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三百首
13037200000264

第264章 〔中吕〕红绣鞋

无名氏

孤雁叫教人怎睡,一声声叫的孤凄。向月明中和影一双飞。你云中声嘹亮,我枕上泪双垂。雁儿我你争个甚的?

这首闺怨曲借孤雁表达怨妇孤独的心声,写得极为凄婉动人。

首两句“孤雁叫教人怎睡,一声声叫的孤凄”失伴的大雁在寂寞长空中哀鸣,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为怨妇的“怨”创造了典型环境。孤雁叫,产生两种作用,从声音上使怨妇不能安睡,从心理上刺激怨妇孤独寂寞的心。孤雁叫发出的声音必然是凄哀悲凉,“一声声叫的孤凄”。声声哀鸣必然如针锥刺激怨妇破碎滴血的心。这样,景与情互为烘托,产生共鸣。因此,开头两句虽然描绘孤雁的寂寞哀鸣,实则更深刻地暗喻怨妇的相思之怨。

接下来继续描写孤雁“向月明中和影一双飞”意为:孤雁独自飞行,在明亮月色下只好与影子成双。这孤寂的身影,不也是怨妇形影相吊的情形的写照吗?以这样的画面为背景,揭示怨妇的心理活动,就从深层次上展示了怨妇相思之苦、相思之深。独居空闺的怨妇,辗转反侧,久久不能成眠,“你云中声嘹亮,我枕上泪双垂”。大雁失伴,以长鸣呼唤,虽凄哀亦能宣泄。但怨妇呢?她思念远方的游子,亦或有担心远方恋人变心的幽怨。但这一切恋与怨,都只能以无声的泪表达,这是更深刻的“怨”,更动人心魄的“恋”。雁与怨妇互写,有物有人,绘声绘色,使闺怨之情鲜明而丰富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结尾句写的颇耐人寻味:“雁儿我你争个甚的?”似怨妇含泪的一声长叹,又似无奈的叱言。怨妇与大雁同病相怜,如影互照,凄凄之声,都是幽怨已极,还争个谁更凄苦,谁更孤独吗?

这支曲子颇有民歌味,既俚俗易懂,又表意真挚深切。善于利用景物渲染氛围,烘托情绪,以失伴离群的孤雁暗喻怨妇,贴切而又形象,很像《诗经》的表现手法。

另外,其构思之妙,大有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趣(金昌绪《春怨》),只不过物象与人之间关系不同而已。这首无名氏的小令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新颖别致的角度抒发闺怨之情而为人称道。〔商调〕梧叶儿嘲谎人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这是一首嘲弄说谎人的讽刺小品。吹牛撒谎是一种社会恶习。由于说谎人挖空心思,骗人相信,花样不断翻新,久而久之便积累了多种吹牛伎俩。本曲所讽刺的说谎手段,大致有三种。一是无中生有,二是张冠李戴,三是任意夸大。

开头三句“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便是无中生有的弥天大谎:鸡生凤,马变牛,六月里能穿皮裘,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说出绝不可能存在之事。捏造事实,瞒天过海,这正是天下一切说谎人的惯技。

接下来两句“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便是第二种伎俩:张冠李戴。屋顶上可长草,但瓦楞上无法栽树;阳沟里有水,但绝不能驶船。说谎人往往抓住一点似是而非的现象,添枝加叶,愈吹愈玄,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这似乎也是说谎的一条规律。

最后两句:“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属于第三种任意夸大的伎俩。这两句是不顾情理,随意夸大。馒头哪会瓮那样大?茄子岂能大如斗?小令通过描述这些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辛辣地嘲讽了这类人的吹牛撒谎,信口雌黄。但是对撒谎人的“本事”不可掉以轻心。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撒谎者常常利用这一心理,用所谓“亲眼所见”的假事来骗人。曲中最后一句“俺家的茄子大如斗”,在斗大的茄子前加上“俺家的”三个字,好像是有根有据,谁敢不信?这一招是吹牛撒谎者的看家本领。

因此,这首小令虽属调侃游戏制作,但却深刻地揭穿了说谎人手段之狡诈,伎俩之卑劣,欺骗性之强,危害性之大。这首小令曲辞质朴,描述逼真,如一曲通俗生动的民间歌谣,读来别具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