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23

第23章 马厂彩陶的神韵

马厂类型彩陶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遗存,距今4300~4100年左右,因在青海民和马厂塬首次发现而命名。

半山和马厂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两个接近的类型。这两种类型在临夏彩陶中出土量较大,且种类多,形制多样,彩陶图案绚丽多彩,约占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的70%。马厂类型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新器型主要是单把筒形杯,夹砂陶器多饰附加蛙纹,陶质与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相比较粗,极少有锯齿纹,但器型多样,造型优美。临夏州博物馆馆藏的五管陶瓶沉稳浑圆,管肩部直立四管,口管撇口粗短,下腹有双耳、平底,十分精美。不难看出原始制作者对客观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将其高超的技巧融会于艺术品中。瓶之五管,仿佛吸天地之气,蕴万物精华于内,反映出人类对大自然的占有愿望。从那里找不出一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敌意,一切的动机都是为了共同的生存。同时反映出原始工艺制作的主要特点和古朴、天真的艺术风格。马厂类型彩陶器晚期双耳罐耳部加长,其早期彩陶用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变体蛙纹和波折纹等;晚期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有时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纹。特别是变体蛙纹,尤引人注目。

马厂早期的蛙纹多已变形,无头的蛙纹增多,在上下肢端和关节处都长出爪指,有的只以肢节爪指的局部纹样来表示。到了马厂晚期,蛙纹常以分解的示意性纹样来表现,仅在爪指上留有蛙纹的遗痕,形象较写实,并充满神秘色彩。与蛙纹同时流行的紧密相关的图饰还有蝌蚪纹,由此引起人们的许多遐想。从仰韶文化的鱼纹,到马家窑文化的蛙纹,让人感到原始氏族部落对某种动物萌发出一种神秘感,产生了崇拜,常常把它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或族徽。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五蠹》韩非子著

当时禽兽常常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人口发展,氏族壮大是部族成员的共同愿望。沼泽边、泥潭中凡有蛙声的地方,无不出现难以计数的蝌蚪,不久又变成成千上万蛙的大军,跳跃四方,寻求新的家园。因此,马厂时期的原始工匠们把蛙作为纹饰,绘到陶器上,以寄托氏族部落的某种愿望就成为情理中的事了。遥想远古,浮动于眼前的是神秘蛙,它极尽其变——卵泡、蝌蚪、蛙,有头的蛙纹、无头神人纹,蛙从河湟地区走出,向四面扩展成为黄河上游最强大的一个氏族。站在另一个角度以现代人的理念猜测,或者透视古人,其仿生性纹饰无法为我们现有的智慧感知与获得,也许它隐藏着别样的奥妙和真理,也许它就是艺术之美乃至人类文明的一个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