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浅析
13109600000017

第17章 坐禅品第五

释品题:这一品是记述六祖慧能大师为听法的大众开示修禅定是不在看心、看静和不动上修行的道理,故以“坐禅”为品题。《悟性论》云:“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若了解其意,禅就不限于默然静坐,而行住坐卧皆是禅定。永嘉《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会用功的人,不仅限于静坐时才用功,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海水一滴》亦云:“坐禅虽标三业不动。然一切处心不动,则语默动静无往不禅。若谓坐是禅,而其他非禅,则是非祖师门中正禅。”

经文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①,元不著心,亦不著净②,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象,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③。善知识!若修不动者④。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注释

①坐禅: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梵语禅那之略称,意译静虑。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各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亦采用之。释迦牟尼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逾波罗树下七天、目真邻陀树下七天、罗阇恒那树下七天端坐思维,是乃佛教坐禅之始。据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载:出家法系以坐禅为第一。佛教大小二乘皆修习坐禅,其类别有作数息、不净、慈心、因缘、念佛、四无量等种种之禅法,因而产生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多种三昧。我国自菩提达摩东渡之后,禅宗渐兴,专以修禅为悟道要法,将禅与三昧,广称为禅法。僧叡、慧远、智者等诸师皆劝人坐禅。根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所载,坐禅之规仪有当随时、当得安床、当得端坐、当得闲处、当得善知识、当得好善檀越、当有善意、当有善药、当能服药、当得善助等诸事。智者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特立具缘、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等十种,以阐说修习止观之法则。其中,具缘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何欲指呵责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盖指弃绝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等五盖;调和指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方便指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关于坐禅之方法,禅宗诸清规中多有详细之规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谓坐禅应息心静虑,节制饮食,于闲静处结跏趺坐,或半结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使二与肩、鼻与脐相对,舌抵上腭,唇齿是相著,两目微微张开,并说坐禅而致疾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智者大师于《六妙法门》一书中,谓坐禅时可能生起烦恼障、业障及报障等三种障,并且说明对治各障之法。日本《永平清规》之办道法提出黄昏(日没后)、后夜(午前二时)、早晨(早餐后)、哺食(昼食后)之四时坐禅法。或省略后夜坐禅,而称为三时坐禅。盖坐禅从精神、身体、医学等方面观之,皆甚受重视;高僧在坐禅中之脑波与熟睡相同,然却不等于睡眠是其特征。②元不著心,亦不著净:此句中之“著”,他本皆作“看”。此两句乃是针对神秀的禅法而进行批判。坐禅原是不著于心,也不需要著于清净。若著住到心上,就有两个心,这就成了妄心,应知心本来是幻化不实,不是真心,就不应著住于它;若著住到净上,就有两个净。敦煌写本《神会语录》谓:“问何不看?答看即是妄。无妄即无看。问何不看净?答无垢即无净,净亦是相,是以不看。”具体说在修禅的过程中既不观想“心”,亦不观想“净”。③净缚:净相是妄,故被净所缚。④修不动:正观法相,心不动摇之状态。不是坐在那儿不动,而是在动中修不动,在日用中不动。见一切人时,不要看人的是非,分别他人的善恶,尽找人的过错,这便是“自性不动”。若在禅坐中,据《达摩多罗禅经》卷下所说,为五阴观所生三昧之一。对五阴,观察具足法相而得增上厌离之意,坚固精进,不可动转,其中不可动转即不动三昧。提示看即是观,观看是幻智作用,既起幻智作用,当然就不是自性本体,所以说看即是妄。假手幻智而住心看净,是楞伽宗的顿渐门。顿渐门之不取看心看净,嫌其心有住又立净相,只是以幻妄易幻妄,并不曾直达心源。只要是自证自见真如自性的人,自有其动静一如真不动在,用不着那些前门拒狼后门迎虎式的功夫。

禅门不取一定的外相,行、住、空、卧皆可参禅。故以顿宗立场言:静亦定,动亦定;坐也禅,行也禅;四威仪中,无不定时,这才是真正禅定。禅学末流之弊,杂乱者多而深入者少(衢途跬步本非习禅),议论者多而体验者少(高谈戏论在门墙外),思考者多直参者少(思知虑得不是家珍),明理者多而见性者少(见性经验始能入佛)。虽然有“见性经验”,而成佛者犹少,何以故?见性之谓悟,悟者一定是顿悟,故“见性经验”决不是“积累经验”;无论顿门禅、渐门禅,无不然也。此“见性经验”一旦显现,在初习禅者往往因此一见而自满自骄,自以为即已成佛。狂心不歇,早已离自性远矣,此“见性经验”亦遂一现而不复再现。哪得是禅?哪得成佛?到此时节,要在“悟了犹如未悟时”,照常密参,务使此“见性经验”重复显现,由断断续续而进浑然一片恒续不断,每日二十四小时中,永在“前念不生后念不灭”的“真如自性”朗现世界,此即所谓“悟后勤修”功在“保任”者也。能如是,始可以言“禅”,始可以“不退转”,始可言“见性成佛”。禅学重视“内在经验”,即是“自心内证”的“见性经验”。一部《坛经》,只是六祖自己“见性经验”的述演心传。何为“见性经验”?在哲学上或心理学分析上有一个“神秘经验”的名词,凡一切宗教,所可能有的而奇特的“宗教经验”,就统属于此“神秘经验”,“见性经验”亦就是西方哲学所谓“宗教经验”。但宗下对此“宗教经验”更有二种不同的分析:一者是一般共同的“宗教经验”,只要是宗教热忱执著的人,就有一种神秘经验,见人所不能见,闻人所不能闻,为任何宗教所共有,是有相而有所得的。例如:基督教之见耶稣复活,佛教净土宗之见西方三圣,就是一种经验。二者是殊胜不共的“见性经验”,唯此才是禅的经验,为佛教以外的各宗教所皆无而真正不可思议的神秘经验,是无相而无所得的,是宗下一种自己“绝对真心——自觉圣智”的内证经验。这两种,虽同是宗教经验,而且同属于神秘经验,但安立了再分析的两个术语后,就能格外使行者学人明辨无误了。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①。《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脆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注释

①外离相即禅……“禅定”:外边离外一切相,称之为“禅”;而心里不乱,称之为定;外有禅而内有定,就达到了禅修的目的,即能豁然贯通,明白自己的本心,了知本来的自性原是清净的,就开悟了。提示坐禅,往往被人误会为跏趺坐才是;读了这品之后,始知并不如是。在外境上不攀缘,不著相,不加思量分别就叫“坐”,那么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一切时,一切处,皆是自在坐禅而无有障碍了。用《大般涅槃经》的话来说:“禅有浅深,阶级殊等。”坐禅有小乘坐禅与大乘坐禅之别:小乘坐禅著相,大乘坐禅真如自在。祖师禅之坐禅观为大乘最上乘者,行、住、坐、卧皆合禅定,不一定坐,不一定不坐,跑香尤为扬州高旻寺的独特禅风。近人习禅行者,忘了维摩诘之诃舍利弗,忘了南岳怀让磨砖打车的教训,更忘了《坛经》所言,皆以为“禅只在坐,坐就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