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力挽狂澜
12787400000006

第6章 引 言

不止是央行行长

五任美国总统--三位民主党人、两位共和党人--在长达近半个世纪里征召保罗·沃尔克加入政府,为美国人民服务。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任命他为财政部负责货币事务的副财长帮办;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任命他为财政部副部长,主管货币事务;1979年,吉米·卡特总统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1983年,罗纳德·里根总统再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2008年,当选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任命他为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按译者后记中的统计,还应算上始于1975年福特政府时期的纽联储行长任期。实际上,六任美国总统,其中三位民主党人、三位共和党人委以沃尔克重任--译者注。)

意大利前总统卡罗·钱皮听说奥巴马总统此项任命后,修书一封致沃尔克,信中只有三个字--“信任你”。现在这封信被裱以镜框,摆放在沃尔克的书桌上。

沃尔克倾毕生职业生涯服务公众,赢得了公众的信赖,其成就无人比肩。其贡献之广,远超过金融一个行业,他曾参与调查联合国石油换食品丑闻,主持委员会为大屠杀遇难者向瑞士的银行讨回公道。但沃尔克风格的真正形成,是在他1979~1987年当美联储主席的任上。在那个大厦将倾的年月,沃尔克为恢复美国金融体系的声誉不遗余力。上一轮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在那场抗击20世纪7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史诗般战役中,沃尔克一战成名,英雄荣誉加身。而当沃尔克1987年离任美联储主席之际,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一位名叫杰克·吉姆的居民在给沃尔克的信中写道:“美联储之失去您,就如同二战犹酣时失去了巴顿将军。”[1]

本书虽主要讲述这位坚毅的央行行长如何力排众议,击败了美国积重难返的通胀一敌,但内容绵延丰富,远不止此。我将在书中向读者展示,保罗·沃尔克不仅恢复了美国的价格稳定,而且领导了一场建立财政责任的战争。沃尔克从未做过国会议员之类的工作,但他在里根政府时期拒绝以创造货币的方式弥补预算赤字(经济学家称之为“赤字货币化”)的做法,强势推高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真实利率水平,迫使国会制订了平衡预算的计划。

沃尔克在面临政治压力、要他通过印钞而非征税来为政府的无度开支买单时,他选择了听取公共意见,坚守正直,坚持己见。要知道,作为在美国行使央行职责的机构,美联储是国会缔造的,也可能因一次简单多数的投票表决而被废除。尽管受到三番五次的威胁,甚至还包括一次弹劾提案,沃尔克都坚持原则,矢志不渝。他在任职美联储期间,启动了遏制政府赤字的行动。他坚持推动里根实现在竞选时向公众承诺的财政纪律目标,使里根没有食言,奠定了里根的声望。

外国人欣赏美国的货币政策做法和财政纪律措施,他们投资购买美国的证券,将美元视为安全港。美国人也享受了低利率和高生活水平,因为从中国到韩国,都在用服装和儿童玩具向美国换取美元。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高度评价沃尔克时期的政策,认为他“打下了美国几十年经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基础”。[2]

在美国正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之际,沃尔克当年推行的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和财政纪律,对今日的美国言犹在耳。为了降低失业率,美国实施了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和宽松货币政策,这使得人们担忧,一旦经济复苏,将导致通胀卷土重来,而巨额的结构性预算赤字加重了这种忧虑。美联储承诺会适时转移阵地,以缓解通胀压力。但衰退阴云未散之时,除非国会和总统就充分就业的平衡预算达成共识,否则这种承诺实在堪疑。无度的财政开支,已然威胁到美元作为可靠国际价值储藏手段的地位,也削弱了美元赋予美国消费者的超级特权。

随着托马斯·萨金特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在2011年备受知识界的关注。这位任教于纽约大学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好的财政政策,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货币政策。”[3]萨金特提出了经济行为的理性预期概念,并用20世纪20年代恶性通胀的历史教训证明,可靠的货币政策必须建构在负责的财政纪律基础之上。当沃尔克还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交易台见习的时候,他就见识了预期的威力。我在书中会提出,在理性预期概念被广为接受之前,沃尔克的政策措施中就已体现了对理性预期的认同。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背景,介绍沃尔克思想性格形成时期的家庭、求学经历,及其早期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工作的情况。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记述了尼克松总统1971年8月15日宣布暂停美元兑换黄金、美国与金本位最终决裂等事件前后沃尔克所发挥的作用。沃尔克认为,这是其职业生涯中遭遇的“最重大的单个事件”。[4]第三部分追溯了沃尔克1979~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抗击不断恶化的通胀所采取的行动。当时吉米·卡特总统认为这在美国点燃了“信心危机”。[5]第四部分记叙了沃尔克在奥巴马总统2010年形成所谓“沃尔克规则”中所起的作用。该规则旨在保护美国纳税人免于反复救助金融体系危机。本书开头用一篇简短的序言把1971年、1979年和2010年的三次危机串联起来,并归纳出共同的主题,这些事件考验并塑造了今天的保罗·沃尔克。

这本沃尔克的职业生涯传记讲述了一个如何将原则、决断和实用主义融成有效领导力的故事。沃尔克深知妥协的必要性,而他的一些让步,例如在1984年救助伊利诺伊大陆银行--当时美国的第七大银行--在公共政策方面成了一个靡费公帑的先例。但是,他对于把界限划在何处、何时建立信任、何时出手救助等是心中有数的。正是这种敏锐的判断力,使沃尔克成为金融界的楷模。

为配合本书的写作,保罗·沃尔克公布了数千份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文件资料,为完成这本传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本人也接受了长达100个小时(有时并不愉快)的访谈,为本书增添了其个人魅力。他还把自己求学时的记录和成绩单拿出来分享,这些资料之前一直由保罗的母亲阿尔玛·沃尔克小心保管着。但是,本书并非保罗授权的传记:保罗认为对最终稿件的编辑过程施加控制是不合适的,所以他在本书付梓之前一直拒绝审阅。然而,尽管沃尔克刻意与作者的写作过程保持距离,但他本人的亲自到场仍胜过千言万语。在成书过程中,他亲自指导、面授机宜,这对我的思路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我毕生竭尽全力用客观的笔触去研究货币金融的复杂与微妙,但我选择揭秘沃尔克的传奇人生并不是偶然的。1966年,当我只有23岁时,我首次执教于现在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为12位研究生授课。班上多数货币银行学专业的学生都比我年龄大,包括艾伦·格林斯潘,他当时刚刚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我在这门课给了他一个A的成绩)。后来,我任职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与伯南克共事了差不多10年。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相继在沃尔克之后担任美联储主席,他们都声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履行职责。我在开始写作本书之时,恰也有这样的观点。正如我在引言中所言,伴随着进一步的调查访谈,我更有理由认同当初这一判断。

本书的灵感来源于保罗·沃尔克在2008年3月17日给我写的一封信。之前一天,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对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实施了救助,他当时写道:“感谢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那天我正因当前的问题把美联储推到绝境而感到万分沮丧!”

一周之后,我给保罗·沃尔克回了信,未提及任何关于贝尔斯登、美联储和这场绵延不绝的危机的事情。我在信里提到了我与学生丽贝卡·索洛的对话。丽贝卡曾对我说:“我一直向我爷爷讲述你教的课程内容,他对我所学到的东西非常高兴,特别是当你告诉我们保罗·沃尔克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时。”这一观点在当下应无争议,但如果放在上代人那里去辩论,就很难达成共识。

丽贝卡的爷爷是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他不仅聪明绝顶,而且妙语连珠、个性鲜明。他是一位坚定的凯恩斯主义者,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他也跟很多公共知识分子一道,对保罗·沃尔克采取的反通胀政策及其伴随的失业问题表达了不满。他曾认为美联储“陷于这样的尴尬境地,他们出手堵塞漏洞,竟然确信自己是国家的最后希望”。[6]既然连他都希望孙女从历史的角度,高度评价沃尔克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那么其他人当然都应该这样做了。

注 释

[1] 此信写于1987年夏天,属保罗·沃尔克私人资料。这部由乔治·斯科特主演、荣获1970年奥斯卡奖的影片《巴顿将军》,纪念了乔治·巴顿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壮举。其实,巴顿将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在首次坦克战中表现出众。全世界广泛使用的“M60型巴顿坦克”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

[2] 参见Ben Bernanke, “Paul Volcker,” Time,April 29,2010,www.time.com/ 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984685_1984745_1984803,00.html。

[3] 参见WSJ.com,2011-10-19,10∶27a.m.。

[4] 沃尔克在2011年亨利·考夫曼讲座上回应提问时的公开讲话,讲座题目:《与保罗·沃尔克对话》,由理查德·希拉教授主持,美国金融博物馆,2011年12月7日。

[5] New York Times,July 16,1979,p.A10。

[6] New York Times,April 1,1982,p.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