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关办事有心计
13149100000083

第83章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人们常常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办事过程中,如果机会来了不好好抓住,轻易错过,反过来就可能使自己受到损失。

《史记·春申君列传》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代,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礼贤下士,很有威望。黄歇身为世家子弟,足智多谋,能文善武,故深受楚国国君器重,曾经长期担任楚国令尹一职,掌握着楚国的军政大权。

在黄歇掌权期间,他手下有个叫做朱英的门客,劝他及早把另外一个实力派人物李园除掉。朱英认为,李园为人心狠手辣,如果春申君不及早动手,可能反被他杀害。但是春申君认为李园没有明显的劣迹,而且是楚国王妃的亲戚,因此犹豫不决,迟迟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后来,春申君果然被李园派来的刺客杀死。

太史公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遇事犹豫不决,贻误了时机,到头来只会让自己承受恶果。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像春申君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袁绍出身豪门,聚集了大批的战将谋士,兵强马壮,拥有极有利的形势。然而袁绍却有一个极大的毛病,那就是优柔寡断,多谋少决。他在官渡之战中以众击寡,却为曹操所败,根源也在这里。其实袁绍的结局早在人们预料之中,通过他对刘备的表现就能看出端倪。

在白马之战中,当袁绍听说手下大将颜良被一位赤脸长须、手持大刀的勇将斩杀以后勃然大怒,他的谋士沮授也建议他除去刘备。

于是袁绍指着刘备说道:“你的兄弟杀了我手下大将,你跟他一伙的,对这件事情肯定早有预谋,我留着你有什么用?”就让手下士兵把刘备推出去斩首。

刘备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天下相貌一样的人有很多,难道说赤脸长须的人都是关羽吗?您为什么不弄清楚呢?”

袁绍听了刘备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立即改变了主意,反过头来责怪沮授说:“我要是误听了你的话,那就差点儿杀错好人了。”于是仍然请刘备坐在营帐中,一起商量如何为颜良报仇。

过了一段时间,袁绍的手下郭图、审配又进来向袁绍禀报,说关羽把袁绍的另外一员大将文丑也给杀了,请求袁绍把刘备杀了,而刘备还装作不知道。

因为一连损失了手下两员猛将,袁绍怒火中烧,大骂刘备说:“大耳贼,怎么敢如此对我?”于是再次喝令手下把刘备推出去砍头。

刘备再次辩解说:“曹操一向忌恨我刘备,现在他知道我在您这里,担心我帮助您对付他,就故意派我的兄弟杀了您的两位将军。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肯定会很生气,势必会杀了我解恨。这是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目的就是借您的手除掉我,希望您能够多多考虑一下。”

袁绍听了刘备的话,反过来把郭图和审配等人训斥了一番,说道:“刘备的话非常有道理,你们这些人差点儿让我失去了应有的英明而杀害了贤士。”

袁绍两次想杀刘备,都因为刘备的一番话而放弃了。刘备固然机敏,但袁绍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的性格特点却更为突出,这也为他官渡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良机,就应该当机立断,迅速出击,否则不仅机会一旦错过就来不及,你还会受到不必损失。

过马路的时候当然需要“一停、二看、三通过”,但是在办事的时候过于这样就不好了。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缺乏应有的勇气和魄力,是很难把事情办好的。相反,只有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决策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在20世纪70年代,整个世界的经济状况都很不乐观。香港经济也出现了大萧条,社会购买力大幅下降,很多产品都积压在仓库和商店里。为了回笼资金、促进销售,大部分厂家纷纷降价。有一家生产领带的公司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面对眼前的情况,这家公司的选择只有两个,其一是跟随潮流,降价销售,牺牲一部分利润来保住市场的占有率。当然,这样做的潜在隐患就是,让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

还有一条路,那就是保持原价不变,宁肯丢掉部分市场,也要保住产品的金字招牌。

这家公司权衡再三,决定走后一条路。当然公司并没有消极防守。它利用市场疲软的机会,廉价租来各大百货公司的柜台,派专人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利用竞争对手进货少、品种不全的时机,提高自己产品的花色品种和质量。

危机过后,这家领带公司的产品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质量可靠的品牌象征,市场份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扩大了很多。

这个能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正确决断的公司就是金利来,如今在领带行业已经是响当当的品牌了。

在办事的过程中,迅速果断地做出反应,才可能把握时机,获取成功。当然,果断不是草率和鲁莽,而是对事物经过综合判断所作出的正确反应,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黄歇和袁绍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金利来公司也用其成功提醒我们:办事要果断,否则反受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