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92

第92章 “戎马书生”马福祥

在州博物馆民族馆展厅正中,珍藏着一幅由当年叱咤历史风云的“戎马书生”马福祥亲笔题写的大幅中堂:一笔“虎”字。据说至今在一些爱好收藏古玩字画的河州人士家中,同样也珍藏着由他泼墨挥毫的一笔“虎”字。

这幅洒脱刚劲的“虎”字中堂,结构严谨,着墨浓烈,犹如一只勇猛的虎头,给人以威武厚重之感,继之以干笔,后部显得浑圆,仿佛是斑驳的虎身,而收笔处则气势奔放、洒脱干练。

整个字形,看上去大气磅礴、遒劲有力,活脱脱地书写出了山中之王“虎”的威风与气魄,更烘托出“戎马书生”马福祥的坦荡胸襟与宏大志向,观后无不令人深深折服和赞叹!那么,马福祥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有着怎样的戎马书生的奇特经历呢?

马福祥,回族,字云亭,临夏县韩家集人。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世代务农,幼年时曾在私塾中读书练武。1897年考中甘肃武举第二名,由此开始了十多年的政治军事生涯,继而一跃成为有名的马氏家族中的头面人物之一。

马福祥的父亲马千龄曾经商于甘、青边境的蒙藏地区,与那里的群众感情很好。清同治年间,陕西爆发回民反清起义,号称“十八大营”,为清军打败后,退至甘肃河州大西乡一带,拟从黄河北岸进入青海地区。

马千龄父子站在清政府一边,聚集地方团练,与马占鳌合力拒之于临夏境外,得到清廷赏识。马千龄去世后,被追封为“建威将军”。马福祥之兄福财、福禄、福寿在当时或金榜题名、或为国捐躯,都建有功名。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回民反清起义时,马福祥和其兄组建“安宁营”。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他们兄弟二人随董福祥调赴北京为护卫军,英勇善战,重创外国侵略者,在廊坊、北京建立了卓越战绩。之后,马福祥率其部众护卫慈禧和光绪皇帝到西安,得到赏识,并恩宠有加,三年中从副将升至西宁镇总兵。民国成立后,他立即承认共和,被任命为宁夏镇总兵,曾多次出生入死,建有战功。他的前半生以驰骋疆场、多立战功为主,而后半生则致力于“文治”。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1929年任青岛市长,第二年又升为安徽省政府主席,又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在此期间,他特别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工作。召开蒙藏会议,对民族地区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并提出了许多有远见的治理方略。

马福祥一生好读书,擅长于书法,留心时政,喜欢接近汉族中上层人士,并在幕府中广揽人才。他自称为“戎马书生”,相识之人,则诩他为“儒将”。晚年自署“贺兰舞剑,青山立马,沧海濯缨,长江观潮”,自叙经历。他擅交际,善于游说,常对人说:“生平无不可言之事,天下无不可交之人。”这对他的政治生涯有不少的帮助。不仅如此,他还熟悉历史掌故、封建礼俗。在宁期间,好整以暇,继志述事。值得称道的是,马福祥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兴办学校,在宁夏创立了蒙回师范,在北京资助成达师范、西北中学,并在兰州、家乡临夏等地设立学校30多处,对其中优异的学生送往外地留学深造。他自己也善于写作,著有《磨砺余墨》、《蒙藏状况》、《先哲言行类钞》、《训诫子侄书》等,并曾出资刊印了******教著述《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五功释义》、《清真指南》等10余种书籍。

他的书法更是集草、隶、篆为一体,且样样俱佳,所书中堂、横幅、条幅、斗方名噪陇上,尤其是一笔“虎”字颇为传神。

字如其人。马福祥一生治军有谋有略,从政颇有建树,其赫赫功名可与汉代西北名将马援和唐代英杰哥舒翰齐名。兰州名士、民国大书法家刘尔炘曾为他题写对联一幅:

“蕃祸远征唐节度,民间迎迓汉将军”。

马福祥1932年病逝于北京琉璃河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