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30

第30章 河州古石碑文化

这是一张土门关报据(见图),上面贴有中华民国一分钱印花税票。内容为:

“今据,****顺,远乍喜出关烟黄雌牛1条,税钱肆百文。中华民国六年七月十一日赴局换票。”据《续修导河县志》载:“印花税由印花处县署经售,原定比额洋2760元,又百货统捐局代售,原定比额洋1440元。”

临夏关卡征税年代不很久远。光绪十九年土门关《革除关弊告示碑》中记载了这段历史。

土门关古为通番地要道,明洪武间河州设积石、土门、老鸦等24关,每关守兵5名,后设官1员,兵50名防守,一年一换。清康熙四十六年改塘丁把守,同治末年,大部分关隘裁撤,仅保留积石、土门两关,改官兵驻守为当地土兵把守。光绪间关禁渐弛,凡过关商民脚夫及番民出入每人收挂号钱五文,后积久弊生,竟开抽取税课之端,至光绪十八九年,各关卡陋习纷张。其最酷者,莫过于桥沟汛及土门、老鸦等关,往来商贾,计头过取,牢禁重责,甚至剥衣质物。

“查各产抽取牲畜货物陋规,有干例禁。此后应一并革除,俾纾民困,其收挂号钱五文,为数无多,仍准照旧抽取,以资办公,永不格外加索。至于番民向于关内外开种地亩,完纳粮石,各关仍于日出开关,日入闭关,不得无故开闭。凡出入赴地工作农民,不准抽取分文,以示区别,而免抄累”。

“各路商贾脚夫出关挂号钱五文,进关销号,不准抽取分文”。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古之为关,将以御暴”。商贾脚夫挂号过关,只是后来之事,至于设卡收税是民国年间的事了。中华民国六年七月十一日,贴有印花税票的此张报据是非正式税据,正式税据还要到县局换取。同时也透出那么一点:清代商贾税收轻于民国,民国年间不但设卡征税,还加强了税收管理。

记载历史事件,是石碑最重要的功用,石碑也是后人研究历史的很重要的凭证,东乡县北庄拱北内“北庄马太公追远亭碑”便是一例。

此碑系光绪八年马悟真为其师祖马太公而立。

碑载马太公自幼贤异,稍长好学。“嘉庆五年,负籍访道,至叶尔羌,遇圣裔三十二世奥里雅事之。凡五功、七众、二会之要,修身、立命、显性之学,靡不穷究以至其极”。“初以身体常道,以心体中道,尽以牲体至道,极之无人浑化,化化有不能以语言传者。嘉庆十八年,复往谒师。师予之曰:‘尔不负吾之学矣。可以推己及人矣。’命仍归里。开后学,示律梁,受其教者虽多,而授其指归者,惟临潭达斋马公适,洮阳百溪杨公应芳,巴苏只文山马公成彪,井口豫阉马公开泰四人而已”。“当师祖在世之日,语达斋四位曰:‘光阴如石火电光,圣教实大中至正。失中则偏,失正则倚。尔等其服膺勿失。’又曰:‘某地之士,必归某地。村前凤岭之颠,殆即吾窀穸乎?’不数月,获疾而归真矣。享年五十有四,道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卯时也。今恤五十七年,而景仰者商于师祖之孙悟真,在坟建亭一座,并诵经过庭,两亭承祀房及住持房,聊以追远计,岂壮观瞻乎哉。是为记”。

北庄门宦为中国******教虎夫耶门宦主要支派之一。碑文追述师祖马太公求道、传教、归真及修亭之意。此碑对了解北庄门宦历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重修西乡韩家集三头十坊海一大礼拜寺碑记》一碑在临夏县磨川清真大寺内。碑高2.1米,宽0.7米。碑文为一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二等宝光嘉禾章,特加上将衔、陆军中将、勋二位,宁夏护军使马福祥民国六年撰文;一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上大夫,宁夏道道尹陈必淮书并跋。

碑阳书大字“永远遵守”、阴书“清真教规”八字,文载阳洼山大坡嘴、韩家集磨川、阴洼等处三头,韩集、磨川、阳洼山、上阴洼、****洼、大坡嘴、寺坡、新庄、沙塄沟、马家沟10坊。初建寺于阳洼山,以木片代陶瓦,时称塔板寺。

“清初,川居者日众,以天阴雨湿,跋履维艰,公择适中之地,筑寺磨川,以礼常拜。是岁大旱,上下廿余方,万众咸集此祷雨,甘霖沛然。嗣后遇旱,祷者踵至,名之曰求雨寺,昭灵应也。而尊山寺为古寺,岁时期会,凡大礼拜皆造焉,相沿凡三百年。咸同以后,韩家集客回辐奏(辏),商务盛行,庶富之余,不可无教。川寺较近于山寺,人多趋之,施教为便,惟规模卑狭,不能容众。光绪庚辰,先兄寿三公及进士第,荣归后,揆度两寺情形,量为便通,以期恢宏名教。请于先建威公松坪府君,谋诸父老,除乡人拘墟之见,改作此寺为海一寺,而以山寺附之。因时而制宜也”。“川寺则成正殿五楹,西廊六间。费六千余金。虽完美未臻而局势宏广,始得列与大寺”。光绪二十八年,马福祥捐千金增修山川两寺,对楼西厢,焕然一新。民国三年,马福祥回到河州,嘱其兄静庵及本方乡老扩充寺宇,改建大殿及卷棚各五间,后殿三间,并架彩两廊十间,对庭七间,唤醒楼三层,大门三间,水房伙房共十余间,蜈蚣墙垣,东西牌坊及照壁各种工费万余金。时各村皆有小寺,统一大寺。五时礼拜,各就小寺;七日朝参,与开斋、宰牲两节大朝,统归磨川大寺,以副海一名义。

此碑以重价买自绥远,舟运至宁夏,车载到河州,其质坚硬,为求久远。

在临夏县政协院内有一块思永边陲碑,上有“思永边陲”四个大字。右刻“良臣先生千古”,左下为“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月□日蒋中正”。系蒋中正为纪念马良臣镇守青海玉树、果洛的功德而题。碑高1.54米,宽0.8米,厚0.14米,碑原在临夏县马集乡政府院内,后支起当饭桌用。“****”中左右边款被损毁。1993年,碑从乡政府运至县政协院中存放。

碑中提到的马良臣,是临夏县马集乡多木寺人,曾任九师一旅旅长。1931年,英帝国主义再次煽动支持西藏上层亲英势力,进兵青海,占领大小苏尔莽,继陷囊谦,再围玉树。当时,玉树为青藏往来通道。鉴于此情,良臣被派往玉树任保安司令,他率兵(大约2个团,其中1个骑兵营)与藏军作战。击败藏兵,并乘胜追击,收复失地,驻防玉树、果洛。

人又称其为“红帽司令”。后马良臣解甲归田,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在马集河滩修建了马集小学,在红台修建了集市(现红台集以东),故红台老集称良臣集,还在马集(今马集供销社地)修建了花园。

1935年,马良臣忽患重症,医治无效,病逝于临夏老家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