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佳辞妙对(中华美德)
13069800000015

第15章 童颖妙联(4)

唯有公……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太守二千石,唯有公……--蔡锷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护国军将领。

他十二岁时,邀六七个同学在邵阳城墙上放风筝,不巧,风筝线断,落进了太守府花园。他领头闯进太守花园讨风筝,恰逢太守散步走来,问清原由,即要蔡锷对对子。对得上,就叫人把风筝归还于他。太守念出上联,蔡锷灵机一动,念出了一句没尾巴下联。太守追问下文。蔡锷答道:“你若还我风筝,就对个‘廉’字;你如果不把风筝还给我,就只好对个‘贪’字了。”太守一听,忙叫人把风筝还给蔡锷。

下联构思乖巧,把太守将住了,一个“廉”,一个“贪”,皆引而不发,准备见机行事,极妙。

比目鱼独角兽;比目鱼。

--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幼年时,在“三味书屋”读书。一次对课,寿镜吾先生出上联,让众童对,有的对“双头蛇”,有的对“三脚蟾”,也有的对“六耳猴”,先生皆不中意。此时,鲁迅念出下联对句,先生拍案叫绝。

“比”对“独”,虽都不是数目字,但皆含数目之义。“独角兽”是麒麟,属天廷祥物;“比目鱼”则是海中珍品。珠联璧合,绝纱无双。

“穿心店”与“吊脚楼”

两头是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刘师亮刘师亮(1876-1939),别号谐庐主人,四川内江人。曾在成都创办《师亮随刊》,以讽刺联文著称。

相传,刘师亮十五岁时,在一家黄糕铺打杂。镇上有一家茶馆,馆内的王先生,是个满腹文墨,而又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刘师亮想拜他为师,王先生即出对考他,三天之内对出下联,收他为学生。经过三天苦思,刘师亮对成此巧联。

对题难就难在“穿心店”,坐落奇特。而且“头”与“心”,都属人身的两个部位。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下联对得也极妙。“吊脚楼”就不一般,“面”与“脚”恰恰也是人体的两个部位。短短七字联,耐人寻味修身濯足;修身。

--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芝,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工书诗词、撰联。

年,八岁的毛润芝在南岸私塾上学。一天,私塾邹先生因事外出,嘱学生背书。但是,邹先生回馆一看,却见毛润芝和几个孩子在塘中戏水。邹先生好生烦恼,把毛润芝等叫到跟前,指着他们的泥巴脚丫子,念出上句让他们对,对得好,可免于打板子。毛润芝灵机一动,脱口对出了下联。邹先生听了,不禁暗暗点头赞叹。

“濯足”,即洗脚。下联以“修身”相对,就比对作“梳头”、“刷牙”等另高一筹。“修身”不仅巧在对仗方面,以双平对“濯足”的双仄,而且语含双关,既有讲究衣容整洁之意,又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之涵。

立马昆仑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列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在天津读中学时,有位同学要东渡日本留学,周恩来题赠此联。全联仅八个字,气势磅礴,语出非凡,字里行间表现出未来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壮志豪情。

折桂步蟾宫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

蟾宫:即月宫。“蟾宫折桂”为故称,喻指科举及第,金榜题名。

一次,私塾先生责备学生偷吃了和尚庙里的桃子,口拈一联,让学生们对句,对得上则免罚。郭沫若才思敏捷,即刻对出了下联。先生一听,转怒为喜,喜的是,学生竟有如此远大志向。

下联巧在避开先生的对题,不正面回答,居然把眼光放远,立志“他年折桂步蟾宫”。后边的“必定有我”,语带双关,兼答上联。全联属对工巧,浑然成趣。

遇“节”过“时”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松原有籽,过时尽是干包。

--郭沫若是年中秋,郭沫若把家里给老师买贺礼的钱买了书。往年郭家从不失礼,今年老师不见礼物,出上联问郭沫若。郭沫若听出老师那联中之意,巧妙地以解释的口吻对了下联。

上联“节”意在双关,既指竹节,又指中秋节。老师上联问得巧,郭沫若下联对得妙。妙在以掉了籽的干松包作比,以对句讨得老师欢心。

钓鱼打虎钓鱼;打虎。

--郭沫若据《郭沫若文集》十卷《批评与梦》文载:郭沫若六岁时,私塾先生钓鱼回来,在纸背上写下“钓鱼”二字,让学生们对。当时,郭沫若刚刚看过《杨香打虎》木偶戏,开口对出了下联。私塾先生一听,拍案称妙“钓鱼”在水,“打虎”在山。对句比出句强,这是一般对联之要求。假如私塾先生的出句是“打虎”;郭沫若对作“钓鱼”,就不能叫好称妙了,理由就是对句比出句弱。俗话说是压不住。出句如果是“打虎”,对句若对“擒龙”就对得上了。

鸟鸣春鸡唱晓;鸟鸣春。

--冰心冰心(1900-1999),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冰心文集》、《冰心诗集》、《冰心散文集》等。

《冰心文集·我的童年》载:冰心幼年时,一次,老师出上句命对,冰心对了下联。字字工巧合律,清新别致,富阴柔之美。

蝶翻风鸠唤雨;蝶翻风。

--石凌鹤石凌鹤,1906年生,江西乐平县人。曾任江西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局长等职。当代楹联家。

九岁时,祖父一次出上句试其才思,遂对下句。祖父不禁点头称妙。妙在“鸠唤雨”有声、“蝶翻风”有影,声形兼备,悦耳赏心鸡犬行羊马走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

--牧童从前,几个秀才野外赏景。在一片灰路上,偶见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以此得一对句。众秀才一听,竟相称妙。可是,谁也无法能对下联。正在此时,路旁一个牧童念出了对句,众秀才开始不解,后来,都情不自禁地笑了。

原来,下联将羊马粪,比作了“松子”、“核桃”。虽有几分俗气,但与上联“梅花”、“竹叶”相对,倒也新颖、有趣。

春夏秋冬转不穷东南西北定而止;春夏秋冬转不穷。

--吉人吉人,不详。

他七岁时,背诵《三字经》行如流水。旁听者出上句让他对,随即对出下句,成此联。

四方既“定”则不动了。四季不然,一年一“转”,转个没完没了。同是四季对四方,构思另辟蹊径,不落俗套。童子为对,更让人称道。

青砖白瓦玉殿金宫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栋,俨浮玉殿金宫。

--黄策行黄策行(生平不详),广东郁南县连滩珠冈村人。15岁时,私塾先生出句考他,他对答如流。被乡人誉为“神童”。

上下句虽都嵌入六种颜色,但下句尤佳。以雅对俗,更显下句庄丽典雅了,难得妙句显姓扬名藏形匿影;显姓扬名。

--童子有一童子与伙伴捉迷藏,先生见童子蒙着眼睛,乱摸乱抓的样子,不禁笑吟上联,童子随口对了下联。

“形”、“影”不离,“姓”、“名”相连。对仗精工,天衣无缝。

妙对祖父联水少沙当露;山高嵩则名。

--曾守善曾守善先生少年时发蒙于其祖父,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十一岁时,祖父出上句,曾守善略思片刻对出下联,令在场之叔伯瞠目惊喜。

水少为沙,水落沙露;山高为嵩,有仙则名。联语拆拼字贴切,对仗工巧,甚为难得。

绿眉豆叶红指甲花绿眉豆叶;红指甲花。

--梁石小时候,一到指甲花盛开的时节,妈妈总要给我们姊妹们包红指甲。傍晚时分,妈妈先把掐来的指甲花掺上白矾在碗里捣成花泥,再将花泥分别堆在指甲上,然后用摘来的眉豆叶子一一包好,最后用麻捻子缠紧。待睡上一夜,第二天早晨解开眉豆叶子(有的自行脱落),指甲就染红了。有一天,吃过晚饭后,我们几个孩子正凑在煤油灯前包红指甲,在村里学堂教书的耿芳姐姐来我家串门。她帮妈妈给我们包着红指甲,念出了上句让我们对。我想了想,手里掰起指甲花花瓣,对出了下联。耿芳姐姐高兴极了,抱起我来冲着妈妈夸我对得好。

“红”、“绿”颜色相对,“指甲花”与“眉豆叶”植物相对,而且对仗工丽,字字贴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对子,印象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