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评说古今人物
12910600000032

第32章 蒋介石评说国民党文职官僚(2)

1941年1月,发生了新四军遭伏击的皖南事变,国共关系急剧恶化,两党合作面临分裂。张冲心情极为沉重,终日郁郁不乐,总想着如何才能挽救。就在这时,在国民党内的一次会议上,当张冲提出国共应继续合作的观点时,与会的一个反共人物竟破口大骂,还猛将茶杯向他掷去,幸而未中。张冲遭此侮辱,颇为灰心,甚至准备必要时以自杀来证明自己的心态。蒋介石闻悉后对他慰勉有加,不久又发表张冲为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任命,足见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依旧。

1941年夏,张冲因饮食不慎,患了伤寒症,不得不住院治疗,但他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病情稍有好转便出院忙于公务,因劳累过甚,再一次住进医院。8月8日,病情突然加剧,经抢救无效,于11日与世长辞。

11月19日,重庆各界在夫子池“新生活运动”总会大礼堂举行“张淮南先生追悼会”,中外人士近千人到会,皆为其盛年殒落之不幸志哀。蒋介石亲临祭奠,并题词曰:“赴义至勇,重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

俞鸿钧

“俞院长是国家‘行政院长’,如何可受这种情形的调查?”

(程舒伟雷庆主编:《蒋介石入际世界》,第12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俞鸿钧〕(1898—1960)广东新会人。191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7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英文秘书。蒋介石“四·一二”清党后,辞职投蒋,任上海市政府英文秘书兼宣传科长,一度代理市财政局长。1932年任上海市政府秘书长,1936年升任上海市长。抗战后历任中央信托局常务理事、局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国民党败退前,将中央银行黄金拖运台湾,受到蒋介石赏识。1950年任台湾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1953年后,任国民党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60年6月在台北病死。

〔解读〕

俞鸿钧因为在大陆解放前夕将价值数亿美元计的黄金、白银运往台湾而受到蒋介石的重用,1954年继陈诚之后担任“行政院院长”要职。俞鸿钧上台之后,借“杜绝浪费,调整待遇”为名,为少数上层人物大幅度提高薪水,而置广大公教人员的生活于不顾。俞鸿钧本人更是生活穷奢极侈,他当了“行政院长”,还占着“中央银行”总裁的公馆,公馆内一切开销均由“中央银行”支付,仅房租一项就多达36万元以上。俞鸿钧任人唯亲,如派他弟弟俞鸿润为“中央印刷厂”协理,委任他的女婿缪威、李福泰为“中央银行”要职及驻外人员等。

俞鸿钧的丑闻在社会上传闻甚广,“监察院”向欲提出质问,再三约请俞到“监察院”来回答质询。俞鸿钧有蒋介石作后台,对此一律不予理睬。“监察院”派人到“中央银行”与“行政院”查账,又被拒之门外。“监察委员”们以俞鸿钧欺人太甚,群情激昂,纷纷要求“俞院长”表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对俞鸿钧的所作所为早已心中愤慨,看到他这副目中无人的蛮横样,老先生又动了真气。1957年12月10日,于右任亲自主持院务会议,通过对俞鸿钧的弹劾,并将弹劾内容向新闻界公布,一时千夫所指,使“俞院长”颇为狼狈。

事情闹到蒋介石那里。1958年1月16日,蒋介石在台北中山墓召集“中央委员”、“评议委员”、国民党籍的“监察委员”200人开会。会上蒋介石大发雷霆,厉声说:“俞院长对国家大有功绩的,当年若非他将中央银行库存的黄金运来台湾,使我们可以养兵整训,又何来今日基础?院与院发生争执时,可由‘总统’召集有关‘院长’会商解决,我是在等你们来报告我,让我来召集两院‘院长’会商解决的,你们何不走这条途径?现在造成弹劾案,使中外舆论大哗,处理上存在不对。你们对于被调查的人,往往视同罪犯,俞院长是国家‘行政院长’,如何可受这种情形的调查?”

蒋介石痛骂“监察院”,俞鸿钧自然洋洋得意。

俞国华

“才堪重用。”

(《侍从室回忆录》第21页)

〔俞国华〕(1914—)1934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旋即赴南昌行营随蒋介石工作,1938年任侍从秘书,1944年底作为中国专员,赴美国参加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筹备工作。其间,一面工作一面进修,先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经济学,1946年又进英国伦敦政治经济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此后任国际货币基金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副执行董事。1955年,奉调回台湾,先后任“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院长”,“总统府资政”等职。

〔解读〕

俞国华的父亲俞作屏同蒋介石是奉化时代的少年同学,相交莫逆,情同手足。后来蒋在广东讨伐陈炯明时,俞作屏任东征军总司令部秘书,1924年死于淡水县长任内。蒋遂负起其幼小子女(时俞国华仅10岁)的抚育之费。

俞国华中学毕业后,最初考入上海光华学校。为此他专门写信给蒋介石夫妇征求意见。蒋告诉他,以进北大或清华为好。叫俞选定后由他保送,于是,俞国华决定选读清华政治经济系。

1934年夏,俞国华作为优等生从清华毕业,随后即去南昌跟随蒋介石身边。当时蒋的侍从秘书是汪日章,蒋对他说:“看你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叫国华来给你帮忙如何?”汪当然应允。于是刚出校门的青年俞国华便以助理秘书的名义,当上了汪日章的助手。级别为上尉衔,领取少校薪水,从此俞国华开始了从政的仕途。这实际是蒋介石有意让他在自己身边培养,同时考察他的为人和才能。

俞国华十分明了蒋的一片苦心,所以他一进侍从室,便一头扎进工作里,平时很少外出。遇节假日汪日章放假,他总独自留在办公室里,谨慎细心地处理各类公务。

待汪回来,只见室内案牍放置得有条不紊,连床铺也收拾得整整齐齐。蒋介石有时走来查询,俞又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和应对。这些工作和生活上的细节,都使蒋十分满意。

经过如此四年锻炼,蒋介石认为俞国华已能胜任工作,于是将汪日章调离,由俞接替了侍从秘书的职务。蒋对俞国华不仅在公务上视为主要助手,而且在级别上给予破格提升,由上尉直升为上校。以后,凡各处呈蒋批阅的极端机密的文件,规定必须经俞转交,而蒋的条谕、手令,也由他转达,有的还由他代笔书写。此外,俞不仅工作上一丝不苟,与同事属下相处十分随和,丝毫不见因在顶峰身边工作而露出傲慢、盛气凌人的气派。

俞国华还十分注重自己的操守,以表示对蒋的忠诚。如除奉命随蒋外出外,几乎一天24小时呆在办公室里,公务之余,食于此,宿于此,除读书外,不求任何个人乐趣。他的全家住在重庆,对老母极为孝顺,对弟妹也很是关心,每月薪水差不多尽数供人口众多的家庭开支。但为了工作,他只是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省视老母和弟妹的学习情况,一般并不多耽搁,平时更稀有同亲友的往来交际。抗战胜利后,他曾随蒋到溪口数次,但却没回奉化老家看一回。他年过而立仍旧独身,蒋介石夫妇有一次曾问他,有没有找到理想对象。何时结婚?俞国华回答得甚干脆,谓:“抗战一日不胜利,我一日不成家。”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他才同董梅真女士在哈佛大学教堂举行婚礼。

在侍从室十年,俞国华以其才华和品德获得了蒋介石“才堪重用”的赞誉。

有人谓:“俞氏身为阁揆,然平步有余,政绩平平。”其实在国民党强人政治下,平稳从政,既是俞国华踏入政界后的初衷,亦为蒋氏父子选拔并委以重任的贴心人物的重要条件。而俞国华正是凭借这点,加上他始终如一的忠诚和顺从,使他在50多年的风云变幻中,宠信不衰,仕途顺利。

谷正鼎

“他们不满意党就让他们离开党好了。他们想要组织反对党,就等我帮忙他们组织反对党吧。”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第3220页)

〔谷正鼎〕(1904—1974)贵州安顺人。早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后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任该大学特别党部组织部长。回国后历任第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铁道部总务司司长,委员会西安行营第二厅厅长,天水行营政治部主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等。

〔解读〕

谷正鼎与他的两个哥哥谷正伦、谷正纲,号称“谷氏三杰”,是蒋介石的重要谋士和得力助手。抗战胜利后,谷正鼎升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党政军联席会议秘书长,进入中央党部核心部门。1948年由于陈立夫调任立法院副院长,组织部长遗缺由谷正鼎继任。使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在任期内迎来了国民党的彻底失败,上任1年余就被迫逃往台湾偏居。

这个国民党中组部的送终部长,到台湾后成了陈果夫、陈立夫的替罪羊。国民党政权逃迁台北,党内有不少人要追究失败责任。更有人说,国民党的失败是党的失败,应该先追究管党的人的责任。长期利用CC系控制全党的陈果夫、陈立夫首当其冲,一再受到指责。为此,陈果夫病发垂危,陈立夫远走美国,留下的“傀儡”中组部部长谷正鼎成了众矢之的,各种责难不从一处来。蒋介石正好利用这股呼声来为蒋经国开道,对党政军各系统实行大换班,大批官员丢官弃职,由蒋经国、陈诚为首的实力派接替。

到1950年7月“中央改造委员会”成立时,第六届“中执”、“监委”和“中央党部”被统统取消,上任才两年的“组织部长”自动离职,谷正鼎只剩下“立法委员”、“评议委员”职。

和党政军机构的改朝换代不同,蒋介石为顾及“传统”延续,“立法院”、“监察院”和“国民大会”等所谓“民意机构”无法换血,所以“立法院”里的CC分子完整不动地保存下来。谷正鼎等就在“立法院”内,利用咨询、审计政务的机会,兴风作浪,一再和台上权贵们过不去。

谷正鼎对随着国民党改造结束、一批批实力派成员出任各方要职心怀不满,曾在1955年初的一次党内集会上,公开指责蒋介石,称“自党改造以来,名曰党内无派。盖率总裁之谕,不准再有小组织,故任何人皆不敢搞小组织。然党员虽不敢有小组织,总裁竟亲自领导小组织。”蒋介石得知后,恶狠狠地说:“好吧,他们不满意党就让他们离开党好了。他们要组织反对党,就等我帮忙他们组织反对党吧。”谷正鼎拿出当年在改组派时倒蒋的劲头(谷曾于1929至1931年新军阀混战和倒蒋活动的高潮时期,与蒋分道扬镳,系汪精卫改组派主要成员),以冀在政治舞台重展宏图,只因时势不同而没有得逞,党籍靠夫人向蒋夫人说情才得以保住,以后一直冷落一旁。在以后近20年间,参加的主要政治活动是给三哥助威帮忙,从事“世界反共联盟”工作。

严家淦

“严家淦同志的长处,正是我的短处;我的短处,正是严家淦同志的长处。”

(《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第172页)

〔严家淦〕1905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字静波,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38年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次年改任该省财政厅厅长,创立“田赋征实制”,后推行全国,对抗战中的粮食供应作出贡献。1945年初,调任重庆战时生产局采办处处长。抗战胜利后,奉命代表经济部和战时生产局首批飞抵南京,在何应钦手下协助办理受降事宜。同年12月24日,又奉命赴台,任长官公署交通处处长兼交通部特派员。1946年,任台湾工署财政处长,后任台湾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国民党退台后,历任“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台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等职。

〔解读〕

蒋介石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帝王思想影响的统治者,有极浓厚的传子思想。为培养蒋经国接班,可谓煞费苦心。20世纪60年代初,陈诚以重病在身,不堪繁务为由,在蒋介石的暗示下,提出辞去“行政院长”职务。而此时儿子资历太浅,难孚众望,且自己身体尚可,不急于让儿子锋芒太露,需要一位可靠之人,以为“太子”护航,深思熟虑之后,他选中了严家淦。

严家淦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如此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在政治上以火箭似的速度上升。在国民党七大上,他当选为中央评议员,在九大上又升任为中央常务委员,平步青云的严家淦能成为一匹政坛“黑马”,膺选揆阁,既有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严家淦个性谦和,治事严谨,生活朴素,不争功,不揽权,处事圆通,不得罪人。江南对他评价是:“严的才具、建树,连勉强及格都很困难。充其量他只是个循规蹈矩的政客,无条件服从YESMAN”;他是“好人,不是好官;是好公民,不是好公仆”;“严没野心,没有班底,庸庸碌碌,是汉献帝型,也是林森型。天时、地利、人和,使严因缘际会,扶摇直上。”

从严家淦的履历和个性看,他最适合蒋氏父子之意:他1945年就到了台湾,与台渊源较深;他年纪不到60岁,身体不会有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技术官僚,在国民党内无派系,淡泊权力,不会影响蒋介石向儿子移交权力,加之,他与蒋经国在“辅导会”的合作期间配合较好。

严家淦深谙官场之道,领会蒋介石的意图又快又准。一上任,便提名蒋经国任“国防部副部长”,而“部长”俞大维也是个不贪权力、不问人事的人,蒋经国出任俞的副手,当然就是代俞主持“国防部”。蒋经国又是“政务委员”,在“内阁”中与俞同位,更是取代俞职的有利条件。更何况,蒋经国又嫁女儿与俞的儿子,和俞成了儿女亲家,这使俞可以愉快地辞职和提名蒋经国继任其职。1964年1月13日,俞大维辞职,并提名蒋经国继任其职。

1966年3月,台湾又要进行“总统”选举。当然,蒋介石连任第四任“总统”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副总统”候选人。为了使儿子以后能够顺利接班,蒋介石再一次想到严家淦,遂提名严为“副总统”候选人。为使严能顺利当选,蒋介石在国民党一次全会上的对严做了一番夸奖后,说:

“严家淦同志的长处,正是我的短处;我的短处,正是严家淦同志的长处。”

这个评价话中有话:其一,这是总裁的褒奖,大家应只有拥护的份;其二,严家淦是个好人,没有强烈的权欲,而蒋介石倒是有这个缺点;其三,也许蒋认为自己有年龄的短处,必先严而死,而严的长处在于,他的在任,正可为蒋经国延续蒋家王朝铺就道路。

由于老蒋有话在先,投票时,国民党元老大都投了严家淦的票,严家淦以73比72票当选为候选人。

在其后的“国民大会”上,严以782票涉险当选“副总统”。这说明在“国民大会”中和国民党内有暗中反对蒋介石的反对派,只是不敢公开而已。但不管怎样,严的当选,意味着蒋经国接班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