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全国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之一,因而对其他各国产生了吸引力,亚非很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商人和学问僧潮涌而来。唐朝是一个繁荣、开放的王朝,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聚集了全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种。在这些人种中,阿拉伯旅行者是其中比较活跃的一批人。他们穿越漫漫黄沙,骑着骆驼,弹着竖琴,在乐声中款款而来,风尘仆仆的倦容掩不住对大唐文化的神往之情,其中最为特别的是黑皮肤的人。
出土于唐代裴氏小娘子墓中的黑人陶俑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唐朝时来到中国的黑人的直观形象:皮肤墨黑,头发卷曲,脸扁平、鼻梁平坦,鼻翼宽大,厚厚的嘴唇,白色的眼睛。据说这座陶俑被称为“昆仑奴”。为什么以“昆仑”命名?他来自何方?如何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命运又如何呢?人们迷惑的目光一直纠缠着这座陶俑。
为何以昆仑命名
一种说法认为,“昆仑奴”是和“昆仑国”联系在一起的。“昆仑奴”来自于昆仑国,而昆仑国又在何方呢?一位法国的汉学家曾对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关于“昆仑国”的记述进行了统计,计有:广西附近的昆仑关;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南海附近的昆仑国;非洲东岸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等地。众说纷纭,“昆仑奴”的故乡“昆仑国”到底在哪里呢?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地理图志的验证,“昆仑”既不是指中国古代西域昆仑山下的“昆仑国”,也不是指今广西、福建等地的昆仑山,而是外国语的译名或译音,它应该是指南海诸地的“昆仑”,或指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等若干地区的代称。究竟包括哪些地名,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昆仑”一词是用来形容黑色或近黑的东西,所以黑人也被称为“昆仑”。在隋代就有一种黑紫色的酒叫做“昆仑觚”;茄子近黑色,便有了“昆仑紫瓜”的外号;当然也有用来形容人的皮肤呈黑色的,如魏晋南时期晋代孝武李太后皮肤有点黑,当时的人们就称她为“昆仑”。
来自何方
不管“昆仑奴”来自何方,他们因何得名,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唐代时确实有非洲黑人生活在中国。除上面介绍的出土黑人陶俑外,唐代诗歌、典籍里也有关于黑人的描述,如杜甫有诗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里的乌鬼就是指黑人。张祜有一首《昆仑儿》的诗描写得更为详细:“昆仑家住海洲中,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不绵裘。”
这些非洲黑人是如何辗转来到中国的呢?学者们经过多方查证研究得出初步结论:非洲黑人是经阿拉伯人贩卖到中国来的。关于具体的输入路线有两种看法,一种说法是,阿拉伯人到非洲将黑人掠到阿拉伯人的家乡,从陆路丝绸之路再转运到中国;另一种说法是,阿拉伯人把黑人骗到西亚,再从海上卖到南海诸国,然后由南海诸国转送唐朝。唐朝时阿拉伯人在中西交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仅在公元651~798年间,唐朝与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国的称呼)通使就达36次之多,大批的大食商人来到中国,在带来了西亚一带的物品和文化的同时,又把唐代先进的文化大量输入到中亚、西亚,“昆仑奴”也是由精明的阿拉伯人带到中国来的。
他乡境遇
“昆仑奴”在中国的境遇又如何呢?既然被称为“奴”,黑人在唐朝肯定是奴隶的身份。这从杜甫的诗中就能体会到,《太平御览》中还记述了一个“昆仑奴”凭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帮助主人与心爱的女子相会,终于促成了一桩美满姻缘的故事。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时虽然昆仑奴的身份是奴隶,但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歧视,更没有像在西方殖民者手中那样,受到毫无人性的迫害。至于昆仑奴真实的境遇如何,还是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