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12732500000034

第34章 半生漂泊,一代词人——李清照(3)

前年在建康的时候,某些卑劣的小人为了谋夺赵明诚身后的图书文物,险恶地制造了“玉壶颁金”的事件。原来在八月初赵明诚病重的时候,阳翟(今河南禹县)张飞卿学士过访赵明诚,携来一只玉壶请他赏鉴。赵明诚凭他深湛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一眼就看破了这是块珉石琢制的赝品。张飞卿见赵明诚病情严重,稍坐片刻,便携壶告辞了。李清照怎么也想不到那些蛇蝎心肠的小人竟卑鄙到指鹿为马。御史台的一个无耻文人接受指使上疏弹劾,气势汹汹地要审理所谓赵明诚“通敌卖国”的案件。由于金人在建炎三年八月大举南侵,这些家伙随着南宋小朝廷仓皇避难,奔窜海上,哪有心思催问此事?等到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宋高宗由越州移跸临安,政局稳定后,才又提“玉壶颁金”旧案。但这时赵家的文物经过两年的离乱已荡然无存,当年制造这个冤案的幕后人物因此也不再有多大的兴趣。又经过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学士綦崇礼居中斡旋,在高宗面前努力澄清,所谓“玉壶颁金”这件毫无根据的冤案终于在这年九月得到昭雪。李清照自建炎三年以来惴惴不安的心情才稍得安宁。事平之后,她怀着感激的心情,给綦崇礼写了一封情辞恳切的谢启。为了寄托自己的情怀,她裁取陶渊明《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诗意,将自己在临安湫隘的寓所取名“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

在李清照大半生的苦难历程中,使她又一次最不堪忍受的痛苦是她48岁的改嫁。她这情不由衷的一步,使她摔了致命性的一跤,这一跤不仅使她全部丢掉了丈夫赵明诚遗留给她的金石、古籍、奇珍等无价之宝和纪念品,而且引来铁窗牢狱之灾。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暂居临安。御医官王继先早就知道赵明诚夫妇搜集了大量古籍器物,对这些无价之宝垂涎三尺,曾出300两黄金亲自登门求购,遭李清照拒绝。但他并不死心,又唆使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以赵明诚朋友身份设法接近李清照,并设法娶她,以此达到占有那些古玩书画的目的。王继先自恃深得皇帝宠信,以张汝舟虚报侵吞军饷、军粮之罪行相挟,声言只要弄到秘籍古器便可以为张开脱罪责。在王继先的压力下,张汝舟施尽浑身解数,纠缠李清照。伶仃无所归,孤孀无依靠,漂零异地的李清照,在张汝舟如簧之舌、似锦之言的诱骗下,终于陷入王继先一手设下的圈套。

张汝舟把人和财物骗到手以后,对李清照百般虐待,还想进一步下毒手。李清照很快认识了张汝舟的丑陋嘴脸。在她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信中说,她在不幸中又遭到更大的不幸和灾难,后悔自己“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和张汝舟无法生活下去,结婚才三个月,她便向朝廷告发了张汝舟的贪赃枉法,克扣军粮、军饷之罪,结果,张汝舟被免职,贬至柳州编管。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妻也应判刑二年,李清照因而被收进班房。又多亏綦崇礼仗义执言,为李清照伸了冤屈。李清照仅受了9天黑牢之苦即被释放。做了囚犯,丢了无价宝,这中途飞来的横祸,在她病弱的身躯上又砸下一锤,在受伤的心头又戳了一刀。李清照咽不下这口气,害了一场大病,卧床一年多。

南渡以来,李清照备尝了人世间的深重苦难,又接二连三地遭到来自上层社会蓄意的政治诬陷和人身诽谤,她能承受得住吗?

Δ孤身抗击

李清照是位刚强的女子。自从靖康年间金兵南侵以来,六七年中,黄淮流域的城乡统通化为丘墟,荆榛遍布千里。金兵铁蹄所践之处,无不遭到惨重的破坏。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原父老日夜盼望王师北伐;江东的人民也亟盼南宋君臣振作精神,抗敌御侮。国家的颠危,人民的苦难,强烈地刺激着多愁善感的女诗人李清照。故国黍离之悲,丧夫悼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光复雪耻之思,日夕萦回在她的心际,使她不能自已地写诗词,寄托自己的情感,也呼喊出苦难中的人民的心声。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以“迎请二圣”为名,派遣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工部侍郎胡松年为正副使节,赴金议和。韩肖胄的曾祖韩琦历相仁、英、神宗三朝,祖父韩忠彦在徽宗建中年间为相,曾经出使漠北,李清照的祖父和父亲均出自韩公门下。现在,韩肖胄却在极其困窘的情势下去执行屈辱使命,李清照很为他担忧。她不顾又贫且病,奋笔写作了《上枢密韩公、兵部尚书胡公》古风、律诗各一章,为韩肖胄壮行色。诗中说“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表达了她对沦陷区受苦人民抗金斗争的极大关心。“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则倾注了她对祖国山河、家乡父老的一片深情和她念念不忘收复故土之志。李清照在《上枢密韩公、兵部尚书胡公》中,用似颂实讥的手法,对赵构“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币厚辞益卑”及为博取江南一隅的偏安,不惜对金人屈膝投降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从这两首献诗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李清照的慷慨激烈的爱国热情、深谋远虑的真知灼见以及磅礴遒劲的诗歌风格。

正如李清照所料,韩肖胄、胡松年赴金所定的和议墨迹尚未干透,金人伙同伪齐又于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大举渡过淮河,分路南侵。警报传来,江浙人民有如惊弓之鸟,道路上又一次挤满了难民。李清照也不得不于十月间离开临安,乘船溯富春江西上,到金华避乱。当船快要经过严陵滩时,她想到东汉严子陵逃避名利躬耕富春山的盛德,再看看当今朝廷上那些为名利而奔竞倾夺的权贵,一个个卑怯自私,全不思保国安民,不禁十分愤慨。她口占一绝:“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她对自己在国难当头之际苟安避难也觉得惭愧,无颜于白天通过严陵滩,特地吩咐船夫在夜间驶过钓鱼台。

在金华,她寄居在一位姓陈的乡宦的府第里。国家遭此厄运,人民飘泊无依,由谁来承担这历史的罪责呢?李清照将满腔的悲愤和还乡的希望,寄托在《打马图经序》和《打马赋》两篇游戏文章里。她希望同流落异乡的中原难民一道,互相扶持着渡过淮水,回归先人的庐墓。在南宋朝廷上只谈“和戎”策的时候,李清照却高呼“过淮”恢复中原,表达了所有爱国者的最大心愿,喊出了流离失所的“北人”的强烈呼声。

冬去春来,时节如流。李清照在金华避难已大半年了。尽管春天的金华景色特别美好,但被国恨家愁重重地压抑着的李清照却深居简出,无心观赏。一天,房东家的女眷怕李清照寂寞无聊闷坏了身子,盛情邀请她一同到双溪泛舟郊游。但李清照思之再三,还是打消了泛舟的念头。她填了一阕《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从“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所传达的感情的急速变化中,不难理解到诗人心情的痛苦,从舴艋小舟载不动愁的化虚为实的造语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愁思山似的沉重。

绍兴五年(1135年)秋天,李清照返回临安。她重读《金石录》手稿,抚卷思昔,百感交集,她倾注全部的心力撰写了《金石录后序》,详细地记叙了《金石录》编撰的由来,夫妇早年幸福的生活、共同的志趣,辛勤访求、精心研究金石书画的情况,以及金人入侵后,明诚不幸病故、自己颠沛流离、文物散失殆尽的经过。她要用这篇饱含血泪的传记式序文,寄托她悼念亡夫的永恒的哀思。这时,李清照已52岁。为了实现赵明诚“录而传诸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的遗愿,在此后的七八年中,她对赵明诚的手稿细心地进行了整理,并作了必要的补充,然后,将《金石录》的书稿呈献给国家,请求刊版印行,公诸于世。《金石录》的第一个版本——龙舒郡斋刻本,大约在李清照逝世前不久——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前后,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

但李清照渴望“过淮”光复神州的理想终于化为泡影。尽管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在东起淮水、西至川陕的辽阔战线上,一再取得大捷,打得金军闻风丧胆,造成南宋“中兴之机”,然而宋高宗伙同秦桧却勒令岳飞等退兵休战,加紧向金国议和求降。他们以杀害岳飞、罢免韩世忠、向金称臣、贡纳银绢、割让淮北为条件,乞求金国准予议和。从此,南宋小朝廷再也不谈“中兴”恢复,天下也无人再敢公然言兵。李清照从此只能在梦中神游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