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3日,21岁的常香玉和陈宪章结婚了。结婚后,有较深文字功底的陈宪章辞去公职,全身心地投入到香玉的事业中。常香玉唱的不论是古戏,还是现代戏,许多戏词都是陈宪章亲自改写而成,使古戏剔除了糟粕,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戏词又适合常香玉粗犷豪放的特点,更适合她表演。在排戏中,陈宪章还帮她分析剧情,分析人物心理,使常香玉的表演艺术不断攀登上新台阶。为了救助那些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常香玉和陈宪章决定办一所私立香玉豫剧学校,由常香玉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陈宪章担任校长。学校录取的学生都是家境贫寒者,他们的吃住及学校的一切开支,全靠常香玉的演出收入。为了让学校办下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常香玉带着剧社开着大篷车到处演出,吃尽了苦头。
全国解放后,常香玉回到河南,被任命为豫剧院院长,面对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她更是全副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中。每年的演出都在250场以上,有时一天演两场,一年中常常是农村、城市、部队、工厂各演三个月。有一年,常香玉在外演出9个月没回家,回到家三天后接到任务又出发了。
常香玉最大的义举是用演出收入为抗美援朝前线捐献一架飞机。那是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场传来消息,我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丧心病狂的狂轰滥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阵地失守,举国震惊,中国人民沉浸在极度悲愤之中,全国掀起了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热潮。时任西安戏剧表演艺术团副团长的常香玉听到广播后,辗转反侧,悲愤难眠。她和丈夫陈宪章商议,决定用义演的办法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他们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他们先卖掉自己的一部卡车和房子,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又把三个孩子全送进托儿所,并向大家宣布,自己和丈夫不拿工资,直到完成捐献任务。1951年8月,捐献演出首先在开封开始,古城为之轰动,接着常香玉又率剧社到郑州、武汉、新乡、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义演,共演出180多场,香玉剧社净捐献金额达15.2亿余元(折合新币15.2万余元),超额完成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2月15日,常香玉收到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会长郭沫若发来的亲笔签名贺电,贺电对她这一义举给予了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23日,西安党政军各界代表在火车站欢迎常香玉和剧社凯旋,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接见了常香玉并称她为“爱国主义典型”。26日,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文学艺术联合会举行了隆重表彰大会。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会实况,《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爱国艺人常香玉》的长篇报道。
常香玉义演捐献飞机的事,震动了中南海,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毛主席曾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在郑州听过常香玉的唱片,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于是,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常香玉是唱豫剧的,不仅戏演得好,还义演为朝鲜战场捐献飞机,我见见她。”
1952年4月,全国文艺汇演期间,常香玉带着她的“香玉剧社”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兴致勃勃地观看常香玉演出。同年,她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1953年,遵照上级的安排,常香玉又和剧社40多位演员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工团,到朝鲜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进行为时半年的慰问演出,给前线的战士以极大的鼓舞,也使她从此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点将,让常香玉这位爱国艺人到中南海为前来参加建国五周年的72个国家元首演戏。
1959年4月,毛主席在郑州视察,再次接见了常香玉,并观看了由常香玉的爱人陈宪章改编的豫剧传统戏《破洪州》,毛主席看完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立即提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说:“我在郑州看过穆桂英挂帅,叫《破洪州》,颇好,主角常香玉扮穆桂英,我看可以调这个班子来京为人大代表表演一次。”当年10月2日,常香玉在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演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常香玉的演唱生涯被打断。作为河南戏剧界第一个被揪出的“大戏霸”,常香玉开始了被批斗的命运。每天早上6点一直到夜里,不停地批斗、检查,她几次晕倒在台上。一次审查人员认为常香玉态度不好,罪大恶极,就逼着她在一张纸上签字,说要枪毙她。签过字后,她被五花大绑带到楼梯下,想到再也不能唱戏,再也见不到丈夫、孩子,从此生死两分离,不禁悲从中来,泪水盈满眼眶。谁想审查人员把她晾在那儿,一去不返。直到下午,一个炊事员偷偷给她送来了饭,为她松绑,说是审查人员看她太硬,吓唬吓唬她。后来她又被下放到农场。每天看苹果,摘苹果,拾苹果,四五十岁的人拉着架子车运苹果。周围的乡亲们看着心疼,常常偷偷地帮助她。不论再苦再累,夜里,她躺在床上,熟悉的曲调从心底响起,她压抑着嗓音,轻轻地哼唱,一天的劳累仿佛一下子解脱了。她多么希望能重新回到舞台上啊!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了,常香玉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一天,当她看到郭沫若写的词后,创作激情犹如火山爆发,“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边念边哼,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祥符调,她都一一试过,多少年的冤屈、愤怒一齐汇聚心头,喷涌而出。当她来到北京,一经演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感情共鸣,立时在大江南北被传唱。从此人们又在舞台上看到了常香玉的身影。当政府为她落实政策并补发她的工资后,她又把补发的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上缴,以此来表达对党和人民的无比感激之情,此举又一次充分地体现了这位老艺术家的高风亮节。1979年,常香玉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初,中南地区组织地方戏曲大奖赛,常香玉获奖,被赠“香玉杯”。捧着“香玉杯”,一个念头油然而生:自己年龄大了,今后演唱的时间越来越少,能不能办一个香玉杯,为下一代教戏、说戏,奖励在地方戏曲工作中成就突出的人才?从领奖会回来,在丈夫的支持下,常香玉把自己的这个想法报告了中共河南省委。征得省委批准,常香玉祖孙三代,领着一个豫剧团,巡回演出了10个月,除去日常开支,共收入22万元。常香玉把22万元全部拿出来,作为“香玉杯”的资金,当年就举办了首届颁奖,至1999年已举办七次“香玉杯”戏曲比赛活动,共有94人获“香玉杯”艺术奖。1994年6月,常香玉再获殊荣,获得“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1995年,常香玉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几十年来,常香玉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全国文联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剧学校校长,香玉杯艺术奖基金会会长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如今,常香玉已年届高龄,但她仍为我国戏曲事业奋斗着。近年来,常香玉走军营、到农村、进工厂慰问演出。由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时常腿痛,不能长久站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迎接香港回归的演出中,在1998年抗洪救灾义演中,常香玉在亲人搀扶下,欣然走上舞台,高歌一曲,以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国爱民之心。1999年,祖国内地组织文化艺术团飞抵澳门,与澳门同胞共庆基本法颁布6周年。当时常香玉已是76岁高龄的大师,她不辞辛苦,随河南省文化艺术团莅澳演出,把中原人民的深情厚谊洒向即将回归的澳门热土。
近来,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常香玉深深地被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的精神所感动,决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钱捐献出来。她告诫自己的女儿和学生:“国家的难,就是自己的难,每个人都应该为抗击非典、消灭非典做点事儿。”2003年5月31日,这位在人民心中享有极高声誉的八旬老人亲自来到大河报社,用她那曾敲过张生的房门、舞过白素贞的宝剑、握过花木兰的长枪的艺术家之手,郑重地将1万元人民币递到大河报总编辑手中,表示为国家的公益事业再做贡献。
【作者点评】
常香玉,一个在中国大地响彻半个多世纪的名字,她不仅是一位德艺双馨、妇孺皆知的戏剧艺术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艺人。作为四大豫剧“皇后”之一,她艺德高尚,艺术精湛,并自创出韵味十足又另具特色的“常腔”。
常香玉一生热心公益事业和募捐义演,为社会付出慷慨大方。早在民国时期,她便为饱受河水泛滥之苦的家乡人民义演募捐修坝,后来又多次演募捐戏;解放后,她为发展农业捐献过拖拉机;50年代初,她领导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义演,募捐“香玉剧社号”飞机的爱国义举,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引起了中国大地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洪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10年动乱之后,她又把补发的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上缴;在2003年5月份“非典”肆虐时期,常老又一次从她的工资里拿出1万元捐给抗非典疾病事业。然而,她个人的生活却十分简朴节约。她没有什么高档服装,吃的是粗茶淡饭,这样的节俭与慷慨使我们更崇敬常香玉。
常香玉作为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曾6次担任人大代表,并任全国文联执委,全国妇联执委,全国剧协副主席等职。盛名之下,常香玉却十分谦虚,不论是做戏做人,她对自己对家人要求都十分严格。她经常劝诫孙女小香玉“不要翘尾巴,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她告诫孙女:走穴没什么不好,但奶奶不做,希望你也少做,要抓紧时间,多钻研艺术,要多练多唱,要演几出大戏,增强自己的艺术功底。常香玉有极强烈的爱国心。她说:我最爱唱《花木兰》,因为花木兰爱国,我教年轻人学戏,爱教《花木兰》,希望年轻人都有一颗爱国心。”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我们祝愿这位爱国、爱家、爱民的豫剧泰斗“笑口常开金不换”!
(吴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