意识。卢梭小时候命运坎坷,生而丧母,家庭贫穷,饱尝人世的辛酸。加上他拙于口舌,处世不羁,屡受别人嘲笑,最后走上一条孤独之路。朋友、祖国都离他远去。也正是这种人生经历,逐渐催生出他强烈的平民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没有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但我却得到了另一种我所特有的东西,我以不幸着称于世。”他主张人权平等,崇尚自然,所以其言论和著作多为控诉社会的不平等。对社会的,曾因言论不容于政府,而先后流亡于美国和瑞士。
3.机遇垂青。不得不承认,卢梭走上著述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机遇眷顾的结果。1749年夏的一天,在去慰问因违反出版法而被禁闭在焚孙莱地牢中的狄德罗的路上,他翻阅一册文学评论,看见狄容学院悬赏征求下面问题的作品:“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使道德改善,抑使道德败坏?”他的心灵顿时受到震荡,竟至昏迷不省人事,许多思想的火花在他头脑中闪现、撞击。他的应征作品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自信,以至后来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在此之前他已出版了《现代音乐沦>、《给波德的信》,歌剧《恋爱的诗神》也已上演,但这一次仍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此外,新基督教徒的传统精神、日内瓦的民主共和的土壤、法国专制主义的空前,以及他那情感奔放、流浪却幽居的怠惰的性格、嗜书的癖好,这一切都是使一个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的学徒、侍从能成为一代思想豪雄的重要因素。
卢梭论痛苦
“痛苦的成因,不在于缺乏什么东西,而在于对哪些东西感到需要。真实的世界是有界限的,想象的世界则没有止境。除了体力、健康和良知以外,人生的幸福是随着各人的看法不同而不同的。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外,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想象的。凡体力超过其需要,即使是一只昆虫也是很强的。凡是需要超过体力,即使是一只象,一只狮子,一个战胜者,一个英雄,一个神,也是很弱的。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凡人还弱。对自己现在的力量感到满足的人就是强者,超出人的力量行事就会变得很柔弱。”
卢梭32岁时开始和一个不识字的洗衣妇戴莱丝.勒.瓦瑟密切往来,并一度为她不得不忍受的孤独而感到内疚。她是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耐心地照料了卢梭这个非常难以相处的人,并为他生了5个孩子。他们俩似乎都不想要这些孩子,便把这些孩子送进了育婴堂。
尽管戴莱丝从未让卢梭见到那些孩子,卢梭也从未要求看看他们,但毫无疑问,他承认那些孩子的存在。让人惊讶的是,卢梭这个遗弃了自己的孩子的人,却是最早提倡母乳好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