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体质特征的差异,过去全世界人种大致上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有人还主张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来。在这些主要人种之间还有若干过渡人种,如介于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有埃塞俄比亚人种和南印度人种,介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的有南西伯利亚人种和乌拉尔人种,介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有波利尼西亚人种和千岛人种。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因素逐渐加强而自然选择因素逐渐削弱,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各人类集团间不断发生混杂,混杂现象越来越广泛,几乎扩展到了世界上每个角落,因此,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绝对的纯种。
一、蒙古人种
世界四大人种之一,又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其起源地在中亚和东亚,由此逐渐向南亚、东南亚扩散。西伯利亚的楚克奇人和通古斯人,北极因纽特人(也被称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也都是起源于中亚和东亚,并属这一人种。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头发直而硬,体毛和胡须少,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脸平扁,唇厚适中,眼睑多有内眦褶;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面骨平扁,颧骨突出。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像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蒙古人种分布区域内的阿伊努人种的体质类型比较特殊。他们曾居住在日本北部的大部地区,现仅在北海道和库页岛有几千人。他们的再生毛特别发达,波形发,长头型,使得其起源问题变得相当复杂。此外,居住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尼格里托人也很特殊,他们比邻近的人种矮而黑。
二、高加索人种
世界四大人种之一,又称欧罗巴人种、欧洲人种、欧亚人种、印欧人种或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从印度到西班牙的一片广大地区,包括欧洲及相邻的北非、西非和印度。由于近5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量移民的迁入,美洲和澳洲也成为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区。
高加索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是柔软的直发或浓发,发达的体毛和胡须,褐、灰或蓝色的眼睛,高鼻梁,唇不向前突,口宽度小,唇薄;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指数小或中等,鼻尖点指数高,鼻根高宽指数高,水平面角小,犬齿窝发达度中等或极大。高加索人种的肤色差别比较大,欧洲的肤色很浅,而北非埃塞俄比亚人种,近东阿拉伯人种和南亚北印度人种肤色相当深。
与其他人种相比,高加索人种内各人种间的变异性总的来说比较小。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早期,各地高加索人种之间的接触和迁移较频繁。近1200年以来,近东和北非的穆斯林实行的婚姻隔离减弱了他们之间在遗传上的联系。
三、尼格罗人种
世界四大人种之一,又称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由于几百年前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他们现在也比较广泛地分布在美洲和其他一些地区。黑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黝黑,卷缩发,鼻宽、鼻根低或平,鼻突出度小,凸唇、口宽度大,唇厚;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指数大,鼻尖点指数小或中等,鼻根高宽指数小或中等,显著的齿槽突颌。
具有典型尼格罗人种特征的,是非洲尼格罗人。另有一些其他类型:俾格米人居住在非洲热带森林中,个子矮小,肤色比尼格罗人稍浅,呈黄褐色,脸小而宽,头骨顶面观呈五边形轮廓;非洲南部的科伊桑人主要的两支是科伊科伊人和桑人。前者常被称为“霍屯督人”(意为“口吃的人”),后者常被称为“布须曼人”(意为“丛林中的人”)。科伊桑人在人种上与尼格罗人和俾格米人差别较大,在其体质特征中以“肥臀”最为特征,也就是妇女的臀部很发达。有人解释这是积存脂肪的一种独特方式,以免过多的脂肪像毯子一样包裹在躯干表面,表现出耐热的适应性。
在非洲发现的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和现代非洲人表现了体质特征上的连续发展。此外,由于意大利的格里马尔底人头骨化石有很明显的突颌,有人认为这些化石与尼格罗人种起源有关。
四、澳大利亚人种
世界四大人种之一,又称澳洲及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即为澳大利亚土著。大约在3000年之前,他们才开始来到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居住。人种的体质特征是肤色黝黑,波形发,面部和体部再生毛发达,鼻梁低而宽,颧宽中等。由于澳大利亚土著波形的头发和浓密的髭须接近于欧洲高加索人种,而深的肤色、宽鼻、突出的嘴唇与非洲尼格罗人种相似,有人认为他们是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混杂产生的。但是,根据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发现的人类化石提供的证据,以及根据澳大利亚所处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学者相信大约3万多年以前,原居住在亚洲的一部分居民越过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域,扩散到澳大利亚。
五、人种划分的补充说明
除外表形态特征外,在生物化学及人类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过去以纯形态学为标准的三分或四分的人种划分方案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了。至于完全以肤色为标准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甚至还有“红种人”的名称也并不十分恰当,应该摒弃。
基于科学的发展,在外表形态特征基础上,加上血型、遗传病等的差异,再考虑地理阻障等因素,把世界人种划分为9个地理人种:1.印度地理人种的外表特征虽与高加索人种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肤色较深,身材细长,有些属骨瘦如柴类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现率高,Rh阴性血型出现率低。显示其血型特征上与蒙古地理人种相似。
2.高加索地理人种的Rh阴性血型出现率高,与印度地理人种不同。其肤色浅、体毛浓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秃顶者多也是其显著特征。
3.印第安地理人种或称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过去曾依外表特征而归于蒙古人种,如直黑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体毛稀疏、男子秃顶者少等。但其肤色较蒙古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
4.蒙古地理人种在血型特征上是B型血型出现率高。
5.尼格罗地理人种从外形特征上有时可以划分为具典型特征的刚果人种和肤色微黄,身材矮细、具螺旋状丛生发的开普人种(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无明显差异。血红蛋白异常。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肤色浓黑,发波状至卷曲状,身材细长、体毛中等至浓密、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牙齿大、眉嵴高、下颌突出。
7.大洋洲诸岛上的人种曾与澳洲人种共称澳洲大洋洲人种。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亚人种,但铲形门齿出现率高,可能澳大利亚人种与之关系更密切些。
8.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曾被认为可能是东南亚蒙古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和波利尼西亚人种的混血后裔。一般认为他们是独立的地理人种。
9.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肤色较浅、体毛少。虽然面部特征近似蒙古人种;但肤色浅,波状发和浓密络腮胡又与高加索人种近似。其血型与蒙古人种及高加索人种均有较大差异。
在地理人种范围内,基于生物学的或其他如地理阻障、社会、民俗等因素,甚至历史和政治因素等而形成一些稍小的居群集团,可以称之为地域人种。他们往往只在本群内通婚,极少与其他集团交往。一个地域人种内的各成员间,生物学特征极相似。往往许多在遗传特征上相似的地域人种可以在一个大陆或某一较大区域构成地理人种。处于边缘地区、地理阻隔严重、人口很少的地域人种常常构成在遗传性质上稳定的特殊的居群。
在人口稠密或地理阻限不严重的经济发达地区,则诸多地域人种间生物学上的差异较少,而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起作用较大。例如高加索人种中就有阿尔卑斯、地中海、东北欧、西北欧等地域人种。日本的阿伊努人、非洲的俾格米人、夏威夷群岛的夏威夷人都属于特定的地域人种。
人种的起源、形成、分布和混杂等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无法弄清,有待今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