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8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提出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的任务,明确规定“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直接领导下,执行了中央的指示,实行“三三制”政策。1941年,李鼎铭作为开明绅士的代表,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1941年冬,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演说,阐述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设革命的新民主主义中国的主张。他还指出:“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毛泽东的发言使李鼎铭深为感动,他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和党外人士的合作确实是真心诚意的。选举结束后他发表了就职演说,首先对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精诚合作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然后着重强调了团结和建立整体经济计划两个方面任务。他指出:“因为处在生死存亡的时候,人人都应该毁家输难,把中国救下来再说别的事。”表现了他竭诚爱国、积极参政的热忱,也表现出他对共产党的信任。后来他又多次表示,共产党是进步的政党,自己决心与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刚开始,由于党内有些人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把李鼎铭等党外人士当客人对待,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并不尊重他们的职权,这使李鼎铭很不满。他说:“现在同级把我当客人,下级把我当傀儡。党上有包办,政府不能决定政策。我这个副主席也不想干了。”后来林伯渠、梁维汉等及时改进做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真正做到和党外人士民主合作,李鼎铭也开始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
英国记者G·斯坦因在《访李鼎铭》一文中谈到,他曾问及李鼎铭,“你是个非共产党……,你以为你在边区政府真能起什么作用吗?”李鼎铭那满是皱纹的脸,他那像羊皮纸一样的皮肤,他那牙齿脱落的深陷的嘴,满是笑容了,第一次他显得骄傲了。他说得比以前更慢,更重了。他说:“我当选以后拜访毛泽东的窑洞时,我第一次遇见他。我当时就告诉他说,我有一个议案要提出来。毛泽东很感兴趣。我坦白地告诉他,因为困难,现在必须在军队和政府中实行精兵简政。我们必须裁兵裁官,加强效率。毛泽东同意了。我在参议会提出这一议案,它通过了。我继续在政府尽力工作,一生中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因为自从辛亥革命以前我对社会改革发生兴趣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实的进步。你从前没有在这里住过,因此你不能判断,事情进步了多少。”1941年,正是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加上边区地广人稀,民力、物力、财力有限,而军改人员众多,财政经济困难。李鼎铭出于全心全意为国为民考虑的责任感,在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他认为:“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惟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量入为出,制定预算,以求得相依相助,平衡发展之效果。”对此,一些议员提出质疑,但大多数参议员表示支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非常重视,毛泽东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良药。”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这一政策成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毛泽东还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论述它的重大意义。又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高度评价了这一提议:“‘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陕甘宁边区从1941年到1944年,先后经过三次精简,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官僚主义五项目标,克服了根据地“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渡过难关,巩固边区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鼎铭衷心拥护我党在边区实行的“三三制”政策。他在就职演说中就讲到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实行“三三制”政权,这样就可以和党外人士民主合作,精诚团结。在绥、米各界人士欢迎大会上,他多次热情赞扬边区“五一”施政纲领和“三三制”政策的好处。有人印发所谓《告边区父老书》和《陕北边区人民致中共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一封公开信》,说什么“副主席李鼎铭也被撤职”,公开进行造谣中伤、挑拨离间。李鼎铭闻讯非常震愤,当即写文章加以驳斥,说:“我身为党外人士与共产党合作两年,并没有感觉到共产党的任何歧视与排斥,我亲眼看到全边区参加三三制政权的党外人士,同样没有一个人感受到共产党的歧视与排斥。共产党对于民选来的党外人士是开诚相见,崇尚友谊,表现了最高的信任与尊重。这是我自己亲身体会到的事实。不料你们把这样一件尽人皆知、不可否认的事实,还要加以恶意歪曲,我诚不知你们是何居心。”1942年党的整风运动中,他竭诚拥护,积极合作,并且直言不讳地向党提出批评意见,表示出与党肝胆相照的情怀。1943年,在中共中央西北局举行的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李鼎铭热情称赞了党的整风运动之后,提出:“国共两党是大党,但无党派人数占多数。如只守党内狭小的范围是不够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是胜利的障碍,必须彻底打破。希望共产党要研究党外人士的心理,定能与党外人士合作,此不但党伟大,政府也伟大了。”经过整风运动,党与党外人士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出现了推心置腹交换意见、合作共事、团结无间的新局面。
李鼎铭在边区政府分管文教卫生,他除了努力于加强文教建设之外,对于普遍发展卫生医疗事业十分重视。他经常利用自己掌握的医疗技术为边区的领导干部看病。一次,毛泽东长期难以治好的关节疼痛症又复发了。李鼎铭主动提出给毛泽东看病,并开了四服中药,临别时对毛泽东说:“吃了第一服药,叫你胳膊抬得起来;吃了第二服药,叫你胳膊能转动;吃了第三服药,胳膊就自由了;吃了第四服药,就能让你爬单杠了。”毛泽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时服药,果然很有效果,他的胳膊不仅疼痛消失,而且能够自由活动,甚至还真的能爬单杠了。毛泽东对他的医术极为称赞,还征求他的意见,说现在延安有些西医看不起中医,你看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应如何发展?李鼎铭说:“中西医各有长处,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毛泽东又说:你这个办法好,以后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毛泽东号召中西医亲密合作,互相学习,共同为边区人民服务。后来,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医研究会、中西医协会,李鼎铭兼任陕甘宁边区中医研究会会长,为培养中医人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针的确立作了可贵的探索。
1942年初,李鼎铭从延安回到米脂,各界人士在米脂东街小学礼堂举行了欢迎大会,李鼎铭着重说明了边区参议会通过的“五一”施政纲领,政府一定要切实执行,尤其对于贯彻三三制政策和保障人权、财权各项事宜要特别注意。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明共产党实行三三制政策的诚意和决心,使各界人士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他针对边区工作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对当地党政机关改进工作作风,起了十分重要的督促和推动作用。在米脂期间,李鼎铭把全部家产交给了当地政府。约两个月后,李鼎铭返回延安,把家属也接到延安来。不久,毛泽东派专车把李鼎铭接到杨家岭,并亲自接见了他。当毛泽东问到他搬家的情况时,他说把家产全给了国家。毛泽东说,留一点吧!李鼎铭说,一点也不留了。毛泽东哈哈大笑地说:“你真是开明人士。”1944年,李鼎铭过生日时,毛泽东特意到李鼎铭家拜访,他们边吃边谈,不知不觉谈了两个多小时,毛泽东才和李鼎铭一家握手告别。在长期的工作中,李鼎铭经常和毛泽东书信往来,毛泽东给李鼎铭关于李健侯《永昌演义》一书的回信,被李鼎铭珍藏多年,现已成为他们二人密切关系的见证。
在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由抗日时期的减租减息,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的政策。1947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李鼎铭对此很赞同。他说:“共产党发动群众彻底平分土地,审查干部和党员,这两项政策伟大极了,有了这两项政策,将保证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必然胜利成功。”李鼎铭的这番话表现出他对共产党的热忱拥护和对革命必然成功的坚定信念。而这番话却成了老先生的临终遗言。1947年,党中央为了粉碎国民党政府军对边区的重点进攻,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李鼎铭以60多岁高龄的衰老之躯,随边区政府跋山涉水,以致积劳成疾。12月9日,李鼎铭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临时驻地绥德义合镇,突患脑出血症,经医治无效,于12月11日不幸逝世,时年66岁。边区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共中央毛泽东、林伯渠等领导同志,边区党政各部门及其他各解放区的领导同志都送了挽联、挽词,对他表示哀悼。中共中央的挽词是:“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将永志不忘。”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李鼎铭的功绩,在挽辞中说:“李鼎铭先生与其他许多和李先生一样的开明绅士,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时期,在美帝国主义者援助蒋介石匪帮举行反革命内战时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蒋介石独裁,赞助人民革命战争,同情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改革的真正爱国的民主的开明绅士,无论在过去与现在,都是中国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一分子。对于李鼎铭先生的逝世,表示我们的哀悼之意。”边区政府根据米脂县群众代表的提议,把李鼎铭创办的桃镇小学命名为桃镇鼎铭学校,并在米脂县树碑纪念,碑上铭刻着林伯渠题的“爱国典范”四个大字。李鼎铭逝世以后,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悼和怀念。
【作者点评】
李鼎铭是我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著名的爱国民主典范,是与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最忠实的朋友。长期以来,他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亲眼看见国民党统治下生灵涂炭、百业凋敝的景象,痛心于日军压境,国民党却频频挑起内战,进攻解放区的现实。而共产党为了人民利益,坚持抗战,努力争取和平,使李鼎铭深切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进步的党,并在共产党处于困难时期毅然和共产党精诚合作,患难与共,以主人翁的态度参政议政,为边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是他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为缓解边区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受到毛泽东的赞扬。
李鼎铭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心为民的一生。他修桥架路,开设集市,创办学校,行医济世,扶贫救困,反抗官府,都是为了普通百姓的利益。而他自己宁可受穷挨饿,也不愿做国民党的官。他毕生为国为民、追求民主的赤诚情怀,他对于共产党和人民革命的坚定信念,他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像李鼎铭先生这样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需要像李鼎铭先生这样的精神。人们先后赠与他的“造福桑梓”、“爱国典范”、“民主典范”等荣誉称号,正是对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常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