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22

第22章 多变的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一种,距今4200~4500年左右,因在广河县半山村发现而命名。因其地盛出陶罐,群众又称瓦罐咀。遗址包括瓦罐咀、马井湾、边家沟等数处墓地,分处于被雨水切割严重的山梁上,相互距离约1~2公里。自半山村“考古挖掘”以来,不断有考古学者前来考察。上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裴文中等曾到临夏挖掘研究,收获甚丰,在全国考古界产生极大影响,引起诸多方面的关注。

著名的瓦罐咀遗址处在半山村西北5000米处的南山梁上。东连疙瘩山,南至八羊沟,西接西疙瘩山,北接南山公路,出土彩陶极为丰富。在这里,安特生曾挖过一墓葬,一男性墓主人头朝东南,侧身屈肢。随葬有石斧一件,砺石2件,彩陶8件,纹饰为锯齿纹构成的漩涡纹、葫芦纹等。1973年,甘肃省考古队对广河县又一半山类型地巴坪墓地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发现半山类型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多头东脚西,全是单人侧身屈肢葬。随葬品计756件。漩涡纹彩陶壶就出土于地巴坪,是最常见的半山类型彩陶器形。壶颈口有对称性的两个装饰小耳,3条红色宽带缠绕壶颈,形成两条更宽缠绕带,上下带用黑彩分画竖斜纹、网格纹,肩部是条锯齿宽带纹。腹部为黑红两彩漩涡纹,黑彩都带锯齿,加之器壁打磨精细,橙黄亮底,使红黑黄交织,图案绚丽夺目,产生出强烈动感,叫人惊呼——黄河,惊涛拍岸、巨浪翻卷,跨越千山万壑,破峡而出,冲出黄土高原。这是原始先民画家的大写意,非大手笔不可能有这样的大写意。地巴坪遗址6号墓出土的菱格纹锯齿纹瓮,为泥质红陶,高34.5厘米,口径17厘米。施红黑彩,腹部以上绘菱格十字纹,颈部绘一圈锯齿纹。整个图案以繁密为特色。丰美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使彩陶显得更加绚丽多彩。瓮腹上部有四方连续的菱形方格纹,在构图上运用对称的手法,将繁缛的图案匀称地组合在一起,以疏密虚实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体花纹,使人感到繁而不乱、有条不紊,富有变化,有极强的装饰性。民国年间出土于广河县的半山遗址的人头形器盖罐,以塑、雕、绘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远古河州先民的形象。圆圆的脸面,长长的脖颈,隐现出原始人健壮而高大的身躯。在脸面上,雕刻出双眼、鼻孔、嘴巴,再彩画出额头上的皱纹、眼睑、鼻梁和胡须。脖颈上绘有四条宽带纹相间三条窄带竖斜纹。肩部又有两条宽窄不同的带和一条宽带锯齿纹,似项链,似装饰,仿佛使人感到,这器盖上的人像,就是原始部族的酋长,或是崇拜的神人。

半山类型彩陶纹

饰以黑红彩相间的锯齿纹花纹为母体,勾画出各种色彩鲜明、形式多变的图案,其中漩涡形纹为最常见。图案设计严谨规整,正视或俯视,都呈现完整而美丽的画面。彩陶器型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新石器时代的“画家”们,在施加精美的花纹时,已能达到可让人们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绘画艺术效果的水平,而又不失艺术的整体结构。故此,彩陶纹样大多绘在器物的肩部与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