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小乘佛教
13111600000023

第23章 《俱舍论》及《成实论》(1)

§§§第一节 世亲菩萨与《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理论,在阿毗达磨论典中,可谓最富哲学性与分析性。作者名世亲,梵名音译婆薮槃豆、筏苏槃豆、筏苏畔徒、波薮槃头、婆修槃豆。又作天亲。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有宗)创始人之一。公元4—5世纪顷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人,乃国师婆罗门尸迦第二子。与其兄无著初于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出家,无著直入大乘,世亲欲入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国,为众讲“毗婆沙”,因为《阿毗昙心论》、《阿毗昙心经》、《杂阿毗昙心论》除了《杂阿毗昙心论》最后加上一品做为补充外,上述三论之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教理细节上彼此有所不同和发展。虽然《杂阿毗昙心论》之教理系统理贯,阐释亦精,然其系统仿照《阿毗昙心论》,其安排亦未臻完善。为去其缺点,世亲造了系统完整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计六百颂,而且加了注释。据说世亲初抨击大乘佛教,谓大乘佛教非佛说。后无著以方便开示,始悟大乘之理,转而信奉、弘扬大乘。其论著与注释之典籍甚多,奠定了大乘佛教瑜伽学派之基础。重要著作有《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十地经论》十二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广百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等四十多种。然而,并不因为世亲改宗大乘而使《阿毗达磨俱舍论》失色,相反,《俱舍论》在印度原有“聪明论”之称,系世亲早期半生精力所聚之学,虽然后来将世亲之《俱舍论》与“唯识”分为大小乘二系,一生中的两个阶段;但就世亲而言世亲,不论从任何角度,欲了解整个世亲的思想,则重唯识者亦必须重《俱舍》不可;重《俱舍》者,当然亦必须要重其后期的唯识不可。欲了解后期的唯识,亦必须从早期的《俱舍》下手不可。故古德有“唯识三年”、“《俱舍》八年”的名训。由此可知《俱舍论》在整个佛学上的重要,藏传佛教将《俱舍论》列为一个扎巴到格西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

关于世亲,另据现代学者之考证,著《俱舍论》之世亲与无著之弟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称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之论师(称古世亲)。历来将一人混同之原因,系因真谛大师所译《婆薮槃豆传》之记载,该书以两人为一人,其中间部分主要为新世亲之资料,前后部分则为古世亲之资料。古世亲即富娄沙富罗城尸迦之子、无著之弟,出家后初学一切有部之学,后转习大乘,其年代应在公元320—380年间。新世亲之出生地不详,曾以佛陀蜜多罗为师,属于说一切有部,然后又倾向经部;据传说,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罗帙底也礼遇。其年代约在公元400—480年间。《阿毗达磨俱舍论》、《七十真实论》等均为新世亲所造。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内容共分为:界、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定、破我等九品,古来为了记忆起见,有所谓“界二根五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的偈颂。《俱舍论》的构成,首由现实世界的分析,综合出发,阐明了诸法的本体和作用,这就是界品和根品的主要内容。其次的世间品和世品、随眠品,则说明了迷界的果、因、缘等三部门。迷界的世界分为生类的世界(有情世界)和不含生类的物理世界(器世间)二类。此中器世间心经:成、住、坏、空等四劫而循环;生类世界必依生、本、死、中等四有而存在,同时更认为它必经十二因缘轮回转生,为迷界的业,行业分为身、语、意三业。此中,身业与语业露于表面故,故叫表业。对此意业覆藏于内心故,叫做无表业。为迷界的随眠,就是所谓的烦恼或惑,这大别为根本烦恼和枝末烦恼。此中迷于四谛理的叫做见惑,迷于感觉对象的事界叫做思惑(又叫修惑)。思惑虽以贫、慎、痴、慢等根本烦恼为体,但不管迷的见惑也好,迷的思惑也好,都把它配以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说明之。

贤圣品、智品、定品是阐明修行与悟证的果、因、缘的部门。其中贤圣是关系修行的二种阶梯,此中贤圣有三贤及四善根二类,圣位有有学、无学二类。无学位就是阿罗汉果,为佛弟子最高的阶位。但能得此果的因,非智莫亦故,智复分为:有漏智与无漏智二类。有漏智共有:生得、闻、思、修等四闻;无漏慧共有:法智(断迷于欲界四谛理的智慧)、类智(断迷于色界、无色界之同类惑,相似法智故叫类智)二类。能发生无漏智的原因,无非是定(心一境性)故,又把它分为生得定和修得定二类。可见定为修行阶梯的助“缘”了。

最后的破我品是站在佛教的无我立场,针对外道及异执之有我邪见而发的。要之,《俱舍论》以存在论为出发点,渐次进入伦理论以至宗教的实践,即:首指出规定我人一切存在的行为(业),然后再进一步地探究行为的根源——心作用。更将最高的人格完成——善置于阿罗汉,而认为善的实现,必须体得无我的宗教生活。可见《俱舍论》首尾一贯,理路井然,有着严密的组织了。其组织如下表:

《俱舍论》之能成为佛学的基础理论,而至今研究不绝,其理由固然是起因于它对问题的赅备与整饬的美妙,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哲学上有许多的贡献,即把一切万有以五位七十五法事归类。这在在论门的界品和根品中阐述甚详。五位法就是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等五法。《俱舍论》就是以此五种范畴,统辖了一切万有的存在。“法”是梵语“达磨”或“达摩”的意译。达磨的本义是轨持,所谓轨就是轨生物解,所谓持是任持自性。这就是说,每一事物保持它特有的性质和形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一看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温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看便生起对水的了解。俄典中的“一切法”或“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者“宇宙万有”的意思。轨生物解是说有一定的规范,可以使人产生认识。任持自性是任载摄持自身的特征或质的规定性。这就是说明,作为“法”有两方面的规定,即:自有特性和能为轨范而使人理解。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大是小,是真是假,是事是理,有形无形,无不各自具有特定的自性,恒常不变,并由此能为轨范,使人产生理解和悟解。

但应当指出,“法”是单纯的,并非由更细微的异性单位所合成,如眼根,是由若干相同的眼根极微或分子合成。其他任何一法,都是由一群同性的极微或分子所合成。这就是说,“法”通常不相当于现象,而是相当于组成现象的分子,只是因为人们日常所见的就是感官的对象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法”就是现象。

五位法中,色法是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心法是指六意的识体,即精神活动的主体,也称为“心王”,是对于心所而言,为心所所依。心所有法也称心所、心所法、心数,是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因为依心而起,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即为心所有,故名心所。佛学论述心分为二部分:一是讲心自身的部分,称为识;一是讲心在发生作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有心法与心所法之分。心不相应行法,也称不相应行法,略称不相应法。心所法亦可称为相应行法,是与心相应,即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的。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法,也不属于心法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故称为心不相应或不相立。此法为五蕴中行蕴所摄,故名行,合称心不相应行法。它与色法也是不相应的。最后是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指非由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前四种法通称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所作为,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就是说五类法可以概括为二大类,将千差万别的宇宙诸法,分别为有为和无为二种。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从有无造作的角度,把宇宙万有分为二类。

《俱舍论》的五位法,以色法领先,强调了色法引起心法。以后大乘的五位法,以心法领先,将色法排在了心法、心所法之后,强调色法不能独立生起,是前二法的变现,表现出大小乘佛教哲学思想的一种差异;同时《大乘百法明门论》亦为世亲所造,亦可看出世亲的思想由小乘向大乘的过渡。《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如下:

(一)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

(二)心法一:心王(摄六识);

(三)心所法四十六,计六位:

1大地法有十种: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

2大善地法有十种: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

3大烦恼地法有六种:痴、放逸、懈怠、不信、昏忱、棹举,

4不大善地法有二种:无惭、无愧,

5小烦恼地法有十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

6不定地法有八种: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

(四)不相应行法十四种: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

(五)无为法三种:虚空无灭、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五位的分类,早见于《品类足论》中,而且起源甚古。原始佛教一般都将有为法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来总括,但《俱舍论》却把它摄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等四位中,以表无常的有为世界,而于第五位摄取无为法,那么五蕴与四位之关系究竟如何呢?前者的色与后者的色,在大体上是相同的,而前者的识亦相当于后者的心。只是受想行三蕴与心所和不相应行二位的配合,盖受想行三蕴统为心作用,但行蕴却包含着非普通心作用的东西。此三蕴的顺序无非是暗示人的心理过程,所以在行蕴的概念中,必须把非心作用的成分别立为不相应行。故其余的受想二蕴摄入心所了,如此将五蕴中含有暧昧概念的成分清除后,从新使其脱胎成为论理哲学,这就是《俱舍论》创制五位法的意义及进步发展。总之,五位法的分类,为说一切有部适应时代的创见,是原始佛教发展到部派佛教思想的特征。

《俱舍论》作为《大毗婆沙论》之纲要书,乃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汉译本有:一为陈天嘉四年(563)真谛所译之《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对之,唐永徽二年(651)玄奘所译之《俱舍论》三十卷为《新俱舍》,两本均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九册。该论典在印度、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在中国,《俱舍论》译出之后,即取代前此之毗昙宗,而成为隋唐佛教十三宗之一的俱舍宗。日本在奈良时代传入《俱舍论》而成立俱舍宗之一派,且以《俱舍论》为基础之研究学传统延续至现代。在印度及中国西藏,亦盛行研究,梵本已于西藏发现,西藏译本除此之外,犹保存有满增、寂天、陈那等之注释。汉译有安慧《俱舍论实义疏》之残本五卷,敦煌本有此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真谛注《旧俱舍疏》十六卷,《义疏》五十三卷已逸失;有普光之《俱舍论记》三十卷及法宝之《俱舍论疏》三十卷,注释玄奘之译本,向被视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籍。另外圆辉之《俱舍论颂疏》三十卷亦受珍视,此疏省略争论部分,简明地解释有部教理,故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