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
1284100000043

第43章

漫步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处可见演唱会、歌剧会等文化演出广告。广告名单上不仅有国内知名演员,还能不时看到国际着名歌星、影星的名字。这种活跃的文化音符是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在几十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文化部门国有国营,存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特点,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差距不大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人事制度上也没有正常的淘汰机制,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有大批电影、歌曲遭禁,一些电影制作人被打进牛棚、下放干校,一些相关部门如文化部也被视为“才子佳人部”、“帝王将相部”被停止工作,中国人经历了一段“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文化低潮。

1978年底,中共作出了改革决策。此后对文化单位的改革开始提上日程。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认为:“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很多,严重地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这个阶段,调整了艺术部门,借鉴农村改革经验在文化单位实行承包制,文化市场地位开始得到承认,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等形式的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开始出现。随后,一些演唱者开始了“走穴”,到全国各地开演唱会。港台的流行歌曲也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中国人的文化版图的色彩变得日益丰富多元起来。

为规范文化市场,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局,逐步建立起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成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新概念。这个阶段在突出改革的同时,加大了文化法治建设,出台了200多部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包括《着作权法》等;还组建了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等文化集团。中共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步伐大大加快。十六大将文化第一次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还提出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十七大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6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地方为改革试点地区。

这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口号。随后,中央和相关部门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制定了国家文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新部署。

由于逐步分清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区别,明确文化产业主要是面向市场,以经营性和盈利性为主,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搭台、文化唱戏,文化产业取得重大发展。如在中原大地的河南省民权县,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的王公庄,全村1300人有700人能执笔画虎,所绘工笔虎画笔法独特、形态逼真,年销售3万余幅,销售额逾6000万元。这些“荷锄弄丹青”的农民艺术家,实现了一个村庄的产业嬗变。再如,北京城东北角,有一个以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798艺术区。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在此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将798变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如今798已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北京都市文化的地标。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形成了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新闻出版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艺术品业等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相继涌现。2004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GDP增速。以电影业为例,2000年时全国电影票房只有9.6亿元,2011年突破130亿元;2000年有电影院1000家,2011年已超过2800家。2011年有20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国产电影实现了全年票房总额连续9年超过进口电影。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本地支柱性产业。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开始出现,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纷纷在海内外上市。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如华谊兄弟传媒有限股份公司等。201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达1.1万亿元规模,占GDP的2.75%。

与此同时,文化事业也有发展,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系列工程顺利实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各级服务节点83万个,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经通电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方面,截至2011年年底,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46条,数字放映队47692支,形成了遍布中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格局。2011年,农村放映影片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农家书屋从无到有,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经投入180亿元,将150亿册图书送到了农村供农民阅读,计划建成64万个农村书屋。中国花力气做这件事情非常值得,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读书法案,规定每个家庭的藏书量,政府每年发放购书补贴。中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正在逐步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已进行了4年多,全国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2010年,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在2011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又共同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意见》,全面部署三个场所的免费开放工作。到2012年年底,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将全部免费开放。这些工程在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就业技能,改变精神面貌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一启动,体制内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走向市场也相应启动。目前,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全国10多万家国有复制印刷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改成企业。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地方、高校出版社均已转企改制。多数报刊也实现了转企改制。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461个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目前,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2万多个,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家。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博物馆、图书馆等内部改革也迈开了步伐,逐步向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转变。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也在改革,政企分开已成大势,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也迈出步伐。2012年2月公布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明确“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并逐步完善以固定文化设施、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高。但目前还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是25%,英国达到11%,中国还不到3%。中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3%,而美国占43%、日本占10%。这说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2011年中共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明确了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绘就了文化发展蓝图。但有些外国传媒竟认为,这是中共寻求政治途径解决文化问题,是一种“逼上梁山”之举。实际上,这是中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然之举,也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之举。日本有的媒体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升至全球第二,在国际政治和军事方面也蒸蒸日上,但在文化上却被好莱坞电影和流行文化压制,仍处于“文化赤字”状态。

六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此举目的,是在未来培育文化的过程中,打造出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民众的爱国情怀,以尽可能阻止欧美文化渗入。这一判断比较符合实际。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吉迪恩·布拉赫曼说:“如今中国人自己也越来越关注发展‘软实力’了。北京政府明白,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但是,如果中国看起来像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友好的国家,外国人可能对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就不会感到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