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生灵在大地上欢腾着,生长着。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惊散了欢乐的人群和奔走的野兽,只见甘、青交界处的一块蓝天塌下来了。人们都惶惶不可终日,纷纷请求女娲神补天安地,拯救万民。女娲答应了众人的要求,将天下青蓝色的石头搬运到天塌陷处——甘肃古域河州和青海循化的交界之处,开始了炼石补天。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女娲补好了天穹。而将补天剩下的大石头堆成一座又高又大的石山。这大山上堆积的石头跟天穹颜色一模一样,青蓝青蓝的,而且随着日出日落,不断地变幻出深浅不同的色彩,后来人们把这座大山就叫做“积石山”。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这是古人对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积石山之生动描绘和由衷赞叹,明《河州志》作者、举人吴桢在他撰写的《禹王庙记》中这样记载道:“积石,河所经地。”《括地志》云:“在河州柜包罕县西七十里。山势万仞,峭拔苍翠;下流黄河,汹涌莫测。书曰‘导河积石’也。逆流而上,达于昆仑之南,源於星宿海。顺流而下,至于龙门,入于海,然则积石之峡,诚天险也。”文中吴桢对大禹治水、导河积石及积石之险峻作了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与此同时,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面对神奇壮美的积石山、积石峡和神禹治水的壮举,纷纷挥笔写下了许多的精美诗篇,自唐、宋、元、明以来,仅以《题积石》、《禹王庙》为名的同题诗作不下几十首。明朝诗人范霖作诗赞道:“黄河滚滚自西来,此地曾经禹凿开,削壁排空高碍日,洪涛逐日怒奔雷。”明代文人李玑有诗云:“地险天成第一关,巍然积石出群山,登临慨想神人泽,不尽东流日夜潺。”相比之下,由诗人罗锦山写的这首《积石奔流》则更是显得大气磅礴,气势非凡:“探源积石禹功尊,穿峡黄河绕足奔。涌出将涛喷雪唾,破穿骇浪渡扁舟。峰回晓雁冲霄起,波被长鲸带日天,八载功能从此始,顺流排洪到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