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评说古今人物
12910600000033

第33章 蒋介石评说地方实力派(1)

阎锡山

“苦心孤诣,撑政危局……政府光绪,赖以不得,阎院长之功,实不可泯。”

(《******和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第188页)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山西都督。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进行投机扩军据地。历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等职。1949年12月退往台湾,曾任“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专事反共宣传。

〔解读〕

阎锡山和******素有积怨。辛亥革命后,阎实行军阀割据,把山西变成自己的独立王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土皇帝”;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独裁统治,不能容忍任何实力派别的存在,一心一意“削藩”,终于导致1930年的中原大战。但蒋阎之间又一直藕断丝连。阎锡山有“九尾狐狸”之称,多年来小心翼翼地在各派别中周旋,有实力,有地盘,在军事实力派中有很大影响。阎不想跟蒋闹翻,为蒋出过不少力,但又一直抱有戒心;******也不敢把阎锡山不放在眼里,也给过阎不少利,但又往往对阎采取过河拆桥的方针。蒋阎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反共。

随着解放军大军推进,1948年底“山西王”阎锡山从太原逃到南京。这时******与李宗仁之间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在这场斗争中,老奸巨猾的阎锡山表面上以一个“和事佬”的身份出现在蒋、李之间,实际上却是站在蒋一边,他知道蒋仍掌握着国民党的军政大权,李斗不过蒋。

南京解放后,广州成为国民党政权的临时首都。阎锡山到广州后,串通CC分子联合发起成立“反侵略大同盟”,这场闹剧为阎的政治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以“备战求和”为号召的何应钦内阁由于“和平攻势”失败,于5月30日集体辞职,“行政院长”这一重要位置便成了政客们角逐的对象,同时也是蒋、李斗争的焦点。阎锡山作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登上“行政院长”的宝座。

阎锡山组阁后,极力讨好蒋,决心:“尽其力之所能为,以匡救中华民国于不坠。”表示“绝无照护,绝无爱情,绝无畏葸,为反共保民尽最大的努力,鞠躬尽瘁,必至胜利而已。”然而解放军的隆隆炮火,打碎了阎的决心,12月12日,蒋、阎带领他们的“国民政府”退到台湾。

有趣的是,在兵败如山倒的颓势中,鲜有政绩的阎锡山却受到******的大力吹捧,******在1950年2月召开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表彰阎锡山的功绩时说:

自三十八年底三十九年初,赤焰滔天,挽救无术,人心迷惘,莫不究极……当此之时,中央政府幸有阎院长锡山,苦心孤诣,撑政危局……政府光绪,赖以不得,阎院长之功,实不可泯。

其实,******一方面不会无视与阎锡山多年的积怨,阎锡山自逃离山西后,即已失去了其“土皇帝”的资本,也即失去了蒋、阎联袂的前提,蒋不会把“行政院长”的位子让阎坐下去;另一方面,阎锡山在任内也不过是精神上的“呕心沥血”,“尽职尽责”罢了。那么******为什么此时要肉麻地对阎以吹捧呢?无非是为这位“宿敌”搭一个下台的台阶罢了。

傅作义

“剿匪安民,厥功的伟。”

(《******传稿》,第271页)

〔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县)人。曾任第三十五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第二战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察哈尔省主席及华北“剿总”总司令等高级职务。1949年1月,他毅然举行了北平和平起义,并推动了尔后的绥远起义。******称傅此举为中国人民立了大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部长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解读〕

1936年,傅作义不顾******“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成功地进行了绥远抗战。

早在1933年日军夺取热河省后,就策划对绥远的进犯。1935年制定了《对内蒙措施要领》,扶民族败类,成吉思汗第三十世孙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和李守信,成立所谓“蒙古军总司令部”;收买伪军头目王英,组织所谓“蒙汉西北防共自治军”和“大汉义军”。1936年1月,日军指示李守信部侵占察哈尔以北六县,妄图进而侵占绥远大青山以北各县,更进而推向西北甘、宁、新三省边界,阻塞中国西北对外交通,割断与苏联的联系,实现其“满蒙政策”。

面对险恶的局势,傅作义以“不惹事,不怕事,不说硬话,不做逸事”的原则,首先在以下三件事情上和德王作了坚决的斗争:绥远省政府一向在百灵庙等地设关卡,征收鸦片的过境税,每年收入为200万元。德王勾结日本特务,和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串通一气,将西部各旗的鸦片经草地用汽车直接转至张家口,使绥远省政府的税收落空。傅作义特地与察哈尔省政府交涉,减免三分之一的税款,宁肯少收入70万元,也叫德王一无所得。另外,当时西公旗的老王死去,德王支持其侄巴图巴雅尔,与老王的另一个侄子不拉布多济争位,傅作义命令王靖国派兵化装成西公旗保安队发起进攻,打死巴图巴雅尔等人。其次,傅作义多次派乌兰夫(时任傅的俄文秘书)前往百灵庙,对保安队队长云继先晓以大义,促成云率千名官兵起义。

不仅如此,傅作义在军事上争取时间加紧备战。在沿察北接壤的集宁、陶林、红格尔图、土牧而台等地构筑国防工事。在战技训练上,傅重视练夜战和近战,提出“练两只晚眼”的口号,强调夜间射击和拼刺刀。他尤其重视远距离奇袭和“掏心战”。每星期部队有三次全副武装跑60里急行军的训练,要求官兵“练两条铁腿”。傅作义还经常作抗日的动员演讲,指出:战争要靠人心和精神,并亲自规定口号:誓保国土,以尽责任!决心牺牲,以雪耻辱!部队起床、熄灯、集合后,解散前各喊一次,以激励士气。他重视民众的作用,组织各乡乡建指导员带领各乡自卫队用民马打游击。他还任命乌兰夫的好友高伯玉为绥远省乡训所长,以共产党发动民众的某些方法训练乡建指导员和壮丁,先后训练出壮丁10万人(受过一至三个月不等的军训)。他还指示加强谍报和策反工作。“防共自治军’司令于志廉、副司令马子玉,数次进犯兴和等地。8月初,傅作义亲临前线,命师长彭毓斌、团长许书庭先后率部出击,毙敌数百,俘虏土匪队伍“防共自治军”副司令马子玉等60余人。傅传令将匪首全部处死。

******国民政府于9月18日明令嘉奖傅“剿匪安民,厥功的伟”。******也赞扬傅此举“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王,气为之壮”。

王家烈

“辜负你了啊,在国内各地看看就行了。”

(谢本书牛鸿宾:《******和西南地方实力派》,第12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王家烈〕(1893—1966)字绍武。贵州省桐梓县人。早年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26年任第二十五军二师师长。1928年升任副军长。1929年因“剿共”卖力受到******赏识。1932年任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1935年又因堵截红军不力,被迫辞职,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二十军团副军团长、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军政部参事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一至三届贵州省人大代表、省人委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解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实行战略转移。贵州的王家烈等西南各地方实力派,既怕红军入境,动摇自己的地位,又担心******乘机染指他们的地盘,于是对红军的长征采取了“保境守土,驱逐为上”的对策。******对各地方实力派这种“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大伤脑筋;然而,对力量还比较强大的地方实力派,暂时无可奈何;而对弱小的贵州,却就不大客气了。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向贵州前进时,******担心红军与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贺龙部会师,乃命其“追剿”总司令薛岳率主力经武冈、芷江入黔;同时命令西南各省,或堵截,或尾追,以防阻红军的会合。

******派“中央军”进入西南地区,他认为:“川、滇、黔三省各自为政,****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好。川、选为自救也不能不欢迎我们去,更无借口阻止我们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机会,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宜,必可造成统一局面。”薛岳率部入黔,正是这一计划的体现。王家烈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他的想法则是:“执行******的命令,一面尽力给红军打击,使其早日离黔境;一面相机同两广联系,保存实力,以图生存。”

1934年底,薛岳部尾随红军入黔东时,贵州省主席兼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特地从贵阳赶赴重庆欢迎。可是,薛岳竟避而不见,混在他的部队内,暗暗通过“欢迎”行列,故意不打招呼以示冷落。王等薛而久无消息,始向部队询问,乃知薛早已过去了。王知薛有意冷落他,作弄他,心中很不高兴。及见薛部一直开往贵阳,并不向黔北跟踪追击红军,更感到出乎意外。当黔北的红军已向云南西征,王本人也进驻遵义以后,仍不见薛部有离开贵阳的迹象,王才恍然大悟,原来薛部径入贵阳,并非偶然。王家烈心里愈加不满。

不过,贵州军阀武装实在既经不起红军的打击,也受不了******军队的拆台。1934年12月底,王任命犹国材为贵州全省“剿匪”总指挥,又命五十二军副军长侯之担派兵布置乌江江防。在红军打击下,黔军连吃败仗。而处于前线的侯之担,更是先失乌江,后丢遵义,几天之内即丢掉整个黔北,自己却跑到重庆。******十分震怒,令入川参谋团主任贺国光,在重庆将侯“先行看管,听候查办。”王家烈闻讯,十分惊恐。

******急令川滇黔各军及入黔中央军,采用“合围”计划,包歼红军。然而,红军却先下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在娄山关、遵义战役中,王家烈的黔军主力几乎损失殆尽。王家烈的老本差不多输光的时候,也就是******准备收拾黔军的时候来到了。

1935年3月,******突飞贵阳。蒋的侍从向王家烈传达了这样的意图,希望王在“军长”、“主席”两职中任选一个。最初,王家烈表示两个都不放弃,但在蒋的压力下,王表示愿意保留军职。蒋即免去王的贵州省主席职务。不过蒋还假惺惺地发布了王为空头的“第二路军追剿总指挥”。但是,蒋却大耍阴谋,用内外夹攻的手法,一面进一步扼制军饷,分文不给王家烈;一面又收买王的部下,逼其下台。王无可奈何,只得于4月底辞去军职,并要求出国考察,******却说:“辜负你了啊,在国内各地看看就行了。”

王家烈下台后,蒋对贵州省政府进行全面改组,民国初年形成的用系地方势力实际上被瓦解了,独立的黔系军阀政权覆灭了。

白崇禧

“不仅长于军事,政治也很内行,如今局势这么严重,非你出来不可。”

(《******和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第140页)

〔白崇禧〕(1893—1966)广西临桂县人。是与李宗仁、黄绍竑齐名的新桂系三巨头之一。1924年11月任广西绥靖督办公署参谋长。1926年2月作为桂系代表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两广统一特别委员会。1927年参加******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不久,与李宗仁击败唐生智部,控制两湖地区。1928年任前敌总指挥,率部参加讨伐奉系张作霖的第二次“北伐”。抗战开始后参与淞沪、徐州和武汉等重大战役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1938年11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1939年底指挥桂南战役。1940年10月—12月,参与制造了皖南事变。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等职,积极参与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8年底曾通电逼******下台,桂系主力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后,于1949年底退往台湾。

〔解读〕

善于权谋的******在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后,还导演了一幕“以白制李”的闹剧。

蒋桂水火不容,李宗仁于1948年当选“副总统”后,******感到“有如一把匕首插在心中”。为了“将心中这把刀拔出”,他首先想到了“小诸葛”——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二号人物,多次参与反蒋、倒蒋,******对白自然亦是恨之入骨。但蒋见白反共坚决,又手握重兵,遂在白崇禧身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对李、白二人采取一打一拉,各个击破,以白制李之术。在国共和谈破裂至5月初,******经由上海市长之手共拨给白崇禧3万两黄金,作为华中部队的经费。白对蒋此举很是感激。蒋对桂系等非嫡系部队的供给向来斤斤计较,但这次却主动奉送这么多,这使白对蒋的看法大大改变,蒋白矛盾有一定缓和。

南京失守前,蒋、李杭州会议决定总统府迁穗办公,但当南京失守之际,4月23日李宗仁临时决定飞桂林,其目的是向蒋施压,逼蒋交权,同时李也有另组政府与****谋和的意图,遂电告远在汉口的白崇禧,要白紧急赴桂,共商大计。当白崇禧得知李宗仁赴粤途中去了桂林,并连连出口不逊,责李“庸而好自用”,是个扶不起来的人。一接到李电,即惟恐李“一误再误”,直飞桂林。

白崇禧飞到桂林上空时,因天气不好,无法降落而改飞广州。他一着陆便被接踵而至的蒋系人士所包围,把白捧为“华南重心所寄”,并力劝白、李来穗。当白提出要他们告蒋“若要德公来穗,须请蒋交出现款、存械”时,他们满口应承。为此******于27日以国民党总裁名义发表文告,内称:

此次国家民族存亡生死之交,中正愿以在野之身,追随我爱国军民同胞,拥护李代总统暨何院长领导作战,奋斗到底。

白崇禧被蒋一捧一骗,尽管将信将疑,但也知道继续反共内战,不与蒋合作,绝不可能成功。5月1日,白与居正、阎锡山等一行从穗飞桂,“保驾”李宗仁赴穗主政。白见桂林“主和”气氛浓厚,就四处散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战言论,并放言:“以后谁敢言和,给我抓起来!”这一来,李宗仁在“和谈”上试图迈出的一步又赶紧缩了回去。在白的劝说下,李赴穗。蒋以白制李之计初获成功。

9月下旬,******抵广州后,一反必先去看李宗仁的常态,而是“单独召见白崇禧于黄埔,闭门密谈”。蒋对白称:“民国十六年我们两人精诚团结,所以能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嗣后不幸为奸人挑拨离间,以致同室操戈。但后来卢沟桥事起,我两人又复衷心合作,终于把倭寇打败,收复国土,建立不世之功。今共党虽极猖狂,国势虽极危险,只要我两人能一德一心,彻底合作,事尚有可为。”……“不仅长于军事,政治也很内行,如今局势这么严重,非你出来不可。”

俞作柏

“裕生兄于今千里奔波赴宁,实国家之大幸。我蒋中正内心着实感激你。”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第5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