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13192900000047

第47章 毕加索

西班牙绘画大师(1881—1973)

有《阿维尼翁姑娘》、《格尔尼卡》等2万多件作品存世,开创立体主义画风,是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从懂事起,便喜欢到父亲的画室里去找乐趣,他常常到这里呆上几个小时不走,父亲看他对画画很有兴趣,就对他进行训练。

刚开始父亲训练毕加索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接下来他让毕加索学会吃苦,练习基本功。给他一个苹果让他照着它的样子画下来,毕加索坐在画室里一边观察,一边认真地画,画坏了又从头再来。他的画在爸爸的指导和自己的勤奋下进步很大。

6岁那一年,毕加索被送进了马拉加最好的一所学校里去读书,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好好的读书,将来能有出息。但是他没有想到,儿子在学校不仅不好好的读书,有时还逃回家里来画画,这一下可让父亲为难了。他私下里给毕加索做过思想工作,但他得到的回答是:“爸爸,学校里一天尽读那些死东西,一点都没意思。如果你要让我上学的话,除非我把你的画筒和画笔也带去。”没有办法,父亲只好答应孩子将画笔带到学校里。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家庭。他自幼跟父亲学画,很早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他13岁时,有一天父亲发现自己的一幅没有完成的鸽子图画,经毕加索润色后,比原先还要逼真生动,就把自己的全套画具送给了毕加索。14岁时,毕加索画了油画《科学与仁爱》,此画在马德里国家美展中展出,又在马拉加的一次美术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6岁时,毕加索考入巴塞罗那省立美术学院,几个月后,他又去参加马德里的皇家美术学院的人学考试,同样也被录取。

不幸的是,毕加索在皇家美术学院只当了一年学生,就因患猩红热而退学。从20岁起,他就卓然成家。他在巴黎举办的个人画展,引起了法国画界的注意,他往返于西班牙和法国之间,并最终于1940年定居巴黎。但是这位天才穷困潦倒,在当时,除了才能以外,他几乎是一无所有了。

这个时期,毕加索的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主题多半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画中人物也多是乞丐、流浪汉、江湖艺人等,画面上洋溢着一种阴冷的蓝调子。画家已进入蓝色时期。

对这些大量的蓝色图画的成因,研究毕加索的专家们曾有过种种不同的理论和考证。在毕加索的朋友之中有两种富于人情味的传说。

在这个时期,毕加索曾先后四次来到巴黎。开始,他和一个贫穷的雕刻家共住在一间破旧的阁楼上,两人只有一张床,轮流睡觉,后来,他又和一个穷诗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两人也只有一张床,并合用一顶作客时才戴的礼帽。

白天诗人出去工作,毕加索抓紧时间睡觉,晚上诗人回来,毕加索就让出床位,通宵在灯下作画。所以,传说毕加索穷得买不起多种颜料,不知从哪里弄来大批蓝色颜料,因此只好一直用蓝色来作画。而且,在夜晚作画,灯光微弱,无法使用多种颜料,因此,也只好单纯地使用蓝色。对这些大量的蓝色图画的成因,后来成为毕加索的私人秘书和传记作者的西班牙诗人沙巴尔德则这样解释:“毕加索当时认为,艺术是悲哀和苦恼的儿女,我们也同意这种看法。他相信,悲哀是冥想的温床,而苦恼乃是人生的本质。”言下之意,毕加索当时之所以偏爱蓝调子,是由于深沉阴冷的蓝色,适于表现“人生是苦恼”这个主题。

在蓝色时期之后,毕加索还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玫瑰色时期。虽然以玫瑰红为主调的画面要明快得多,可这玫瑰色并非反映欢乐,而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含泪的微笑,和蓝色作品一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随着毕加索名气的与日俱增和财富的逐渐增加,早期那种哀愁的小人物形象也从他的画面上消失了,他进入研究绘画形式的新时期。这个时期,他开创了“立体主义”绘画。但由于他注重的只是绘画的表现形式,所以这一时期,真正优秀的作品并不多,值得肯定的也有,如著名的立体主义莫基作《阿维尼翁姑娘》。

据毕加索回忆,创作这幅画时他参观了博物馆展出的一批公元前5世纪的伊比利亚雕刻。原始艺术的古朴稚拙使他深受启发。不久,他又在博物馆发现了非洲和大洋洲的艺术。特别是非洲面具那种泼辣大胆的表现手法和奇特的形体夸张,使他过目难忘。

所以在创作《阿维尼翁姑娘》时,他把左边三位姑娘的形象处理成带有伊比利亚雕刻的拙味。在右边两个姑娘的形象处理上,他进行了更强烈的变形,尤其是把脸部画得就像是两具非洲面具那样。“让风雅绝灭吧!”毕加索在创作《阿维尼翁姑娘》这幅画时曾非常激动地这样说。这幅画在问世之初,并没有得到世人的理解。但在一片嘲笑声中,人们终于不得不承认它在西方现代美术发展中所起的“预言性”作用。

此后,毕加索的画风不停地在变,从立体主义变到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为超现实主义。有时,甚至还在同一时期运用多种不同的画法。所以,在西方美术史上,毕加索既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又是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3年后,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的罪恶。有一年冬天,德国大使亲自给他送来一批颜料,毕加索断然拒绝,临走时,那位大使看到一张《格尔尼卡》的照片,便问毕加索:“这是你画的?”毕加索回答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1944年巴黎解放,该年秋季沙龙举办了毕加索战时作品的大型美展作为象征抵抗运动精神的美术家,毕加索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这年秋季,他加入法国共产党。此后,他积极参加和平运动。1950年在波兰华沙召开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挥毫为大会画了一只昂首展翅的鸽子。智利诗人称之为“和平鸽”。从此,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92岁。

毕加索与艺术

《亚维农少女们》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这件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毕加索对巴塞罗那的亚维农大街的妓女们的印象。但对这幅作品,更应当关注它的绘画语言。画中的女性人体几乎都由一些小平面组成,这些小平面组合成一个个扭曲的人形,她们在蓝色的背景上突出地向前拥挤。《亚维农少女们》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乔治·勃拉克在这幅作品的启发下,创作了许多风格相类的作品。评论家沃塞罗撰文说勃拉克使“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图形和方块块”。此后,“立体主义”这个名称便流传开来,成了20世纪第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现代绘画名称。

在这之后的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毕加索的画风不停地在变,从立体主义变成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成超现实主义。有时,甚至还在同一时期运用多种不同的画法。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正是毕加索艺术的一个特点。他在1923年曾作过这样的解释:“艺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艺术本身不会演变,人们的思想在变化,表现方式也就随之变化。”所以在西方美术史上,毕加索既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又是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

艺术的表现在于真诚,只要是用心画出来的,就能感动人心,毕加索用他独特的观点,将美感的深处呈现在世人面前,因而我们为之感动,而人生在世,要是少了这么点感动,那么生活将多么索然无味。

毕加索在艺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他在婚姻上历经婚变。1912毕加索与初恋情人费尔南德分手后,邂逅艾娃·谷维与之结婚,不幸的是不久艾娃就因肺结核逝世;1917毕加索在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时巧遇舞蹈家欧嘉·科克洛瓦,次年二人喜结连理;1927年已经46岁的毕加索碰见了年仅17岁的玛丽·德雷莎·华特,后来玛丽·德雷莎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儿,两人开始同居;然而这段婚姻也只持续了5年,1936年毕加索在南斯拉夫与女摄影师兼画家多拉·玛尔一见钟情,但结果同样很不幸,两人闪电般的结婚又闪电般的离婚;1953年72岁时毕加索终于找到了自己感情的归宿,他与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认识的杰奎琳·洛克相恋,8年后两人正式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