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119

第119章 千古流芳积石关

据古书记载,当年大禹治水、导河积石,指的就是位于积石山县境内的积石雄关。在这里,只见黄河两岸数十里的地段峭壁千仞,怪石嶙峋,传说有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刀削斧劈的痕迹。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也曾留下数以百计、脍炙人口的诗文词赋来赞叹神禹的盖世之功。明弘治年间,侍御李玑来此时这样赞叹道:“美哉,山河之固,金城形胜,莫有过此者,皆大禹圣人神功也!”临洮进士吴镇在《积石歌》中写道:“圣子疏凿起积石,神功鬼斧惊千秋;天门屹立云根断,灵光闪烁飞雷电。”积石雄关,已成为千古奇观。

明时此地曾建有殿阁宏伟的禹王庙。明人张涣在《禹王庙》一诗中写道:

“积石山前庙貌尊,使臣经此事繁频;云旗风驰神如见,玉宇金书秘可论;水上八年躬四载,地中九曲道三门;迩来澜到纷成说,砥柱独瞻万古存。”

禹王庙最早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据刘卓《重修积石禹王庙记》记载,原庙“倾圮为甚,且僻置关外。”明嘉靖甲申年,巡按御史卢问之重新修建,并将庙移到关内,有诗匾碑文。据说,庙正殿内塑有禹王巨像,身着龙袍,两手执圭,银髯飘拂,面目慈祥。可惜在光绪年间遭兵燹,该遗址早已茫然无存。

积石雄关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乡关门村西的黄河之滨,地处积石山麓,距临夏市90公里,是河州二十四关之首。关内“积石神工”,又称“导河积石”、“积石奔流”、“积石锁钥”被列为河州八大景之首,绘有“积石神功图”。历代文人在此尚下了无赞叹其险峻的诗篇:“黄河之水湍声壮,积石关深树影寒;”“关盘积石俨金城,一派河流置峡横”。

积石关,旧名临津关,系前凉(公元314——376年)张轨所置,隋、唐、宋元各朝沿用此名。明初改称为积石关,并派把总一名、兵五十名常年守卫。直到清末,关防始终不懈。

积石关也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巍峨积石关前,滔滔黄河古渡,数百年前,边将戍卒,商贾行人,来来往往。明人风泉曾有诗云:“节驻河州更指西,野花秋草入轮蹄。风来水处凉先至,雨到山时烟欲迷。百折险从飞雁道,几回曲绕涨波泥。邮亭刚得信餐沐,门外征夫又鼓鼙。”

关之西端是黄河上游著名的积石峡。只见积石峡内千岩壁立,两山对峙,山势险峻;危石陡峰,横出天际,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传说,这些层层叠叠的岩壁纹路,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刀削斧劈的痕迹。明初曾在这里修筑了坚固关口。其间黄河激流排雪响雷,破关而出,奔腾东去。走出积石峡,经木场树,翻过索屯坡,兀立着一块高2.7米、宽2.3米、长3.3米的青石,相传为大禹导河时的休憩之处,人称“禹王石”。石上可见到大禹双腚压出的坐痕和耒之柄痕迹,当地群众信为神石,百般保护。公路沿河岸凿石穿壁而过,再经盘山道即至积石山顶青海“孟达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古迄今,这里更是各民族荟萃、多元文化融会之地。远至汉唐以来,是古代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的属地,明代以来,又逐渐成为回、保安、东乡、撒拉、藏、土等多民族聚集和甘、青两省经济文化交流之地。虽然,昔日在烽火连天、战鼓时响的残酷战争洗劫下的积石雄关关口已成为历史遗迹,但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神话却永久流芳,吸引着各界人士纷纷前去观光览胜。

中部民俗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