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13192900000019

第19章 甘地

印度圣雄(1869—1948)

首创“非暴力主义”,多次发动反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着有《青年印度》、《甘地自传》等。

父母对甘地的管教一向是以身作则,父亲任首相多年,不但不会利用权势欺压他人,反而怀着一颗爱护人民的心,清廉自守,勤政爱民。甘地的父亲个性耿直忠厚和具有高洁人品,因而深受国王及人民的爱戴,也获得妻子及儿女的敬重。尤其是甘地,他更是以父亲为榜样。

由于父亲工作繁忙,真正督促甘地生活举止的却是他的母亲。曾经有一次,甘地衣着不整跑到街上去,恰好被出来购物的母亲给撞见了。母亲觉得甘地怎么可以这么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当场就说了他几句。

哪知道,甘地不认错还顶撞母亲说:“母亲,你这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只是偶尔一次,你又何必如此发脾气呢?”

母亲没让甘地把话说完,就连忙制止地说:“孩子啊,不能注重细节的人,必然也是粗心大意,而粗心大意的人,你想能成就大事吗?再说,连自己的衣着都整理不好,将来又如何学习你父亲来处理众人的事呢?好好想想吧!你不用现在就向我低头认错,但只希望你日后能改过。”母亲一番诚恳的谈话,让甘地有一番省思,这样的管教方式,是严肃而不失宽厚的。

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上的波尔邦达尔土邦。甘地有兄妹六人,他最小。甘地家庭都信仰印度教,世代经商。到了甘地祖父和父亲时开始弃商从政,他们都做过波尔邦达尔土邦的首相。

1887年甘地通过孟买大学的人学考试,进入设在保讷格尔的萨玛达斯学院。由于一下子由原来用母语学习改为用英语上课,他觉得自己很难跟得上。

其时,家中正为他的前程争论不休。按甘地本人的选择,他愿当医生。但是,他所信奉的印度教派对活体解剖存有偏见。如要继承父业,在某个土邦当个高级官吏,他必须取得律师资格。这意味着他要去英国留学。甘地对在萨玛达斯学院学习不太称心,

欣然接受留学英国的主意。

他于1888年9月起程,到达英国十天后进人伦敦四大法学院之一中殿律师学院学习。甘地认真对待学业,并试图通过伦敦大学入学考试,温习英语和拉丁语。但是,他在英国学习的三年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涉及个人的及道德的问题上而非学术抱负上。他艰难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痛苦地使自己适应西方的饮食、衣着和礼仪,觉得自己很尴尬。

他的素食主义不断困扰他。他的朋友警告他说,素食会影响学习、损坏健康。幸运的是,他无意中发现了一家素食馆,还有一本言之有理的支持素食论的书。此后,素食主义成了他的一种信仰,而不只是顺从印度教派家庭的祖传。他以传教士般的热忱对待素食主义,这有助于他这个羞怯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使他得到新的平衡。甘地在英国的素食馆及寄宿舍中,不仅遇到过美食家,也遇到过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向他们介绍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的热心男女。《薄伽梵歌》用哲理诗的形式极其通俗地解释印度教教义。在那里,甘地的思想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甘地的个性乃至他的政见的最终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1891年7月,甘地返回印度。当时,意外的痛楚正等待着他。他的母亲在他踏上故土前已与世长辞。还有,他惊异地发现,律师学位并非谋求美差之保证,法律这一行已是人满为患。不仅如此,在一次为被告辩护中,他紧张得说不出—句话,当场出丑,律师职业干不下去了,以后生计日艰。也许他是命运的宠儿,不久,一个机遇降临了。

当时印度的穆斯林商行,在南非有大宗生意,选中了他去南非指导、协助他们的律师处理一宗重要诉讼案件,酬金颇丰,约需一年时间,甘地接受了邀请,并于1893年4月起程去南非德班。南非向甘地提出了他难以想象的机遇和挑战。在南非,白人并不把当地的南非人和当地的印度侨民当人看待,称他们为苦力。甘地初到南非,受到了种种侮辱,这些事情深深地刺痛了他。自此以后,他开始为捍卫自己作为一个印度人、一名男子汉的尊严而斗争。

甘地自幼没有流露出对政治的兴趣,但是时代却把这个“怯场”的年轻人推向了前台。在1894年7月,他一下子成为名内行的政治斗土。他联合当地印度同胞反对当地殖民政府取消印度侨民选举权的斗争。从此,他留在德班从事法律业务并组织印度侨民。1896年甘地返冋印度接回家眷,准备在南非长期斗争。1899年,布尔战争爆发,甘地组织了一千多人的救护队帮助英军,赢得了一定的声望。最后,南非政府在英政府的压力下,接受了一项妥协方案。甘地的T作并没有为在南非的印度人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然而,南非把他卷人种族冲突的旋涡却给他实现了理想的环境,使他可以施展自己特殊的才能。

1915年1月,经过二十年的历练,甘地冋归故里,带回了看不见然而又是永恒的财富。

这年5月,甘地在印度吉吉拉特邦建立了一个非暴力抵抗基地一—真理学院。建立学院的目的是培养为祖国服务的人才,学生必须做到:服从真理、不杀生、不偷、节食、穿布衣、不私蓄、勇敢无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革命斗争也随之而来;印度殖民政府公布了“罗拉特法”,即对革命者或嫌疑分子可以不公开审讯就逮捕监禁。甘地感到情况严重,立即成立了非暴力抵抗协会,甘地任主席,号召全国总罢工,全印度人民绝食一天。

在阿姆利则,该地代总督狄耶派军队进行镇压,开枪打死打伤千人。甘地对此非常震惊。从此甘地领导的斗争转为与英帝国主义不合作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1920年9月4日,国大党举行特别会议,批准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0日又通过了甘地起草的新党章此时不合作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抗英运动。

1924年12月,国大党在贝尔高姆举行年会,甘地当选为国大党主席,从此,甘地长期领导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的工作。不合作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抗英运动,从过去的不服从个别法令转为全面的非暴力不合作。

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通过了印度独立的提案,由甘地设计的三色旗凌空升起,并定于每年的1月26日为独立日。接着在甘地领导下,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

次年3月12日清晨,61岁的甘地,率领非暴力学院的成员进行破坏殖民政府食盐法的斗争。4月6日,他们步行241英里到达丹地海滩,做完早祷,甘地从海滩上抓起一把盐做了仪式。就这样禁止人民自由采盐的法律被破坏了,老百姓纷纷制盐并公开出售。夺取盐仓的浪潮几乎蔓延了全国,政府一面镇压,一面没收私盐,逮捕抗税的群众,同时也逮捕了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和甘地,宣布国大党为非法。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显示出了它的特大威力:1930年各种进口纺织品比上年同期减少1/3,孟买16家英国工厂倒闭,印度人的土布工厂一年中从384家增至600家。1931年1月,印度总督欧文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给政府造成了严重损害,于是与甘地定下协议:无条件释放政治犯,撤销取缔国大党的命令,允许食盐自产自销,撤销若干特殊限制,甘地同意暂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然而,殖民政府并未恪守甘地和欧文的协定,继续逮捕和镇压人民。甘地提出恢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久即被捕。

1932年英国政府和印度殖民政府提出一个法案:规定“贱民”和普通印度人分开选举。甘地认为解放“贱民”在政治意义上超过印度的独立,甘地在狱中以绝食对政府的法案表示抗议。紧接着全印度教领袖通过一项决议:在印度教中不存在“贱民”,以前被认为“贱民”的人,今后一律享受一般印度教徒应有的权利。这在印度宗教史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革新。

甘地出狱后,于1933年2月,创办了“贱民”周报《哈理真》。他号召大家为拯救4000万“贱而出力。1942年8月,国大党孟买大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英国人必须退出印度的提案。甘地和夫人再次被捕。1944年2月,甘地夫人不幸死于狱中。这使甘地万分悲痛,身体日渐衰弱。殖民政府怕他出危险,于5月无条件释放。

1947年8月,英国分别把权力移交给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自治领。印度国旗在新德里升起,尼赫鲁任印度政府的第一任总理。

甘地解放“贱民”、主张印度教伊斯兰教团结合作,招致部分印度教教徒顽固分子的不满。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做晚祷时,被一个向他鞠躬致敬的青年开枪打死。甘地倒下的瞬间,他还以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并为他祝福。

甘地终年79岁,他一生一直在为印度独立而英勇战斗,坐过无数次监狱,绝食斗争18次,最长的一次达21天。甘地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

甘地被泰戈尔成为“圣雄甘地”,在印度人民心中,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成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甘地从小出生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父母对他从小进行了严格的教育。父亲高尚的人格影响了甘地的一生,而母亲则对他进行了严格的要求。甘地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每次孩子犯了错,她不会怒目对待,也不会重言批评,只是静下心来思考孩子犯错的原因,然后再以慎重的态度,用委婉的语言加以劝诫。

2.甘地受父母的影响,同样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印度教徒。他熟读印度教的经典,十分提倡“敬生”,反对暴力,自己也节欲苦行,拒绝乘坐人力车,把全部的家产捐献给慈善事业。在后来他提倡的手纺织运动,自己带头纺纱织线。这样的举动震撼了全印度的人民,也深入人心,为他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

3.他为了民族的独立,一直在不屈不挠的进行斗争。他在长期的斗争中,曾多次被捕入狱,而且进行了18次绝食,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印度人民的斗争。甘地火化前,他的儿子用一把银锤敲碎了他的颅骨,认为这样甘地的灵魂就可以升天了。

光明磊落、择善固执的甘地,他能以革命家的冒险精神,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无理压迫;并在公元1869年,倡导“不合作运动”,率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又能以宗教家悲天悯人的胸怀,为印度全体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因之成为印度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圣雄。

《薄迦梵歌》是一部神学书。歌中女神薄迦梵是指印度民族从古迄今心目中所崇敬的梵天第一大神大黑天。《薄迦梵歌》记述距今4500多年前(约比炎黄时代早一些年),古印度时代的一段史迹。当时,在俱芦之野,印度两个兄弟部族之间,为争夺王位继承权,发生了一场大战。传说,大黑天以男相下世,名克利希娜,帮助般度王子,夺取了战争的胜利,维护了母系承传。《薄迦梵歌》是一部瑜伽功理功法书。

歌中记述克利希娜对般度王子的谆谆教诲:应如何确立大无畏精神以及如何修持的指导思想。他给王子系统讲解了灵魂不灭、与天相应、有为无求、中脉功法、再生功法等等。歌中表述的修行功法的理论基础和修持心要,成为印度瑜伽的起源,也是印度古宗教的起源、密宗密教功法的源头,现代瑜伽修持法的核心。“女神功”的指导思想、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的修行精神及中脉功法等等,均源于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