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12732500000033

第33章 半生漂泊,一代词人——李清照(2)

经过十多年的多方搜集和苦心访求,赵明诚与李清照的藏书和文物已经非常丰富。屋内的几案上,卧室的枕席上,到处堆满了书,陈放着钟鼎。他们置身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从事研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每天晚餐之后,睡眠之前,赵明诚与李清照常在归来堂小憩。这时,他俩常常做赌赛记忆力的游戏。赵明诚先在一只晶莹剔透的玉杯中斟上香茗,然后指着堆积如山的书,随意提出一个典故或某件史事,两人来猜它的出处究竟是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来较量胜负,猜中的有首先饮茶的权利。李清照的记性特别好,凡经她研读过的书都过目不忘。所以,这种赌赛她领先的次数居多。当赵明诚抽出书卷,证实清照猜得不错时,她举杯在手,开怀大笑,以致茶水全部倾倒怀中。茶虽没有喝成,但从中感受到的得意,实在是与饮茶无法比拟的。

李清照对他们“屏居乡里”的生活非常满意,曾希望在那里同丈夫长期安定地生活下去。因此,李清照把自己的居室称为“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并请人为自己画了一张像,挂在室内。赵明诚还饶有兴致地为她的画像题词:“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

Δ杀青《金石录》

宣和二年(1120年)七月,赵明诚在青州屏居12年之后,朝廷任命他为知莱州(今山东掖县)军州事。同时,他们还得悉蔡京已被徽宗下诏罢相致仕(退休)。两条好消息同时并至,夫妇长长地舒了一口闷气。

赵明诚考虑到莱州比较僻远,便决定自己先去赴任,待政务有了眉目,生活也粗略安排后,再派人来接她。李清照觉得赵明诚考虑周详有理,便爽快地答应了,并亲自置酒,为丈夫饯行。

赵明诚走后,李清照白天伏案校书、写作,不能与丈夫切磋琢磨,晚间在灯下闲坐,又听不到他的侃侃谈吐,寂寥愁苦渐渐袭上心头。几场风雨之后,枯叶积满了庭院,她连花园也懒得走动了。重阳节这一天,白天她郁郁不乐地做着预定的功课,傍晚时独自在东篱下把酒赏菊。金灿灿的秋菊,劲厉的西风,更勾起了她的离愁别绪,她取过锦笺,填成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后的第二天,赵明诚便读到了李清照的这首新作。李清照缠绵悱恻的情意使他感动不已,而这首蕴藉清隽的新词也使他击节赞赏。一股少年意气忽然在他的心中复活起来,他要与妻子比一下词笔的高低。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餐,足足费了三个日夜的功夫,填成了15阕新词(一说是50多首)。几天以后,赵明诚的太学同学、诗人陆德夫在泰山揽胜后特地远道来访。十多年不见,两人倍感亲热。寒暄过后,陆德夫便索观赵明诚的新作。赵明诚便把李清照的《醉花阴》夹在自己的词作中递了过去。陆德夫一首首地吟诵、品味。过了良久方才说:“这十来首新词都颇有味道。不过称得上绝佳的,也只有三句。”赵明诚急切地问:“请教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听了朋友的评论,赵明诚既失望又高兴,只好说出实情。

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初五,李清照带着赵明诚所撰《金石录》的图卷和题跋手稿、价值较高的三代古器等,满满装了十辆大车,离开青州,赴莱州与丈夫团聚。八月初十午后,抵达莱州。自从李清照到来之后,赵明诚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鸣,充满乐趣。加上州事渐上轨道,政清事简,公余有暇,便兴致勃勃地重新拾起停顿了一年的金石研究。到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赵明诚由莱州移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期间,这项研究方最后告成。

那一段时期,每天晚上,赵明诚和李清照就对浩如烟海的金石实物和刻词进行研究。他们精选出上足以了解古代文化、礼制,下足以纠正史臣记载阙失的金石刻词共2000卷(件),他俩亲自装裱,按作品产生岁月的先后精心编排,每十卷束为一函。李清照每晚笔札从不离手,协助赵明诚用金石刻辞与史籍对校,旁参他书,考其异同,然后将研究成果写成跋尾。他们利用金石刻词所作的精确的考证,订正了旧史许多记载上的错误。就在他们对《金石录》进行最后修订加工的时候,北方崛起的金国在灭辽之后,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宋王朝。金国的铁骑不断突破宋国的边防,深入到东京汴梁的城郊。为了不使数十年惨淡经营的金石研究功亏一篑,赵明诚与李清照加紧了工作的节奏。

不久,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协助下,终于编成《金石录》30卷。这一年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赵明诚46岁,李清照43岁。作为一部文物考古的名著,《金石录》在学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部书“考据精确,多足正史书之失”,是一部重要的古文字学和古代史资料集。这部著作的署名者虽然是赵明诚,但其中并不少李清照的文笔之功,而且如果没有李清照的襄助,赵明诚也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事业。另外,李清照不但参加该文书的编撰工作,最后还是经过她的手成书、流传的。

Δ痛失佳偶

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那种风平浪静的生活没过多久,民族危亡的狂澜就把他们推向了逆境。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侵。十二月,金兵前锋迫近东京汴梁城下。匆忙间,宋徽宗传位于太子赵桓(钦宗),次年改元靖康元年。这年十一月,汴京陷落。

在金兵铁蹄的蹂躏下,北宋王朝蒙受着奇耻大辱。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初,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病逝。他按照礼制,将州事匆匆交给通判,将家事匆匆托付给李清照,便只身轻装南下奔丧。就在他走后不几天,像旋风一样卷来的消息使淄州城的人心大乱:皇上和太上皇被金人扣押了,张邦昌在东京做伪楚皇帝了,金兵将徽、钦二帝和皇亲国戚押回北国当奴隶了……宋朝灭亡了。李清照闻讯茫然不知所措,开始强咽亡国的苦酒。五月,抗金名将宗泽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拥立钦宗御弟康王赵构(宋高宗)为帝,重建了宋王朝,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史称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在江宁服丧的赵明诚接到宋高宗的诏命,以朝散大夫、秘阁修撰衔起复为江宁知府,并兼任江南东路经制使。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安全非常担心,起复后立即派人北上淄州接她南来。这正是兵荒马乱的非常时期,李清照不可能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物件尽载南行,虽几番筛选,携带上路的书籍文物还是满满地装了15辆大车。

李清照在南渡的千里跋涉中,虽然历尽艰辛,幸好还没有遇到什么变故。但在镇江却受到张遇为头子的叛军的惊吓。张遇攻陷镇江,纵兵四掠。李清照仓皇间抱了蔡襄书写的《赵氏神妙帖》和几件珍贵的奇器逃入芦苇丛中避难。幸亏叛军们对书籍没有兴趣,抢夺了一些值钱的衣物就散走了。李清照总算将15大车的图书文物护送到了江宁。至于青州故宅归来堂书库所藏蓄的十多间屋子的书册及家具杂件,暂时封存在那里,原来打算以后再派船只去装运。不料就在李清照抵达镇江的时候,金兵已经攻陷青州,故居中那十多屋子的书册杂件,在金兵焚城时全部化为灰烬。

李清照在江宁的一年中,用诗歌作武器,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寄予关切的爱国主义情操,表达了她对投降派的谴责。她写道:“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她还写道:“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王导、刘琨都是东晋人,一个尽忠王室,一个图复中原。“南游”者指的就是高宗赵构,“北狩”者指的就是被掳到金国的徽宗赵佶、钦宗赵桓。李清照从赵构打击爱国将相、怯懦南逃的行动中,看出他根本不思恢复祖宗的基业,也根本不想拯救被掳北去的徽、钦二帝。这年夏天,李清照还有一首著名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用自己的诗,在对项羽英雄行为的礼赞中,暗暗抒发自己对“今上”辱国害民的愤怒情怀。

对于叛降金朝、先后被金人扶植为傀儡皇帝的伪楚皇帝张邦昌、伪齐皇帝刘豫,李清照表示了极大的蔑视,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在这首《咏史》中,她通过对前代史事的评论,预言张邦昌、刘豫等民族败类将来都不会有好下场。历史证实了她的预言。

李清照不是政治家,而是无权过问政事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女性。但她却能以政治家的眼力,对敌我形势以及对敌斗争策略,提出颇为精到的见解。在她的思想性较强的诗篇中,表现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

李清照在国家与民族面临危亡的严峻时刻,及时地用诗歌表达了她对最紧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见解,呼喊出了一切爱国者的心声,同时,也深深地刺痛了南宋投降派集团,从而种下了以后对她横加迫害、诽谤的根苗。

建炎二年秋天,金兵再度大举南侵,目标直指扬州南宋朝廷。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三,宋高宗听到金军逼近的消息,就抛弃扬州仓皇逾江而东,逃到镇江。接着又逃往杭州。此时,大江南北一片混乱。就在宋高宗逃到江东后不几天,赵明诚被罢免了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使的职务。三月,赵明诚偕李清照乘船,载着身边所有的图书文物,在大江上走走停停,五月,才到达池阳(今安徽贵池县)。

在池阳暂驻时,赵明诚接到宋高宗任命他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县)的诏令,命令要求他到行在(皇帝行宫所在地)朝见后再赴任所。这时,宋高宗在金军焚毁扬州暂时退兵后,已由杭州移驻江宁,并在五月初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赵明诚接到诏令,将夫人李清照安排到池阳暂住。这时,小暑已过,大暑将至,正是江南溽热难当的时节。赵明诚舍舟登陆,在高高的江岸上穿着家常的葛布夏装,与久伫船首的李清照频频道别。在这烽火连天、哀鸿遍地的岁月里,背井离乡,飘泊江湖,已是不胜黍离之悲,不料又要与丈夫作长期的远离,此后吉凶难卜,李清照的心绪有如乱麻。尤其是当她看到赵明诚一反往常从容儒雅的常态,将头巾高高地推过额头,双手叉腰,精神如虎,目光灼人,她的心头莫名其妙地闪过一丝不祥的预感。

赵明诚急于朝君赴任,为国效劳,顶着三伏天的骄阳,冒着丛莽中的雾瘴,马不停蹄,在七百里官道上奔驰,两天就赶到了建康,不幸途中受了暑毒,种下病根。到了行在,朝阙以后,一场突发的恶性疟疾将他滞留在建康,一个多月高烧不退,赵明诚被折磨得卧床不起。七月底,李清照在池阳接到赵明诚告知卧病的书信,心知不妙,又惊慌又悲痛。她深知丈夫一向性急,不耐久卧,得了疟疾高烧不退,他为了退烧,一定会不顾后果的大服寒药,这可怎么好?于是,她立即解缆东下,于八月初赶到建康。她发现赵明诚果然大量服用柴胡、黄芩,又疟又痢,形销骨立,病情已经极端危重。李清照背着赵明诚悲恸哀泣,六神无主,也不忍心向垂危的病人询问身后的安排。八月十八日,身患重病的赵明诚不幸去世。李清照在46岁猝然失去相依为命的丈夫,猝然失去了30年来在学问上切磋琢磨、志同道合的挚友,这个突乎其来的巨大打击使她痛不欲生。

Δ坎坷遭遇

李清照强忍悲痛,主持料理了丈夫的葬仪。由于极度悲伤和过于劳累,她大病在床,仅存喘息。这时,她身边尚有图书2万卷、金石刻2000卷,这都是丈夫毕生心血的结晶,她有责任精心护持,不使其毁损。另外,还有可以招待客人的器皿、被褥以及相当数量的日什家具,这是祖上的遗产,也需要妥善处置。而形势一天比一天紧急,她听说宋军即将封江禁渡,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让她作更周详的安排。她忽然想起赵明诚有位现任兵部侍郎的妹婿,前不久刚赴洪州(今江西南昌)护卫太后和六宫妃嫔,于是,她立即差人将丈夫遗留下来的书籍、金石刻和大宗行李先护送至洪州投靠他。李清照将书籍古器发送洪州以后,独处空室,抚今思昔,备感苍凉。她怀着泣血之痛,填了一阕《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一开头连用七对叠字,把南渡后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渲染得十分传神,并通过“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特征鲜明的形象,构成悲凉、浓重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一直为后人所称道,特别是历来词话家都极为称赞她这样创造性地运用叠字。清人徐在《词苑丛谈》中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也曾惊叹地说:“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她作词的技巧匠心独运,惯用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鲜明生动的形象,即张瑞义所谓“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平淡入调”之意。宋人王灼本来是对李清照表示不满的人,可是他在《碧鸡漫志》里也不得不推许她的词采,承认她“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

李清照在山河破碎的流亡生活中又失去惟一的亲人,夫死家亡,她悲痛至极,伏枕饮泣,夜不成寝。三个月之后,建康也陷于金兵之手,从此,李清照只身南逃,沦落异乡,漂泊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绍兴、金华等地一带,提心吊胆地过着颠沛流离、悲凉凄楚、寄人篱下的生活。绍兴元年(1131年)的二月,李清照又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寄居在一位姓钟的居民家里。一天夜里,窃贼挖穿了卧室的墙壁,盗走了她的许多文物,李清照非常伤心,悬了重赏收赎被盗的文物。两天以后,邻居钟复皓拿了十八轴字画上门求赏,李清照由此知道窃贼就在附近。她千方百计地想赎回其余被窃的文物,但窃贼怎么也不肯再拿出来。过了大半年,她才得知全部被福建路转运判官吴说用贱价买走了。遭受这次盗窃后,所谓“岿然独存”的文物已丢失了十之七八。侥幸存留下来的只是一两部不成套的书册,三五种法书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