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13192900000051

第51章 屈原

伟大诗人

(约公元前339—约公元前278)

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篇,开创楚辞新体,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传统。

公元前277年秦国派遣大将甴起,攻打楚国,且攻陷了楚国首都郢城,人民四处逃散,当屈原听到这样的一个噩耗,不禁老泪纵横、悲痛欲绝,可是正当被流放的他又有什么办法啊,他怀着落魄愤恨的心情,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汨罗江旁,走着走着他碰到了一个渔父,渔父问他说:

“你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在这里呢?”

屈原就回答这个渔父说:“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所以我才会遭受到放逐啊。”

渔父说:“凡是能够成为圣人的人,必不会墨守成规,而能顺应时俗,既然举世皆浊了,为何你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呢?众人既然已经醉了,那么你为何不多喝几杯,何必要与众人不同而遭放逐呢?”

说到这里,屈原便相当生气地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定会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将衣服的灰尘抖干净。一个正直的人,怎能将洁净的身子,委屈于污秽不堪的世界呢?”说完,便愤然离去。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订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

郑袖是楚怀王之妃,心怀狡诈。当时楚怀王宠幸一个美人,郑袖失了宠。郑袖就对美人说,大王很喜欢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从此以后,美人见怀王就捂着鼻子,怀王不明白什么原因。郑袖对怀王说美人确实很漂亮,但她讨厌大王的体臭。怀王一气之下割掉了这个美人的鼻子,从此以后郑袖重又得宠。

当时屈原劝说楚王不要与齐国断交,等到秦国给了楚国六百里之地后,再断交也不迟,但楚怀王不听,与齐国断交。但与秦国要六百里地时,张仪说只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8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丐,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域。于是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人进军,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而齐国很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传说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五月初五,人们为了哀悼屈原,用各种方式来表示对他的怀念。端午节吃粽子,原是投到江里让鱼来吃,这样鱼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还有赛龙舟等等。

屈原与《离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濩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屈原最著名的诗篇是《离骚》。全诗373行,2490字,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长诗。在《离骚》中,屈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不幸的遭遇,对昏庸王室知腐败贵族佞臣的愤恨,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人民、对故土的眷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是说他既有美好的内心品质又有远大的才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是说他并不害怕个人遭殃,而是担心国家倾覆。这是一篇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篇幅之长,结构之大,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奇特,情感之浓烈沉郁,思想之激切细腻,都是以前诗歌所不能比的。《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光辉异彩的杰作。

人们处世可以有许多态度,但我们知道忍辱偷生绝对不会有任何尊严,屈原不肯同流合污,宁愿选择悲壮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对一些无法坚持自己节操的人,不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吗?况且一生中该坚持的,有时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

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厍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回秭归县。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被流放前,屈原的姐姐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