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放广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12900600000030

第30章 粤中地下斗争(3)

迹象表明:敌军似没有发现我军的行动,也不知已处于我军的包围中,但其在圩内的警戒相当严密。按原计划,庞震、陈军便令“解放连”先打步枪作试探性射击,使敌误以为我军是当地的基干队,按前几天惯例出动追击,以便我军聚歼。

可是,这次敌军遭我突然攻击后,却慌忙龟缩在圩内茶楼和商店里还击,并不敢出动。战斗对峙了1个多小时,敌人仍没有出动迹象,于是,指挥部命令强攻。“解放连”立即用重机枪和轻机枪火力猛烈射击,打得街内敌军乱成一团。战士们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冲入街道,与敌军展开巷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敌军伤亡不少,纷纷向和尚岗方向逃跑,遭到“雄狮连”的猛烈射击。退回圩边旷地和复兴亭高地之敌,又被“解放连”在后面夹击。敌军进退维谷,只得拼死负隅顽抗。这时,陈军随即命令“自由连”投入战斗,配合“解放连”向敌发起总攻。“雄狮连”从侧翼配合,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敌军遭此沉重打击,伤亡激增,营长韦武俊亦被击伤。50多残敌,只得丢尸弃甲夺路向东北方向溃逃,突围逃跑。

该战役,我军歼敌2个连,击溃1个连,毙敌42名,伤敌营长以下40余名,俘敌排长以下27名。我军仅牺牲4人,负伤1人,以小的代价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

这次战斗,在粤中区解放战争中,我军对敌1个地方营踞守的圩镇采取强攻成功,还属首例;也是粤中区游击部队不断壮大、作战能力和指挥艺术不断提高的表现。对粤中区游击战争的发展,最后配合大军解放粤中,具有积极意义。

此后,金岗地区便牢固地置于我军的控制之下,敌军再也不敢来进犯了,从而保证了我军和地方工作人员得以在根据地自由来往。

锅盖山上六英雄

在广东恩平县堋底镇的西南侧,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当地群众称之为锅盖山。这时,我粤中独立1团“红星连”和广阳支队第5团的1个连正在底整训。

1949年夏天,盘据广东的反动武装,为了给其南逃的残兵败将扫清广州至湛江的通道,调集兵力向我粤中进行“扫荡”,7月8日,是集市贸易日,老百姓挑着柴的,拎着鸡鸭的,担着蔬菜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往镇上赶来。上午8时许,我军部队的指战员们正在吃早饭,交通送来情报称,国民党军队混杂在赶圩的群众中,企图向我军突然袭击。这时,正好中共恩平县委在这里开会,研究“减租减息”和迎接大军南下等问题。

来偷袭的敌人是广东省第10区保安司令李江部、省保安2师6团和恩平保警共600多人,而我军只有二三百人,力量对比悬殊。因此,县委领导和部队领导当机决定:由部队阻击敌人,掩护县委会议人员转移撤退。部队立即发出紧急集合令,5团团长马平作了动员,“红星连”指导员郑才作了担负阻击任务的战斗部署,立即带领部队出发。

我“红星连”1排(主力排)担任抢占锅盖山制高点阻击来犯之敌,掩护部队撤退的任务。全排一共31人,由排长吴宽(原名吴瑞宽,共产党员)带领,迅速向锅盖山攀登。埋伏在树林中的广阳支队5团的1个连,便用猛烈火力截击敌人。1排居高临下用密集火力支援。

顿时,敌人的六○炮、重机枪一齐向我军阵地开火。战斗从上午9时多一直到下午3时左右,双方形成对峙状态。敌人则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二三十人被击毙,其中军官4人。西侧小山头阵地的我军区队奉命撤出战斗。1排仍坚守着锅盖山,继续作掩护。

这时原来龟缩在山脚的敌人,爬上了刚才区队撤出的山头,严重地威胁着1排的阵地。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保存有生力量,排长吴宽决定除由他带领6名战士坚守阵地外,其余23人迅速撤出阵地,跟上撤退的部队。战士们刚撤出阵地,数百名敌人就包围了锅盖山,并从山脚蜂拥而上,发起了冲锋。

这样,山顶上只剩下吴宽、关森、谭植、吴浓、苏宙和关华6个人了。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决心与敌人拼搏到底,掩护大部队安全突围。最后,有5位亲如兄弟的战友,都壮。烈牺牲了。仅剩下关华1人,他也身负重伤。关华多么希望他们还活着,因此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他们,摇晃着他们,直到精疲力竭一次又一次昏倒过去。

当关华再次醒来时,他决心找寻部队,向部队首长和同志们汇报战友们牺牲的情况。于是,他拖着像灌了铅的身躯,不顾伤口的剧痛,一步一步朝着旁底圩的方向爬去。但后来又昏迷过去了……大约深夜时分,待关华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躺在游击队的医疗站里了。原来,当地群众发现了关华,立即把他送到交通站,以后又由交通站辗转送到部队医疗站。

关华忍着疼痛,向部队领导断断续续地汇报了战友们战斗和牺牲的经过。

领导同志听完关华的报告后,十分激动,连夜派人把烈士遗体运到底圩掩埋。现在,6位烈士的纪念碑高高矗立在恩平旁底圩的西南侧,永远纪念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壮烈捐躯的革命精神。

军民协力卫九龙

位于英德县西部与清远接壤的九龙乡,虽地处偏僻,山道崎岖,但却是广宁、四会、清远通往阳山、连县、曲江、乳源等县的要冲,且离粤汉铁路不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49年1月16日,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策动九龙乡乡长罗佛金举行武装暴动,成立了英清阳边区人民解放大队(代号太阳队),以罗发为大队长,谢洪照为政委。从此,罗发的家乡九龙乡金造村成为游击队活动的中心。

由于失去了九龙乡这个北边的门户,国民党英德县当局十分恐慌,匆匆纠集大队人马,气势汹汹地进攻金造村,企图一举扑灭我人民武装。

得知敌人进攻的消息后,粤桂湘边区部队和边区工委领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认为:这里的地理位置重要,为了支援边区部队第一、第二梯队挺进连阳,外辟粤湘边区游击根据地,牵制敌人,并巩固九龙起义成果,保卫金造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在金造村打一场保卫战。

会后,梁政委亲率独立团(东风团)和连江支队4团共600多人,从清远转入九龙乡地区桐油坪一带,准备与“太阳队”和余造人民并肩战斗。

1949年2月13日,正是山区人民闹元宵而兴犹未尽的第二天。清晨,村前突然枪声大作。我守卫在庙角山的民兵发现,一股敌人鬼鬼祟祟地正从中岗栋登山,直达枫木营前面的制高点狮头顶,便先发制人,开枪迎击。这时,英德县反动武装共1000多人,在保警大队长张隆的指挥下,正分兵两路,从正面、侧面向我军进攻。这时,从正面进攻的敌人,已气势汹汹地逼进了庙角山。守卫庙角山的郭贤等8名民兵,勇敢战斗,利用几块大石头作天然屏障,打死打伤敌人20多名。由于战斗激烈,罗发奉命率“太阳队”回金造村支援战斗,与民兵群众一起,牢牢地控制着阵地,使敌人进不了村。

天黑后,敌人暂时停止了进攻。

为不给敌人喘气的机会,梁政委给早巳隐蔽在九龙潭方向的“东风”团发出命令。深夜,寒风刺骨,怒火燃烧的战士却像猛虎下山一样,迅猛地扑向敌人。“飞鹰”队在队长周锡的率领下,从右翼突入;“加强”队队长陈三珠指挥本队突击敌左翼。敌人被打得焦头烂额,连滚带爬地退出阵地,往县城方向逃去了。这一仗,我军击溃敌人1个连,全歼1个排,缴获轻机枪2挺。

打退敌人第一次进攻后,全体军民征尘未洗,又斗志昂扬地开始准备第二次战斗。2月18日拂晓,敌人再次进犯,人数比第一次多了1倍。他们以省保警4师17团2营为主力,纠合英德保警大队及地方武装共2000多人,由反动县长周文浩亲自指挥,杀气腾腾地开了过来。

此时,我军兵力部署是,由80多名民兵防守金造村,由“太阳”队防守太平水村,“东风”团则隐蔽在犀牛方向的龙潭坑一带断敌退路。敌人这次进攻,仍然先用炮轰,然后集中轻重机枪向我军阵地密集射击,我军则以逸待劳,凭借坚固的工事与敌人周旋。指挥员告诫战士们,把敌人放近了打。

当左前方敌步兵离我军仅30米、右前方之敌步兵离我军仅50米时,我军才突然开火,一下子就打倒了10多名,逼使敌人往后退去。

另外两路敌人,在占领庙角山右侧的234高地后,与保警17团2营一起,由营长魏冠中督战,也向我军阵地冲锋,但同样遭到我军顽强的阻击。我军阵地的的竹管、竹钉、木栅等障碍物,显示了威力,伤害、阻滞了敌人,使敌人不得不派人来清除。我“东风”团“力强”队队长李伙,乘机端着机枪,跳上战壕,突然向敌人一阵猛烈射击,当场毙敌17名。随后,我军即组织正面突击,向敌人占领的狮头岭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与此同时,“飞鹰”队也从大芝窝迂回敌后,向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敌人吓慌了手脚,不敢恋战,慌忙溃逃而去。敌人进攻金造两次失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宋子文恼羞成怒,从胡琏兵团调来1个加强团(473团),拼凑了英德、清远两县的反动武装共计3000多人,向九龙地区发动第三次全面进攻,从东、西、北三面重点攻打金造村。3月5日早晨,敌人的第三次进犯开始了。

敌人以1个营的兵力攻打苏坑,2个连的兵力攻打独石寨,473团主力攻打庙角山,形成三面合围态势。敌炮弹猛烈打来,我军战士和民兵沉着冷静,严守阵地。守卫苏坑山头的民兵,利用石头、石洞、石孔作隐蔽,居高临下一个个灵活机动地杀伤敌人,使敌人始终爬不上来。在独石寨方向,我军放敌人进村,我军民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五次进攻,粉碎了敌人从背后威胁金造村的企图。

敌人押下的最大赌注是在金造庙角山方向攻村。敌473团在枫木营一带设置了炮兵阵地,从早晨开始,连续向我庙角山前沿阵地和金造村发射了几百发炮弹。敌人见我军一直没有还击后,其步兵大胆往前爬。待敌人进至我前沿火力圈时,我军突然用密集的火力杀向敌人,打得敌人纷纷后退。直到下午,庙角山始终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敌人白天进攻未能得逞,又在5日傍晚实施三面总攻。

敌人的突击队从大平头山摸上来,并很快就爬上了庙角山北侧。罗发他们沉着应战,一排子弹打过去。毙敌近20名,打得敌人突击队滚下山去。

控制了正面局势后,罗发他们派兵抢占大基窝等制高点。同时,又派小分队袭扰敌人狮头岭阵地。战斗持续到深夜,各方的敌人均被我军击退。鉴于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继续坚守,于我不利。为了保存力量,为了金造村100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罗发他们决定掩护群众突围。

夜幕渐浓,前方枪声渐渐稀流,我军部队、民兵掩护群众,悄悄地撤出了金造,向黄基圩、严婆髻方向转移。100多名群众在部队和民兵的帮助下,扶老携幼顺利到达大洞、黎洞,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接待。

金造保卫战,牵制和杀伤了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游击区的人民武装斗争,锤炼了我军指战员,民兵和群众,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在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