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放广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12900600000029

第29章 粤中地下斗争(2)

为了宣传党的主张,揭破敌人的无耻谣言,消除群众的误解,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我军除作好宣传工作外,还十分强调要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用实际行动影响群众。部队半夜进驻村庄,不敲门进户,买东西照价交钱,借东西退还,损坏的赔偿,有时找不到主人就把钱放在原处,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看到我军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很快就打消了恐惧情绪,敢于同我军接近、讲活,甚至介绍情况,有的还主动给我军带路。

不久,部队在茂北同地方党的梁甫等同志取得了联系。

根据他们的介绍,茂电信工委已在信宜县云开山区开辟了新区,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并建立了武装,敌人在那里兵力比较空虚。于是支队指挥部决定向云开山区进军。部队经过1天的行军,翻越了茂北的崇山峻岭,打垮了路上小股反动武装的骚扰,傍晚,到达信宜县四方田。次日,天未亮,部队就又登上村后山,沿山边大路走了2个多小时,到了白鸡岭。约8时许,敌人从后面追了上来,同担任后卫的3营打起来了。这股敌人约有1个营的兵力,曾埋伏在公路上,企图于半路上伏击我军。当敌人发现我军已到了白鸡岭时,便从后侧追了上来。支队指挥部决定给予还击,以扩大我军的政治影响。

敌人气焰嚣张,连续多次向我军据守的山头发动攻击,都被我军组织交叉火力给予杀伤后溃退回去,只好据守山头与我军对峙,至下午4时许,敌人看看无便宜可占,又怕夜战,不得不悻悼地退走了。部队经过1夜休息,第2天开进了云开大山。云开大山是信宜县东北毗邻罗定、广四人山,峰峦起伏,山高林密,纵横数十里,最高的山峰海拔1000多米,地势雄伟险要,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

茂电信工委曾在这里开展工作,群众受到我党的影响,对我军部队很是亲热。于是支队就在山上一些村庄住下休整。欧初及时召开会议,决定暂时以云开山区为立足点,发动群众,打击敌乡保反动武装,开辟游击区;部队仍然集中活动,以对付敌军进犯和扩大影响。

接着,东征支队主动出击,先后袭击了黑茶山、沙子等圩镇,收缴反动武装,破仓分粮,发动群众。这些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不少青年要求参军,我军从中吸收了一些新战士;另一方面,对敌人震动也很大。由于敌人准备调动大批兵力向云开山合围,我东征支队为了避免与敌决战,取得更大的机动,决定离开云开山区,继续向西山转移,当天晚上进抵信宜合水圩。合水乡公所人员和乡自卫队早已逃窜一空。我支队即破仓分粮,劫富济贫。

部队离开合水,取道上石洞,穿过云雾笼罩的崇山峻岭,连续行军3天,到达西山的上东。在这里,支队部了解到敌人正调兵到西山,企图对我军阻击的消息,得到了中共香港分局要求东征部队迅速挺进粤中的指示。欧初当即同其他领导人商量,决定将部队分为两路向粤中区挺进。一路由支队部率领1、3营,向西山东部穿插,渡过漠阳江,进入阳春北部山区,同粤中区领导取得联系;另一路由黄东明率领2营,向西南方向迂回穿插,牵制迷惑敌人,掩护支队部及1、3营行动,然后相机把敌甩掉,向东转移渡过漠阳江,进入阳春北部地区与支队部会合;如情况发生变化,暂时不宜东进时,则折回茂信待命。经多日行军,东征支队终于在洞水、留洞地区与粤中部队会合。

滨海频传捷报

1949年1月,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相继胜利结束,解放战争的军事形势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粤中军分委乘此大好形势,集结主力,由粤十军分委主席冯及第一副主席吴有恒率领独立1团进军罗镇,连战皆捷,开创了该地区的新局面后,又于4月中旬决定由粤中军分委第二副主席欧初率领独立1团部分主力,协助滨海地区反清乡“扫荡”,恢复老区和发展新区。

滨海地区位于广东中南部腹地,包括台山及原赤溪全县,新会县崖西、崖南地区,开平和恩平南部以及阳江东部。该地区地形复杂,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是著名的侨乡,经济文化发达,为广州的外围和屏障,是敌我必争之地。一年多来,敌省警保11团刘曜寰部和省警卫团黄志仁部,对滨海地区进行了两次大“扫荡”,占据了我游击区那琴、尾角、寨门、九经等地,在我心脏地区楔入“钉子”,建立碉堡和联防队20多处,把9、10两区的统治强化起来,气焰十分嚣张。他们在政治上大搞“自新运动”,在经济上横征暴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9年4月下旬,欧初率领独立1团部分兵力和军分委政工总队从恩平底出发,黑夜急行军,通过恩平平原的敌碉堡群,渡过锦江,向前挺进。途中遇上倾盆大雨,战士们浑身湿透,负重增加,再加上天黑路滑,不少战士接连摔跤。

五更时分,部队到达滨海地区的边缘地带大田村,休整了1天又继续挺进。22日到达台山老区大隆洞,部队到来后,立即展开斗争,连战皆捷。

23日,我军突入寨门圩,将敌派出所和乡公所武装全部收缴;24日解放了第10区濒海的商业重镇深井;接着,进驻獭山,摧毁敌警所、乡公所,歼灭了联防队;25日打开了田头粮仓济贫;26日,滨海总队解放了小江圩和联和圩后,又跃马阳江,解放了新洲;5月3日,我军部队进入台山第二大村汶村,并解放了附近的鱼地、茭勒、横山等几个圩镇,摧毁警所和联防队部;同日,突袭国民党台山9区所在地海晏街;接着,解放了那陵、横岗、开平市;8日,解放了沙栏及其周围的安和圩、那马乡和什和圩。经过半个月的上述一系列战斗后,我军威震滨海,敌人望风披靡。至此,滨海游击区迅速扩大,联成一片。

5月24日,欧初率军分委主力到达深井圩,与在滨海地区活动的滨海总队总队长林兴华、政委谢水宽等会师。为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扩大我党在侨乡的影响,5月25日,台山县人民政府在深井圩宣告成立。滨海地工委书记兼总队政委谢永宽任县长,李贯之、邝秉衔任副县长。当天,县政府发布第一号布告,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为最后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的新台山而斗。当天晚上,深井家家户户张挂灯笼,2000多军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联欢晚会。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我军决定摧毁敌在恩南的重要据点小洛和大亨。小洛是敌自卫队大队长吴任平的老巢。自卫队大队部设在吴家“文庐”,是一座筑有碉堡、围墙的大宅院。

离“文庐”2公里是4层碉楼的大亨乡公所。两个据点互相呼应,易守难攻。我军决定采取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法,集中优势兵力将该敌包围,迫其投降。如顽敌拒降,则实施强攻。

6月20日,欧初宣布了这次战斗的决定和具体作战计划。21日,部队利用夜幕掩护,乘船渡海到石角登陆,迅速包围了敌据点。22日,天刚亮,战斗便打响了。战士们首先展开政治攻势,要敌军缴枪投降。但盘踞在大亨乡公所之敌开枪射击,接着小洛敌人也开火顽抗,妄图阻止我军逼近,我军发扬外线作战优势,紧逼合围。

10时许,我军接

到敌保3团几百人从那扶方向前来增援的情报,欧初即令广阳支队第4团负责打援,以保证围攻据点战斗的顺利进行。

我军为了逐个击破敌据点,先加强兵力、火力攻大亨乡公所,同时组织敌军家属阵前喊话。

敌人看到继续顽抗只有死路一条,被迫举手投降。然后,我独立1团机炮连占领小洛的制高点,用重机枪集中射击敌碉堡和“文庐”,打得敌人乱成一团;同时我军向吴任平发出“最后通牒”,令其立即投降,慑于我军强大威力,敌人终于抛出枪支武器,打出白旗投降。

到黄昏,战斗胜利结束,俘敌50多人,缴获武器弹药一大批。

这是我军采用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相结合强攻敌据点的一次成功战例。

我独立1团部分部队在欧初率领下,4个多月来在滨海地区,与滨海总队等共同战斗,解放了圩镇、乡共18处;毙敌80多人,伤、俘敌80多人;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19挺,冲锋枪、卡宾枪各2支,步枪230多支,短枪29支,枪榴弹筒4具,机动船1艘,子弹和其它军用物品一大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南下滨海的任务完成后,欧初率领支队又走上了新的征程。

远途奔袭下金岗

1949年5月29日,国民党鹤山县保安营乘我军兵力远离而进占了金岗圩,一连数天在圩内和附近的寮、仑下等村庄拉丁、抢粮,挖壕筑堡,准备盘踞固守,以分割新高鹤根据地,配合省保警进犯我根据地和保障广湛干线畅通。

这时,粤中军分委率领主力独立1团进军三罗(罗定、云浮、郁南3县的总称)之后,正分兵两路南下滨海和东进新高鹤。独立1团除一部由欧初、黄东明在滨海的台山、阳江东部活动外;另一部则由副团长庞震和副政委陈军率领,跟随军分委主席冯第一副主席吴有恒,在新高鹤活动。

冯、吴首长获悉金岗被敌所占,决心歼灭该敌,收复金岗,即令陈军和庞震率领独立1团一部与新高鹤总队主力营协同作战;并派军分委参谋处长莫怀和新高鹤总队政委周天行、总队长梁文华统一指挥。据侦察了解,敌保安营辖3个连,共约160多人,火力配备不强,分驻在金岗圩内的茶楼和商店内,在圩后山上挖有堑壕,圩边路口只有掩体和射击阵地,碉堡还未修筑起来。

此时我军的兵力有独立1团一部约250人(含干部轮训队),新高鹤总队主力营2个连约200人,加上鹤山县、区甚干队100余人,共约500多人,相当于敌之3倍多。敌孤军深入我根据地,离沙坪虽较近,但兵力空虚;距粤十重要城镇江门、三埠各50多公里,在没有汽车仅靠步行的情况下,难以增援。我军是在根据地的边缘区作战,地形熟,有群众掩护,易于隐蔽行动和机动。只要我军利用夜晚秘密运动,将敌包围而攻之,在敌军没有坚固防御工事和增援的情况下,是有充分把握取胜的。根据以上分析,莫怀、周文行、陈军他们决定以优势兵力,远途奔袭,四面包围,然后诱敌出圩外或强行突入圩内歼灭之。

在兵力部署上,决定由独立

1团担任主攻,新高鹤总队主力营的“雄狮连”和“飞虎连”从侧翼相机配合主攻并堵死敌军向沙坪逃跑的退路,县、区基干队和民兵在外围警戒,防敌增援。战斗部署完毕,我军参战部队于6月13日下午在白水带地区出发,强行军35公里,半夜到达金岗圩附近的粉洞村隐蔽,各连分别于14日拂晓前进入阵地。

陈军和庞震率领独立1团的“解放连”、“自由连”和干部轮训队,绕过村庄,秘密运动到蟮头岗。庞震、陈军即令“解放连”隐蔽占领岗前进攻出发阵地,作为第一梯队;“自由连”布置在岗后和左翼,作为第二梯队;干部轮训队作为预备队机动。指挥部设在靠近蟮头岗的右侧,指挥整个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