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为官50年
13149700000031

第31章 修身养性,完善自我(5)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父亲病逝,他闻讯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不待君命,舍军奔丧的做法是很不应该的。于是,湖南官绅也都附和这一说法,这使曾国藩处于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后来,曾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他特地登门拜访了左宗棠,并以“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请求左宗棠篆书,以表谦抑之意。

尽管二人性情不同,经常意见不和,但都是关于“国事兵略”之事,而不是私人的权力之争。曾国藩认为左宗棠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不遗余力地向清廷举荐左宗棠,这也显示出他大度待人的精神,他说左宗棠“深明将略,度越时贤”。因此,他的保举才使左宗棠能够一展抱负与胆识。曾国藩对左宗棠始终有赞扬、无贬词,甚至说:“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咸丰十年,曾国藩为杜绝王有龄分裂湘系的企图,在进至祁门以后,遂奏请咸丰皇帝将李元度调往皖南道,并派他率军三千进驻徽州。不久,李世贤攻克徽州,李元度没有逃往祁门大营,却败退至浙江开化,这表明李元度有倾向王有龄的迹象。而他不仅不闭门思过,竟然擅自向粮台索饷,并擅自回到了湖南。曾国藩悔恨交加,决心参劾李元度失徽州之罪,以申军纪。

曾国藩此举本无可厚非,但文武参佐却群起反对,指责曾国藩忘恩负义。李鸿章“乃率一幕人往争”,声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侍矣。”曾国藩闻此,非常气愤地对他说:“听君之便。”李鸿章便负气离开了祁门。后来,几经辗转波折,他又想回到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不计前嫌,大度能容,并且写信恳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曾国藩虚怀若谷、雅量大度,深深影响了他的同僚,李鸿章就深受他的影响,当有人指出他的错误时,他深深自责,并且会立即改过不吝。

纵横官场者,胸襟坦荡、大度宽容,这不仅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也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真诚相助,少树一些敌人。

9.天道酬勤,勤可成事

一个人无论其资质平庸还是聪颖,无论其家境贫寒还是富有,都不是影响一个人前途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天道酬勤,因此,人生要义,应该以勤为本,勤可养生,勤能补拙。

孔子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孟子将四体不勤之人视为不孝之辈。历代家训中有一个共同的重要内容,便是“勤训”。

曾国藩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勤者做起事来不懈怠、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因此,勤可生“敬”,即恭敬他人之意,“敬”则生“谦”,即小心恭敬之意。所以,曾国藩把“勤、敬、谦”相提并论。

曾国藩写过一篇“习劳而神钦”的文章,他说:“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他提到了勤不但可以兴家办事,还是一种养生之法。他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惰是恶行、疾病的根源。“勤者,逸之反也”,“勤,所以儆惰也”,“勤”可以克服懒惰。

一个人如果贪图安逸,不经常活动,抵抗力就会大大降低,就很容易生病。而勤劳却可以锻炼身体,减少疾病。勤劳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毅力,也可以使人获得放松,觉得愉快,所以曾国藩称勤是生动之气,惰是衰退之气。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贪图安逸,说明此人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意志。

宋代名臣真德秀这样说过:“莅事以勤。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为官者只有勤于政事,才能造福于民,若是懒惰懈怠,必然会使民受其弊。曾国藩说,居官应以“勤廉明恕”四字为本,其中“明”字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其余三字则由勤奋学习而致。

曾国藩曾经总结出为人、用兵、治家、居官的失败规律,他认为,这几方面的失败皆与“惰”有关。他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军事有骄气、惰气,皆败气也”;“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他认为导致居官失败的首要因素就是懒惰。他读完汪辉祖的《学治臆说》等书,非常佩服,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深切感触,他同意汪辉祖的观点,认为为官应以勤为首,要克制自己的惰性。

曾国藩认为,勤可正己,也可率人。吴汝纶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经常伴随曾国藩左右。后来,吴汝纶出任知州,曾国藩教诲他说,居官之法不外“勤慎”二字,“勤”字以亲理细事为先,可以减少疏失。而李鸿章却告诫吴汝纶说,为官不必亲理小事。曾李二人在此处的观点截然相反,吴汝纶比较二人的优长,觉得曾国藩说得更有道理,于是按照曾国藩说的去做,可是坚持了几天就有些受不了,亲理细事,劳心劳力,确实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因此,他更加佩服曾国藩。每当一位新官上任,曾国藩都以“勤”字相诫,朱品隆新任管带,曾国藩就告诫他说:“吾不仅愿将成一显宦,实愿该将做一好人。行己以‘勤’字为本,治军以爱民为本,自日日长进而不自觉也。”副将胡晖堂奉命统领湘前副右营时,曾国藩告诫他要认真整顿营务,从“勤廉”二字入手。

曾国藩认为,人生第一要义就是“勤”,它是修身、齐家、为官、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他把对“勤”字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勤奋,一切无不可为,不勤则会一事无成,还可能会引致灾祸。

在治学方面,他把勤放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把治学为人之道概括为八个字,即“八德”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后来他又把这一顺序作了一些改动,但是,“勤”依然列于首位。他认为,治学方面除“勤”之外别无他途,勤奋方能有恒,才能点点滴滴,坚持不懈。他勤奋读书的习惯即使在从军之后仍旧没有改变,他经常教导部下将士说:“‘勤’字之义,在于平日勤加训练,勤于治事,稍有余暇,则读书不辍。”他手写居官三箴,为“勤”字写了四句注脚:“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这四句话也是他一生勤奋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资质一般的人,但是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则妄矣。”意思是说,还没有下到功夫,就想求得效果,这种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天资一般的人若是能做到勤奋,就可以与天资好的人相抗衡。只要勤奋,以勤养身,持之以恒,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具备了远非仅靠天赋或聪明而能得到的某种地位、某种资源,以及某种能力或成就。

曾国藩对为学的要求十分严格,强调读书勤奋,平时决不能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曾国藩曾经这样告诫家人:“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处理。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敬。即令世运艰顿,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此乃一定之理,愿吾弟及吾儿侄等听之省之。”除了做到勤之外,他还反复告诫他的子弟,为学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因为知识积累得多了,自然就能融会贯通。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曾家近百年未出现高官显宦,曾国藩的天资也非绝顶聪明,但是靠着自己不断地勤奋努力,他取得了很大的功勋,可以说,他一生的成就全是“勤”字所致,这不仅与曾家勤俭的家风有关,更重要的是曾国藩自身修养的结果。

在曾国藩统领湘淮两军时,他还主管江南数省军政,他的公务非常繁忙,但是在那样繁重的工作中,他仍然可以挤出时间来看书,仍然坚持每天读书写字。奏牍、书信、家书、批文、日记,几乎都是他亲手所写或删定,他写的家书可能是古往今来最多的。自从向倭仁学习写日记后,他记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去世前,且几乎从未中断过。他的日记也有几种,仅留传下来的就有一百万字之多,他所写的奏章、批牍更加不可胜数。在去世前的一年中,他作诗数首,文章十多篇,有很多精辟见解,是传世不朽的佳作。

曾国藩认为,勤是慢慢养成,并且要一直坚持下去。他的一生贯彻一个勤字,晚年几乎双目失明时,仍手不辍书,当他已经成就大事后,仍期望自己成为“立言之人”,并为此而努力不懈,直到病逝。

通过对历史的仔细研究,曾国藩认识到,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应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而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末世,曾国藩把自己比作扶危救难的英雄,他认为只有勤奋才可能完成平定天下的志向,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

为了实现平定天下的宏图大志,曾国藩劳心劳力,以一“勤”字终其身。每当出现不勤奋的时候,他也会深刻反省,并且痛加改过,因此,他经常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自责。从曾国藩一生做事风格可知,“勤”字是他成功的主要秘诀。

曾国藩认为勤奋没有极限,也可以积少成多,不仅可以鼓励士气,还可以振作精神。他说,办事之道,以五到为要,这“五到”为: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者,如做吏则亲验命盗案,亲巡乡里,治军则亲巡营垒,亲探贼地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眼到者,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牍也;手到者,于人之长短,事之关键,随笔写记,以备遗忘也;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嘱也。后来曾国藩又总结出了“三勤”。这“五到”、“三勤”是曾国藩对勤字的深刻体验,也是他居官从政中的办事风格。能够做到“五到”、“三勤”并不容易,除非有强大的毅力和坚定的志向,否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在治家教子上,曾国藩更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勤”字。他在信中曾对儿子纪泽说:“我们大清朝世代圣主相承,一直都是寅正时就起床,至今二百年未改。我们家从高祖、曾祖时就代代早起,我曾见过曾祖父竟希公、祖父星冈公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寒冷的冬天起床后约一个时辰,才看到天亮。我的父亲竹亭公也是天刚黎明就起床,有事时则不到黎明就起床,而且每天夜里都必定要起来查看一二次不等。这是你们都曾亲眼看见过的。我近来也是黎明就起床,想努力继承先人的家风。你既然已经年过二十,并且业已娶妻成家,就应当以早起床为第一要务。不但要自己身体力行,同时还要教导新媳妇身体力行。”在曾国藩的传世作品中,家书的影响最大,其中包括了修身、处世、齐家、治国等多方面的智慧,但最核心的是一个“勤”字。

勤能够弥补先天的许多不足,使人增长知识,广博见识,积累经验。曾国藩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百种弊病皆从懒生”,这些都是他亲身体验的结果,也是他人生智慧的总结。

10.积极进取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道:“凡人做一事,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想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平生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做到“恒久”,曾国藩提出“天道忌巧”,意思是说,只要能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曾经引用理学大师倭仁的话说:“没有间歇是最难做到了,就是圣人那么伟大纯正也从不停止进取。颜回三个月没违师命,这一点很不容易学。像日月那么至高至洁,也并非所有圣贤都能企及的。”

曾国藩出身于一个处于统治阶级下层的中小地主家庭,因此,他的救世人生哲学观非常突出,这也是他“苟能立志,何事不可为”的思想的核心。曾国藩一生以“敬德修业”四个字来不断勉励自己,督促自己去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去做事,以求取每一次进步,当然,这四个字也是曾国藩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