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佳辞妙对(中华美德)
13069800000014

第14章 童颖妙联(3)

--(清)宋湘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嘉庆进士,官至湖北督粮道。

一次,赴乡试,他走在考生最后。门吏见他年幼,即出句戏弄他。他不甘示弱地对出下联。

联语巧在借喻得当,形象具体。上联“粗在后”言指宋湘殿后。下联则反其意,以“秕先行”,说不成熟劣子在先。寓意深刻。

圆圆谷雨点点清明磨圆、斗方、月圆圆,圆圆谷雨;秤直、钩曲、星点点,点点清明。

--(清)宋湘幼年宋湘,才学过人。一日,宋湘与几个童子结伴郊游。骄阳似火,倒觉口渴,他们便到一家农户讨水喝。农户家走来一先生,见是几个童子,笑着对宋湘一伙说:“我出个对子你们对,若对得上,不但请你们喝茶,还要摘树上的果子给你们吃。”随即那先生口出上联。几个童子大眼瞅小眼,目光不约而同聚到宋湘脸上。因为他们都知道数宋湘聪明、能诗善对。宋湘此时口渴难耐,四下打量农户院子,忽见墙上挂着一杆秤,高兴地对出了下联。先生喜出望外,忙端出茶水让童子们喝,又从果园摘来大红果子奖赏宋湘。

上联“磨圆、斗方”,下联对以“秤直、钩曲”,都属农家常见用具,对得工巧。尤其“圆圆谷雨”、“点点清明”,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语带双关,“谷雨”和“清明”又是两个农时节令,妙在其中。

状元打马还乡小子牵牛入户;状元打马还乡。

--(清)陶澍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进士,官至两江总督。

幼年的陶澍,才智超人。由于家境不佳,给东家放牛。一日,东家见他牵牛回来,口念上句。小陶澍眨巴了几下眼睛,对出下句。

上句称陶澍是“小子”,陶澍所对下句妙在反其语,以“状元”自称,流露出胸中的出息大志。

榨油惊天亮地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清)陶澍十三岁时,家乡新开一座榨油作坊。开张之日,油坊老板想在门口贴副对联,请来几位秀才,都不中用,大半天也未凑上一副对子。陶澍在一旁念出这副对联,乐得老板连声称妙。

联语首嵌“榨油”二字,开宗明义,一目了然。同时借“雷”、“月”作比,把榨油说成是惊天亮地的事业,口气真是不小。

鸡公有髻不梳头鸭母无鞋空洗脚;鸡公有髻不梳头。

--(清)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工联语,善书法。

小时聪慧,闻名乡里。一天,私塾先生以水中鸭出对,林则徐即以公鸡对成此巧联。

采用拟人法,将“鸭母”、“鸡公”写得活灵活现。对仗工整,天衣无缝。

望子成龙以父作马;望子成龙。

--(清)林则徐小时,他父亲怜他年幼,常要他骑在自己肩上,送他上学。有一次,私塾先生见状出对题,故意考他。林则徐立即对出了下联。

比喻入联,新颖别致。下联立意尤比上联高超。对仗工巧,非此难对上联。

“娥眉”与“鸡爪”

娥眉月照娥眉豆:

鸡爪云遮鸡爪兰。

--(清)王应遇王应遇,广东东莞市太平镇人。嘉庆、道光年间进士。从小喜欢吟诗对句,在乡里是出名的小秀才。一日夜,他望空中一弯新月,周围一片散花云。即刻口里念出这副对联来。

“娥眉”、“鸡爪”都是象形词,同时修饰天上物与地上物,可谓巧思。

下棋饮酒弹琴赋诗下棋饮酒,一着一酌;弹琴赋诗,七弦七言。

--(清)魏源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一天,学馆先生与来客饮酒下棋。下一着棋,酌一口酒,先生怡然自乐地口出上联。站在一边的魏源随口对了下联。先生和客人听了,交口称赞魏源对得精妙。

下联以“七”对上联的“一”,而“七弦”、“七言”正是琴、诗的基本结构,堪称妙联。

一路塘百家姓一路塘,塘塘有水;百家姓,姓姓无名。

--(清)郑小谷郑小谷(生卒年不详),清代象州才子。

一次,郑小谷和表哥到柳侯公园游玩。只见一路上池塘连池塘,塘水清澈,游鱼可数。表哥见状,口拈上联。郑小谷稍加思索对出下联。采用顶针、叠字手法,使联语顿然生趣。

貂黄岭鸭绿江貂黄岭上施梅雨;鸭绿江边醉柳风。

--(清)梁耀枢幼年时,梁耀枢受业于名儒廖伯燮。一次,耀枢随廖先生拜访一位乡彦。乡彦一来想炫耀本人才学,二来也想当面试一试耀枢的灵性如何。于是出上联句考他,粱耀枢当时年方十岁,但聪慧过人,当即口齿伶俐地对以下联。

上下联语对得天衣无缝、十分恰切。尤其以“醉柳风”对“施梅雨”,更显妙思。

“明月”对“断桥”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明夜望明月,明月当夜明。

--(清)李仕彬李仕彬(生卒年不详),湖北蕲水人,清代名士。

一次,先生从杭州西湖游玩归来,在对课上,出上联让学生们应对。李仕彬当场对出了下联,受到先生赞许。

由湖中“断桥”,到天上“明月”,月色对湖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月光如水水如天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清)施伯雨施伯雨,不详。

清梁拱辰《巧对续录》载:施伯雨幼时敏捷,其父携其出游,夜宿临江一楼。次晨黎明入山,宿雾未霁,适有其父一友人同游,遂出上句让施伯雨续对,施对出下句,其父与友人皆夸妙句。

岚,即雾。联句回返有致,给岚气增加了茫茫浓度感,富有朦胧之美。下句巧借唐赵嘏《江楼感旧》诗句:“月光如水水如天。”这就愈加丰富了月光的皎沽明亮之色,让人赏心悦目。

冬冬至月月明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徐穉徐穉,不详。

《南昌县志》载:徐樨幼时,老师出上句以试其才。徐对下句。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继冬至而来者为一年的最后两个节气:小寒、大寒。下联“月明”指每月十五,亦有中秋节可用来与上联相对。巧在后句将“冬至”、“月明”拆开来,恰与时节吻合,难得。

仰采对斜视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瘦脚莲蓬歪结子,自鹭斜视。

--(清)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7),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洋务派首领人物之一。

少年读书时,学馆先生出句考他,他即刻对出下联。

构思奇巧,以“倒”、“仰”;“歪”、“斜”各种形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龙与蚕龙呵气成云;蚕吐丝自缚。

--(清)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清末维新派。

幼时聪慧,祖父黄际升有意试他,即以自己抽鸦片烟为题出上句。黄遵宪对祖父吸食鸦片大为反感,今又以此出句考他,正好以对规劝。于是,敏捷地对了下句。

“龙”、“蚕”指的都是一人。祖父以“龙”自比,陶然自得;下句以“蚕”喻祖父,让其幡然猛醒。联语灵巧,含双关之妙。

穿牖谁谓鼠无牙破浪自知鱼有翅;穿牖谁谓鼠无牙--(清)陈梦吉陈梦吉(生卒年不详),广东新会才子。

幼年才学过人。一次,塾师高文宗当着朋友之面,测试陈的才气,以显示自己执教有方。于是,口吟上句,陈梦吉应声对出下句。塾师和朋友皆称妙句。

上句平平,无奇异之处。下句则巧妙地设了个反问句,把鼠有牙加以肯定。假如直说穿牖方晓鼠有牙,那不就成了败笔吗笔生花庭前灯吐蕊;场内笔生花。

--(清)陈挹香陈挹香(生卒年不详),清末广东兴宁县人。

年幼时,他天资聪颖。一次,与同窗结伴州试,在陈家祠堂借宿。入夜,主人端来灯盏,并口拈上句。陈挹香立即对出下句。

“灯吐蕊”,形象雅丽贴切。“笔生花”,将成语“妙笔生花”中“妙”字隐去,更妙暗藏春色明察秋毫袖里拢花,小子暗藏春色;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清)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末维新派领袖之一。

幼年,才学出众,十六岁中举。一次,随父到朋友家,见院内玫瑰正开,顺手摘了一朵,又怕被主人看见,急忙把花藏在袖子里。不料,恰让主人发觉了,即故意出联戏他。他随口对成此妙联。

对仗工稳。尤“明察秋毫”对“暗藏春色”更为精彩。联语自然,毫不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