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3034000000053

第53章 后发制人——辩论中的防守术(3)

正方一辩:现在世界上每秒钟3人、每分钟180人,每周一个费城,每年一个德国,人口问题还不紧迫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刚才对人口问题的解决,倒是情有独钟。可是又不愿承认人口问题是未来社会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对人口问题都是多情却是总无情呢?

正方三辩:中国每年增加人口1400万,但耕地为何却减少了700万亩呢?

正方一辩:中国的GDP已列世界前茅,可人均却只有九十几位,其原因难道不是人口多造成的吗?

正方二辩:现在如果我们认识到人口问题是成败关键,我们还有回天之力,如果现在还不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只怕将来与对方辩友再见面时,只能是“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了呀。

正方三辩:我方也从不排斥系统,但恰恰在系统中,唯一的主动力就是人口啊。

正方一辩:鉴于我方已充分阐明我方观点,建议主席能够停止自由辩论。

本来,双方势均力敌,但是,由于反方此时已无还手之力,所以,正方连续进攻,使得平衡被打破。

在辩论的过程中,当己方对对手的意图不太了解,或者出于战略考虑不急于展开进攻;相反,对方自恃优势,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此时,己方则从容迎战,先稳住阵脚,然后视战局发展,瞅准了时机和突击点后发制人,充分施展攻击技巧,组织反攻,毕其功于一役,制服对手。

这是一种先守后攻的战术,通常在敌强我弱的复杂态势下使用。看准了机会再出手,一旦出手就要打到对手的痛处,往往能以弱击强,以劣胜优。

使用反守为攻这种战术,必须紧紧抓住机会,抓住对方的矛盾,捕捉对方的弱点,这样,攻击才会有力度。此外,还必须注意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使用这种方法,如果明明白白知道是自己或我方错了,为了一己私利,嫁祸于人,这就不是一个出色的辩论者所为的事情了。

★装聋作哑,沉默是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代表伊斯麦在与法、意、美、日、俄、希腊等国代表的谈判中,就采用了装聋作哑的方法。这在前文已经讲过,伊斯麦“装聋对策”,在当时的谈判中,对其有利的发言,句句听得真真切切;对他不利的时候,就聋;对于威胁和恫吓,“聋”得更厉害,这就回避了对方的无理条件,维护了本国利益。

除了装聋作哑,沉默也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语言。辩论中,如果辩论者中断有声语言的运用,这就是沉默。沉默同样可以成为一种辩论取胜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借助面部表情、动作、眼神,表示赞成或反对,展开心理攻势,进而达到目的。

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情况下,什么话也不说,同样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辩论中,面对不利的辩论形势,为了避免对方警觉,麻痹对方,不妨使用装聋作哑的办法,不动声色地暗中谋划,寻找战机,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就是装聋作哑的方法。

生活中,遇到那些强词夺理甚至恶语相向的人,如果与其争是辩非,往往只会招致他们变本加厉的胡搅蛮缠。对付这种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沉默,无言的回敬往往会使他们理屈词穷、狼狈不堪。

在很多场合,只要恰当使用沉默,都可以使对方因为不知我们的底细,做出对己方有利的选择。

爱迪生发明了发报机之后,因为不熟悉商业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就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二万。”

“二万?太多了!”

“我看肯定值二万,要不,你卖的时候先套套对方的口气,让他先说说看。”

接着,在与一位美国经纪商进行关于发报机技术买卖的谈判中,商人问到货价,爱迪生总认为二万太高,不好意思说,于是沉默不语。商人按捺不住,说:

“那我说个价格吧,10万元,怎么样?”

这真是出乎意料,爱迪生当场拍板成交。当然,这是爱迪生不自觉地应用沉默所取得的效果。

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语具有相同的表现力,就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和音符一样重要。在长篇大论的辩论中,同样也需要沉默。沉默可以营造回味的余地,为辩论者的审时度势创造机会。

当然,装聋作哑与沉默的使用都要适当。不分场合,故作高深而滥用沉默,或者一味地装聋作哑,只能给人以矫揉造作或难以捉摸的感觉。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场合和现场的情况。争取为自己谋取最大化的利益。

★以问代答,把握主动

下面是’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香港大学队(正方)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队(反方)之间的一段辩论:

反方三辩:讲了这么久,对方连书本有什么功能都说不清,难怪看不出不会取代的理由了。那我就请问对方辩友,法律上的那本《圣经》你又如何取代呀?

正方三辩:那么对方同学,你今天讲的书本就是《圣经》吗?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连《圣经》的例子都解决不了还要和我们谈其他!请问对方辩友,那本《圣经》如何取代?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我告诉你,现在已经有电子《圣经》出版了,这不是告诉大家电脑的普及化吗?

反方二辩:普及等于取代吗?电子《圣经》出版商说过要把所有的书本(圣经)一网打尽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的命题是“必将”,所以如果现在有这个趋势,已经有电子《圣经》出现,为什么掌上电脑就不会成为我们明天的书本呢?

反方三辩:可能的趋势就等于结果的必然吗?今天上海交易所的股票是一千点,明天是二千点,后天它会突破一万点吗?

此例中,正反双方都在发问,仿佛回答了,但都没有作实质性的回答。当一方提出问题后,另一方采用一个不置可否的转折,马上过渡到回问对方问题,双方你来我往,如法炮制。因为他们明白,针对对方抛出的难题,回答稍有不慎,就会被对方打开缺口,陷于被动。当然此例中的辩手还稍嫌稚嫩,技法还显得有些生硬。

在辩论中,对方常常提出一些敏感性的或难以回答的问题,你不愿或不能正面回答,便可采用以问代答法,向对方提出一个与之相关,其实质内容却又背道而驰的问题,使之无法回答,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我国驻印度大使李连庆在1986年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突然向他提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记者:据说,中国在新疆帮助巴基斯坦试验核武器,对此,大使先生有何见解?

李连庆:“据”是一个推测用语,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使用这样的词语是不够慎重的。据谁而说?证据何在?中国一贯主张销毁核武器的原则立场是众所周知的,它自己制造核武器,也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以至最终销毁核武器,怎么会再去帮助另外一个国家试制核武器呢?

记者的问题提得非常尖锐,回答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甚至给国家带来不利影响。李大使先抓住“据”字做文章,指责对方用词不当,接着采用一系列的反问,表明中国的严正立场,批评记者的捕风捉影。

★以退为进,巧妙制敌

面对论敌的强大攻势,有时可以采用以退为进,以让求取的策略,首先承认甚至褒扬对方的观点、理论或做法,待敌深入或者失去了戒心,再突然发动进攻,予以迎头痛击。“退”、“让”、‘嚷”、“扬”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诱敌策略,最终目的在于反攻制胜。

在关于“信息社会仍须还是无须读书破万卷”辩题的辩论中,反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二辩就有这样一段先扬后抑、以退为进的精彩辩词:

听了刚才对方同学的发言,我深深地为对方同学那种执著的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今天,我们和对方同学一样地渴求知识,然而求知的目的何在,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无论怎样求知,都必须适应这个目的。我方同学认为在信息时代无须通过读书破万卷的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总量早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金库了。面对信息量的骤增,知识量的爆炸,对方同学如何去选择呀?还用读书破万卷的方式能行吗?人脑因为生理的原因,其记忆、存储、提取、容纳的程度总是有限,面对信息量的大规模流动与更新,对方同学如果说过去还能够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的话,那么,今天如果想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能行吗?时代要求我们打破这种读书破万卷的农业社会、田园文明的知识方式了。先知是痛苦的,然而以为无知识不知现实就可以瞒天过海,那岂不更是自欺欺人吗?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以读书破万卷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发展社会显得更不经济,更无效率。信息时代,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发展,如何实现对时间的最优配置,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辩词开头一句是褒,是扬,也是退,而且感情异常真挚,不能不使对手和听众感动。但随之一转,以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强烈地抨击了对方“仍须读书破万卷”的观点。

以退为进法,“退”要把握好分寸,“进”要把握好火候,转折过渡要合情合理,不能授人以柄。

★寻找借口,达到目的

唐朝武则天时期,严禁捕杀动物,连河里的鱼也在被保护之列。御史娄师德被派到陕西任职,刚到陕西,厨师用肉招待了他。娄师德问:“全国都禁止宰杀,怎么会有肉?”厨师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是豺把羊咬死的。”娄师德说:“这豺真懂事。”过了一天,庖厨又为御史娄师德献上鱼。娄师德又问这鱼怎么来的,庖厨说:“这鱼是豺咬死的。”娄师德叱责庖厨说:“你真是太蠢了,不会说是獭咬死的吗?”

从这里我们看出,找借口还要找得巧,这样一来就需要动脑子想办法。

借口是人们在交际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提出的假托理由。在必要的时候,如果你能借助巧妙的借口,促使交谈获得良好的结局,那反而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一、拒绝他人的借口

自己不想在某种交际场合待下去时,也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借口离开。

王处长到一个单位办事,快到中午了,领导非要留他吃饭不可,可是他和这个单位的另一个领导有些不和,不想和他同席,于是就找借口说:“实在对不起,今天中午我得回去,我有位朋友要来,我不能失约。”

这么一说,人家自然不便再强留。运用这类借口时必须注意,说出来的理由一定要比对方挽留的理由更充分,不好拒绝,才能达到目的。

有时,自己不想参与某事,就需要找一个借口加以拒绝,这既不失礼,又达到了目的。

有一个人约小李晚上看电影,小李不喜欢这个人,但人家是好意,自己不想使她下不来台,他不得不找借口,说:“很不巧,今天晚上我还有约会。”用这个借口回绝对方的邀请是恰当的。

这时的借口必须有正当的又不被人怀疑的理由才是成功的。如果所找的理由不足以使人家相信,这个借口就可能影响人际关系。

二、找借口成全别人

在家里,嫂子见小姑子的男朋友来了,就这么一间屋子,两个人说话不方便,嫂子微微一笑,说:“你们坐着,我上街买点儿东西。”她找了一个借口溜了出来。两个青年自然十分感激嫂子这个借口。

一般说来,这种借口是虚构的,是说假话,但却是善意的、积极的。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继续在场是多余的,会妨碍他人正常交际时,就应找一个借口适时地退出现场,为别人创造一个理想的交际环境。

三、借口也能隐藏本意

有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小伙子,但又不好当面开口,她几天没看见男青年,十分想念,想直接到他家去又怕别人笑话。于是她拿了一本书,来到他家,说:“我来给XX还书,他在吗?”小伙子的母亲说:“他这两天不舒服,在屋里,快进去吧。”这个姑娘就是借助了一个无可挑剔又遮人耳目的借口而达到了目的。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不想把自己的真正意图暴露给对方,常常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美丽的借口,即找一个合理的事情来为自己打掩护。这种借口,既可推动交际成功,又不授人以柄,具有保护自尊的作用。

四、用借口争取时间

在交谈中,人们常常以“去洗手间”或打电话为借口。某公司经理在与一家外国公司谈判中,对方要价太高,不能接受。本来本公司已到了不签约就揭不开锅的地步,但自己的让步已经到了底线,再作更大的让步自己就没权了。于是,他说:“对不起,我去一下洗手间。”他离开现场,马上给公司董事长打了电话,请示怎么办。得到指示后,他心里有了底,又开始继续谈判,从而使谈判成功。

令人尴尬的场面也许人人都经历过,当你陷入某种难堪境地时,默不作声,生气乃至动怒,都难以摆脱窘境,而有时一两句机智、巧妙的话却可以打破沉寂,化解难堪,使你心中的不快烟消云散。

美国总统林肯在一次讲演中,一位先生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打开一看,只有两个字“傻瓜”。林肯镇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刚才那位先生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

欧阳修也曾有过这样的故事。

欧阳修不喜欢佛教,如有人当他面谈佛事佛书,他往往给人家脸色看。但他小儿子的小名却叫和尚。有人问他:“您既然不喜欢佛,又排斥和尚,但为什么给您儿子起名为和尚呢?”欧阳修答道:“这正是因为我看不起和尚的缘故。就像如今人们常常用牛、驴来给幼儿起名字一样。”提问的人不禁大笑,对欧阳修的口才称赞备至。

显然,欧阳修找寻的理由,并非真正理由,但他却在一般人无言以对的时刻,找出如此令人信服的借口,这正是机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