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12730700000040

第40章 海派宗师麒门鼻祖(3)

1951年2月4日,上海市文化局在康乐酒家举行周信芳先生演剧50周年纪念暨戏曲界敬老大会。200余人出席了这次盛会。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祝贺。这一时期,周信芳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在上海成立,周信芳任院长,兼华东京剧实验学校校长。4月,为配合抗美援朝,周信芳与华东京剧实验团一起排演《信陵君》。7月,为抗美援朝,周信芳主动参加捐献“京剧号”飞机义演,与梅兰芳、盖叫天、张少甫等人合演《龙凤呈祥》;与杨宝森合演《搜孤救孤》;另与应宝莲、苗胜春合演《莲花湖》等。

1953年11月,周信芳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任副总团长。在朝鲜前线,他与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与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东风》,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第二年8月,周信芳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3月,上海京剧院成立,周信芳任院长。4月,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剧协在北京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他在纪念大会上作了题为《衷心感谢党和毛主席的培养和领导》的发言,并于会议期间演出《乌龙院》、《文天祥》,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与梅兰芳、洪深合演《审头刺汤》。这一时期,《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出版,周信芳唱片选集发行。

1956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上海观看了周信芳演出的《打渔杀家》。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亲切接见了周信芳。2月,周信芳参加拍摄彩色戏曲片《宋士杰》,该片由应云卫、刘琼导演。8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成立。周信芳被推选为该会主席。10月下旬,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前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9个城市演出53场,历时64天。周信芳演出剧目有《十五贯》、《打渔杀家》、《追韩信》、《徐策跑城》、《四进士》等。1959年5月,周信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5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了周信芳。8月14日,上海举行梅兰芳先生追悼会,周信芳在追悼大会上报告梅氏生平事迹,并在报刊上撰文悼念梅兰芳先生逝世。12月,周信芳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周信芳演剧生活60年纪念活动”。11日,首都文艺界隆重举行纪念会,由田汉致题为《向周信芳的战斗精神学习》的祝词。周信芳致以《五个十二年》为题的答辞。会后周信芳演出了《打渔杀家》。在此次纪念活动中,周信芳陆续演出了《乌龙院》、《四进士》、《义责王魁》、《海瑞上疏》等戏。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同年12月,《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口述,卫明、吕仲记录)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总结了周信芳60年来舞台表演的经验,还追溯了麟派七大代表剧目的来源和变迁,详细叙述了这些剧作舞台表演的手法、技术、人物感情、性格、剧本情节的层次、结构以及舞台场面的设置、调度、剧本中的念白、唱腔等等,是一部麟派京剧表演艺术的里程碑式的著作。1961年下半年,国家文化部与全国文联决定为周信芳拍摄一部彩色影片《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包括《坐楼杀惜》和《徐策跑城》两出戏。导演是应云卫和杨小仲。1963年3月,该片在全国公映。

戏曲专家们对周信芳的京剧表演作了精辟的评价,说他基本功精湛,嗓虽不好而能唱,他声音宽响,沙而不嘶,晚年转具苍醇之音色,拔高反觉圆润,低音更见出浑厚特色。他的唱腔以苍凉遒劲为特色,朴而不直,顿挫有力,往往有极富曲折跌宕之处,尤其注意抒发人物感情。他的高拨子、汉调等唱腔有独特的韵味。他的念白有较重的浙江方言腔调,苍劲、饱满,讲究喷口,富于力度,口风犀利老辣而且音乐性强,他善用语气词,有时接近于口语,生活气息浓厚。无论表达风趣、庄重、愤恨、哀伤的情绪,语气都极为自然生动。表演中他运用水袖、身段、步法,结合眼神和面部表情,都能吻合剧情及人物的特定处境和思想,显示了他提炼生活、再现生活的深厚功力。周信芳的舞台艺术中,一些特殊技法的运用更有浓墨重彩的效果,如扎靠旗、捋髯口、甩发、抖帽翅种种功夫,纯熟自如。不少评论还说周信芳勇于创造,在继承的基础上多有大量的改革创新,除对传统剧目作去芜存菁的整理改动之外,无论唱、念、做、打与剧目的唱词、服装、扮相等,均有适合于自己风格而与众不同的设计。如吸收现代话剧艺术中新的表演手段,以夸张的形式用外部形象与动作塑造人物,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有评论说周信芳是用带有极度夸张的(即充满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表演手段和艺术程式进入角色,为的是达到符合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目的。这就是麒派表演艺术的精髓。麒派表演艺术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却在于他始终努力用呈现在外观的形象和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入木三分的艺术程式和表演手段来突出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1965年,江青到上海京剧院“抓现代戏”,让上海京剧院全部停下锣鼓,单打一地搞《智取威虎山》和《海港》。周信芳严正指出这是劳民伤财,耽误演员青春。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点了《海瑞上疏》的名。随后,张春桥到上海京剧院,当众抛出周信芳,说《海瑞上疏》中的雨伞是为民请命的“万民伞”。1966年2月,在江青、张春桥指使下,《解放日报》发表丁学雷的《〈海瑞上疏〉为谁效劳?》,文章说:“《海瑞上疏》同《海瑞罢官》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5月26日,《解放日报》发表方泽生的《〈海瑞上疏〉必须继续批判》。公开点名批判周信芳。从此,周信芳受“四人帮”恶毒诬陷,残酷迫害。一个阴沉的冬天,周信芳被押上高架轨线修理车在全市各通行要道游街“示众”,在凛冽的寒风中,他还是上半身笔挺,头昂起,眼睛里射出愤怒的光芒,嘴角上露着轻蔑的冷笑。他决不向邪恶屈服的一身正气,使人想起了舞台上他演过的文天祥、海瑞。

1968年,73岁的周信芳,被捕入狱——“隔离审查”。1969年获释回家。1974年秋天,“四人帮”控制的上海市革委会对周信芳作出开除党籍、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的处理决定。周信芳不予接受。后来,上海市革委会又将其结论改为:敌我矛盾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1975年,周信芳因长期遭受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精神折磨,心力交瘁,健康状况急剧恶化,3月8日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终年80岁。

1978年8月16日,在上海龙华火葬场举行周信芳同志平反昭雪大会,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会上,巴金致悼词,高度评价周信芳光辉的一生。

【作者点评】

京剧中分有许多流派,其中海派是一大主流,海派京剧中则以周信芳为其宗师,也因其艺名麒麟童而简称为麒派。周信芳创立的这一流派,是以老生戏为主打,所演剧目也大多为悲剧,所以海派的演唱总体上有一种苍凉悲怆的风格,加之其不以唱功为上而以做功擅长,故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周信芳的艺术人生是和上海分不开的,所以他的一生中也少不了上海的许多特点,如流动的文化个性、演艺人和帮会间的复杂关系、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化特点、进步和反动在这里的激烈交锋、中国传统艺术和世界时尚的碰撞等等,这些都可以从周信芳的京剧生涯中感受到。可以这样说,周信芳的麒派京剧,只有在大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才能成功。周信芳曾北上演出,在北京、天津、大连都不能形成长久的优势,而一回到上海,就如鱼得水,使他有了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

不因循守旧,努力创新发展,是一切艺术成功的因素,也是周信芳成功的原因之一。其中,周信芳艺术才华过人也是很主要的,他不仅能演,还能创作剧本,而且效率极高。他当年编演《龙凤帕》的戏时,听了扬州评书家王少堂讲的评书故事,立即就能编出剧本,一周一本地演下去。说不让演了,他立即编出《满清三百年》。他主持《梨园公报》,发表了许多论戏的文章,他能和话剧演员同台演出,获得观众好评。他注意观察生活并将其借鉴到京剧之中,强化了其戏剧流派的生活感,以至成为麒派的一大特色。

周信芳身上有一股刚烈的民族正气。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编演的《明末遗恨》和《徽钦二宗》,不仅是投向敌人的两枚“艺术炸弹”,也是他的民族正气和爱国精神的集中表现。他拒不为特务分子演堂会,坚决反对国民党对进步艺人的迫害,积极和共产党人接触,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思想上从一个京剧表演艺术家成长为一个民主战士,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周信芳还有一种不畏邪恶的正气,他敢于与戏院老板斗争,敢于以毒攻毒;和日伪特务斗争时,他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在被禁演的戏院台柱上高挂“文天祥”和“史可法”二人名,就是他自身正气的写照;文革中,他抵制江青的丑恶表演,大义凛然,当“四人帮”宣布开除他的党籍时,他愤怒指斥:“我不接受你们的那个结论!我不需要这个宽大!你们那个市委根本没有权力开除我的党籍!”他的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语,令小丑们心惊胆战。

“海派宗师,麒门鼻祖。”这是对周信芳京剧表演艺术和精神人格的高度评价。周信芳一生从事京剧表演达60余年,为中国京剧艺术创造了辉煌,也为上海地域文化增加了历史的重量。今天,在多种艺术冲击下,京剧作为国宝应予以保护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周信芳的麒派艺术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它已从一个京剧流派上升为中国的艺术瑰宝。在我们欣赏麟门弟子的精彩表演时,我们会深深地怀念这位在中国京剧艺术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同时会再一次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和沉思。周信芳,应该成为我们今天表演艺术工作者们学习的楷模。正气凛然,胸怀若谷,不断创新,德艺双馨,这一切,周信芳都做到了,他以他的艺术和生命向我们昭示了这一真理——艺术必须与时俱进!艺术家必须正气在胸!

(刘海清文)