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禹治水的源头古丝绸之路的南端,坐落着一个在地图上很不起眼却又独具民族文化风情和壮美自然景观的小镇——积石山县大河家。提起大河家,人们还知道它是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的聚居地。美丽富饶的大河家因而在古老的临夏大地上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
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在他写的《大河家》一文中这样赞叹道:“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中,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存的地理枢纽,虽然偏僻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地处大河家村西的积山关,山势陡峭险峻,危石峭壁耸立,黄河由一条大峡谷中奔涌呼啸而来,历代名人墨客游历此地时留下了无以数计的千古名篇。明代诗人范霖曾在《题积石》中这样赞叹到:“黄河滚滚自西来,此地曾经禹凿开。削壁排空高碍日,洪涛逐石怒奔雷。”明代御史李玑在同题诗中如是称道:“地险天成第一关,巍然积石出群山。登临慨想神人泽,不尽东流日夜潺。”
雄浑神奇的积石关在历史上曾多次设置郡、县、军、州、驿、关等,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与西部古代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西夏等部族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这里又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想当年,在临津关的黄河渡口,留下了无数将士戍卒、中外商贾艰辛跋涉的足迹。从明代开始,这里又成为连接中原内地和西域的贸易往来据点。明代大学士解缙在他的诗中描写了这种情景:“积石唐家节度城,吐蕃羌帽帐纵横;而今河水清无底,时有游人月下行。”在汉、唐、宋、元、明朝的繁盛时期,大河家逐步成为了西北各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进行茶马互市、贸易往来之重镇,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神奇秀丽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交易者和过往行人。
清至民国时期,黄河上游一带曾兴起了利用黄河航道运送货物的水上贸易贩运活动。地处黄河岸边的大河家人率先创造了用羊皮筏子运送货物和用牛皮胎载人渡河的壮举,这种惊险刺激的水上运输一直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黄河上游大河家建起第一座黄河大桥为止,才完成了它们运输货物和载人渡河的历史使命。而羊皮筏子,如今却成为一个旅游观光项目,永久地保留了下来,使今天来到大河家访古探险的朋友仍有机会亲身体验勇敢无畏的保安族、东乡族“水把式”在黄河惊涛骇浪耍花子的胆魄与技巧。
大河家是多民族荟萃之地。远至汉唐,这里曾是古代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近到明清,又是回、撒拉、土、东乡、藏等各民族共居之地。特别是在清同治年间由同仁“保安三庄”迁来的保安族的集体加盟,使得这里又形成了以大墩、梅坡、甘河滩为中心的新“保安三庄”。勤劳勇敢的保安族人民在大河家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劳作耕耘,安居乐业,人口由解放初的四千多人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人,使大河家成为名符其实的保安族聚居地。今天的大河家还是沟通甘、青两省四县的农贸商品集散地。走进大河家,以保安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习俗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常常令人耳目一新。
魅力小镇大河家以它的雄浑、神奇和秀丽、多彩民族风情吸引着社会各界的文人雅士纷纷来此采风考察和拍片,使深藏积石山麓中的这颗耀眼明珠越来越被外界所认识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