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12819300000036

第36章 爵士乐的中国之旅爵士乐的中国之旅(2)

1950年代以后,爵士乐并没有停止发展,事实上,在那之后产生的音乐才是最具原创性、多样性、学术性的。Ornetter Coleman、Cecit Taylor、John Coltrane等音乐家成为20世纪公认的最后一波前卫音乐家。Be-bop移向爵士乐的中心,摇摆乐也经历二次复兴,这些都表明了爵士乐永恒多样化的开端。1960年代,爵士乐仍有持续变化,特别是在音乐形式上的合并与结盟。爵士乐结合了各种形式的民族、流行、古典音乐,其中包括西方文化以外的东西。先前从未使用过的全新音乐资源与技巧,分别引介及应用于爵士乐,而部分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的音乐家在这些美国式的音乐发展中,发现运用他们本土的音乐资源,使其化身为另一种独特的爵士乐。当然,Be-bop、Cool Jazz、自由爵士、融合爵士等都是这个时期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爵士乐在并不太好的环境中成长,成熟,似乎也退去了人们对它那混种儿的歧视眼光,虽然它以良好且亲切的姿态生活在世界各个国家与不同文化之中,但是,它在华人世界还是属于异数。很不幸,在对种族的刻板印象、知识分工、学院制度化、老百姓品位、传媒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下,以及爵士乐终究缺乏欧洲白人及古典音乐的光环,在国内仍被大多数音乐学者及专家定位为不够严肃的音乐,进而排除在音乐教育及艺术赞助的范畴以外,令人感到非常遗憾和惋惜。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爵士乐在中国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当爵士乐小心翼翼地重返上海滩时,六个五十开外的老年人在饭店演奏当年的老曲子。老年爵士因此得名。当时的国人如同刚刚苏醒过来的植物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于爵士乐的发展也一无所知。爵士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摇摆乐却成了树根。这批老人受聘站在了那块金字招牌下,但所演奏的音乐已面目全非,若像以前那些死去的老乐手一样演奏陈旧的摇摆乐,还可称得上是上海爵士乐的元老和古董。但现在的他们怎么也和爵士乐扯不上边,既无爵士乐教育背景,也无演奏经历,若你根据旅游指南或外行推荐去百乐门的话,在那儿只能听到些三步、四步的流行曲。作为城市的旅游经典和文化窗口,不仅中外游客被误导,城市文化也被误导了。当年在吉米·金大乐队里任贝司手的郑德仁先生,如今已84岁高龄,他是那支乐队的组建者,当他重返故地时,见招牌依旧,却听不到自己熟悉和钟爱的音乐,老人的心感觉像被人剥离一样疼痛。

令人感到滑稽可笑的是,曾几何时,一些花枝招展的杂志煞费苦心,给爵士乐套上了一顶来路不明的“小资情调”的帽子,打造一张所谓的爵士地图,再罗列一些甜歌,将一群无知的白领引入昏暗的酒吧,以为那里就能听到纯正的爵士乐。其结果是这群小资们对酒吧的认识大大多过对爵士乐的认识。

曾经有不算一流的外国爵士乐手如此评价国内爵士乐手:“他们的演奏技术和理解能力如同小学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从普及交响乐开始重新接触西方音乐,近三十年过去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官方心甘情愿接受的也依然是古典音乐,而包括摇滚乐、爵士乐在内的流行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只能让它们在民间或地下自生自灭。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痛心,对于一个真正热爱这种艺术形式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爵士乐真的就和中国缘尽了吗?世界各个民族和不同文化都可以包容接纳的这种音乐,我们中国人就不能再一次拥抱它吗?哪怕只是一个手指的召唤或者一个点头的示意?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爵士乐队和正在蹒跚学步的国内乐队一同被推上了中国爵士乐音乐节的舞台,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拥有过八届精彩的国际爵士乐音乐节,在此期间,中国本土的爵士乐音乐人通过交流开阔了眼界,演奏水准得到演练和提升。2005年,北京“迷笛爵士音乐节”在没有拉到一分钱商业赞助、匆忙筹备、宣传不够的条件下低调出台,结果却获得出乎预料的成功。该音乐节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爵士乐群落整体浮出水面。”国内的爵士乐先驱:夏佳三重奏、红节奏、刘元、节奏之犬等音乐家的精彩演出不但在国人面前展示了爵士乐的魅力,更向许多在国内的外国人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也可以演奏爵士音乐。他们的演出不但有可观的商业价值,更可贵的是学术价值的体现。参加音乐节的有京城15支城市爵士乐队和两支学生乐队,69名爵士音乐人中有五位是女性,有的乐手上场最高达五次之多,他们的演奏水平和原创能力在这里得到初步印证,就连音乐节组委会的核心成员们也没想到本土爵士音乐人会如此优秀。事实上,这些乐手的生存空间并不好,媒体揭示了他们的一些生活状态:大多数乐手基本上找不到固定的演出场地,原因就是国内的音乐环境还没有成熟到适合爵士乐的大规模发展,因为爵士乐手一般都有很好的专业功底,所以他们也常常被人邀请做一些其他类型的演出,虽然这样只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但是热爱爵士音乐的他们依然在不懈地努力。

“中国有一定水准的本土爵士乐手不足百人,纽约注册的职业爵士音乐家达到一万多人。”这是一些爵士乐手常常聊的话题。

在上海,爵士乐成为历史多年以后,在爵士乐重新回归华夏的时候,我们国内大部分的正规音乐院校对爵士乐依然是个空白甚至排斥。曾几何时,这种几乎可与古典音乐比肩的“高级”音乐竟然在中国难觅栖身之地。1993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北京迷笛学校和北京现代音乐学校相继成立。目前,在京城也只有这两所音乐学院的教学内容涉及了爵士乐,这不仅仅是一个转机,也是一个里程碑,它让爵士乐重新找到了在中国的突破口,那就是教育。教育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包括命运和未来。我相信爵士乐在中国的命运,也将会随着教育的兴起而得到改变。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元老级人物——刘元,他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摇滚音乐家,后来成为中国爵士乐坛中的领袖人物,他在1995年开办“CD Cafe”,并将其打造成磨炼本土爵士乐手演奏技艺的场所,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默默推动,十多年时间培养出了不少年轻爵士乐高手。据调查,目前北京和上海是本土爵士乐手的聚集地,广州、深圳、成都、沈阳也时常会有本土爵士乐手出没。有人预测,在将来,北京和上海可能成为中国爵士乐的两个主要代表城市,两地乐手的阵容和水平各有强项,他们都是推动爵士乐在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中国的爵士乐自此转入良性发展之中。

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爵士音乐演奏家和乐手如下:

萨克斯管:刘元、金浩、杜银蛟、陆延荃

小号:付华、文智勇

长号:路卡(意大利)、迈特(美国)、王晶

钢琴:孔宏伟、夏佳、杨德辉、崔洪根、梁和平、莫大卫(美国)

吉他:艾迪(马达加斯加)、刘林、顾忠山、琢田和茂(日本)、隆龙

贝斯:张岭、黄勇、张辉、任一清、袁波

爵士鼓:张勇光、刘效松、程进、金大友(美国)、古贺泉(日本)、谷峰、贝贝

歌手:张盈、瑶意

我们应记得这些名字,当爵士乐回归中国的时候,就是他们再次抓住了它的手,成就了几十年前那段未完的爵士乐情缘。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努力地在填补那段遗憾的空白和差距。爵士乐的中国之旅,带来的不仅仅是音乐形式,也隐喻着对于事物思考的另一种方式。在这种全新切入点的视线中,我们会看到事物更多更美好的一面,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思考得更多。从这个生来就不被人喜爱的混种儿身上,我们应该忽视它那和我们不一样的皮肤,应该愉悦地去感受它那与众不同的斑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