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03

第3章 弥足珍贵的化石

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的广阔地带,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河湟地区,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农民兄弟从崇山峻岭以及自家的房前屋后、荒坡野地里拾取他们称之为龙骨的东西,出售给药贩子。据传许多身患绝症的人服食龙骨后起死回生。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一个名叫邱占祥的学者的注意,他得到这一意外的消息的时间是1974年4月。邱占祥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同所有钟爱自己事业的知识分子一样,邱占祥对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黄土高原一个叫和政的山旮旯里,开始了对所谓龙骨的抢救和挖掘工作。

很快,他从这块贫瘠的泥土里翻出了一座沉积了数千万年的古生物伊甸园,一幅美妙的图画展现在邱占祥面前:绿草如茵、流水潺潺,一群食草动物悠闲地在草地上觅食,偶尔从碧蓝的天空中传来婉转的鸟鸣。白云下面,一头矫美的铲齿象站在溪水中,用粗大的鼻筒向它高大漂亮的身躯喷洒着清凉的溪水。

岸上还有一群铲齿象用挖掘机一样宽大的牙齿从淙淙溪流中捞起一团团水草,羞涩地甩打着。

一只凶猛的剑齿虎追逐一群三趾马。三趾马为了躲避袭击,机灵地跑向远处,消失在夕阳染红的森林深处,身后留下一串串梅花似的脚印。剑齿虎沮丧地走到一边,流着涎水羡慕地望着鬣狗撕扯着美味的羚羊肉,鬣狗的喉咙发出了满足的呼噜声。

就在这时,平地一阵狂风,接着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这场暴风雨持续多日,没有停止的迹象,天空中散发出一种古怪的气息。洪水开始暴涨,河流汹涌怒吼,瞬间,天地间漆黑一片,大地摇动。所有的动物都听到地下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咆哮。它们惊恐万分,它们狂奔乱叫。山岭轰然崩裂,火红的岩浆从地壳内喷射而出,天空中飞沙走石,巨大的岩石和滚烫的火山灰将一个鲜活的世界掩埋在深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数次天翻地覆,铲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小羚羊、古长颈鹿,所有动物的家园都瞬间消失在厚厚的黄土层下。一个经历了中新世以及更新世多次浩劫的史前伊甸园就这样毁灭了,毁灭得那样彻底,那样干净。

邱占祥想把埋在地下深层的故事向人们诉说,但没有人肯听他的话。邱占祥还想拯救散落的化石,但他身单力薄。当时“**********”还没结束,日子还是那样的艰难,尤其是千千万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加艰辛。他能做的只能是奔走呼吁、四处游说。他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化石的科研价值、收藏价值及其展示价值。然而,已经从“龙骨”中尝到甜头的农民,对他的话置若罔闻,甚至讥笑他不开窍。邱占祥不能不面对贫困无知的人们吟唱晏殊《浣溪沙》中的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老教授的执着最终还是感动了一个人,那就是赵永昌。当时邱占祥就住在老农赵永昌家里。赵永昌的日子当时也好不到哪儿去,但他相信邱占祥,按照他说的,把四千多件化石收藏起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归的日子终于于上世纪末到来了。

更多的有识之士和邱占祥一样,听到了地底下来自远古的呼唤。

瑞典一座名叫伍普萨拉的并不著名的大学,他们的历史系建有一座博物馆,珍藏着一部分三趾马动物化石;美国纽约的自然博物馆也存放着铲齿象化石。而这两个博物馆内保存的三趾马化石和铲齿象化石,其实就是中国出土的化石。它们分别来自内蒙古通古尔地区和山西省的保德县。这两个地区出土化石的时间分别是1929年和1922年,出土后的化石,大部分已经流失,再也无法收回了。

而和政乃至附近的广河县、东乡县,出土的化石虽然被无知的农民当作龙骨贩卖了不少,但绝大部分都在国内。和政县的领导忽然意识到不仅要迅速地收集流失在民间的化石,而且要将古生物这篇文章做活。于是,县上从拮据的财政中拿出钱来,先后从农民手中强行收购了1055件化石标本,征集了4700多件化石,后来还投资修建了一座伊甸园——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博物馆顶部像地球,建立在和政县城东北约一公里处,整体像一部硕大的书。走进化石馆,左面门墙镌刻的是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古生物化石的记载,右面门墙是英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达尔文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化石馆球形顶部,似混沌初生的太极,八根巨柱卦象演出天理无穷变化。展厅中成排摆着铲齿象头骨化石,展柜中摆放着剑齿虎、原臭鼬、虎鼬、后猫、三趾马、鹿、鼠、鬣狗、库斑猪、原河猪、左大羚、中羚、中华羚等草肉食动物复原骨架。这里藏有6000件哺乳动物化石,其数量之大,令世人震惊,其中有6项世界之最:首次发现的和政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群;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最早的皮毛犀化石;最大的真马;最大的巨鬣狗。

和政古动物化石馆以科学手段,向世人展示了地球进化的重要一幕——晚新生代的地貌特征与动物分布。这真是一部记载地球的天书,地层是一页页纸,古生物化石是镶嵌在书页上的各种不同文字。据现有科学研究资料显示,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在距今2.5亿至0.7亿年的中生代,大陆轮廓、高大的山系形成,青藏高原从海底隆起,爬行动物盛行,是恐龙时代。在距今0.7亿年的新生代,随着恐龙的覆灭,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得到大发展。至晚新生代,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断陷盆地的和政地区森林茂密,裸子植物丛生,河流纵横,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而这一时期恰好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003年9月6日,中外古生物学家聚会和政,参加中国·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国际研讨会,为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这部天书作注。

可以说,现在这个博物馆馆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

2006年5月,被誉为“古动物乐园”的临夏州又有新发现。东乡县“三馆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中心)现存的一块猴头骨化石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专家认定为国内唯一的副长吻猴头骨化石并命名为“甘肃副长吻猴”。

“甘肃副长吻猴”长17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1993年10月,那勒寺镇农民马明在东乡县赵家乡龙担山即世界最大的真马产地发现副长吻猴头骨化石,一直珍藏在家中。2005年9月,“三馆一中心”正式开馆时被征集收藏。据专家介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共发现3种副长吻猴化石,东乡县龙担山发现的副长吻猴与以往发现的副长吻猴都不同,尤其是牙齿的形态比较独特,其一些生物特征非常接近猕猴和狒狒,这说明三者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而且可能是同一祖先。但在关键部位上又明显与猕猴和狒狒不同,属甘肃副长吻猴类化石的一个新种。甘肃副长吻猴生存时代为第四纪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从东乡化石标本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当时的龙担区域已从茂密的森林变为稀疏的草原,气候已从多雨炎热转变为寒冷干燥,副长吻猴是一个向摄食干硬食物方向转化的猴类。这一时期东乡龙担区域生活有披毛犀、剑齿虎、猎豹、桑氏鬣狗、真马等多种动物。近几十年中,这些动物种化石被一个个从黄土层中发现,现已发现的有21个种,而且比泥河湾化石保存更好,时代可能更早。与泥河湾不同的是,龙担又发现了灵长类化石。东乡县那勒寺龙担产出的丰富的真马动物群化石,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初期古动物、古地理和古气候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